孝里鎮
孝里鎮
孝里鎮位於長清區西南20.8公里。因地勢低洼積水,曾名水裡鋪。東漢初,村南巫山(今孝堂山)上建郭巨墓,遂因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改名孝里,清代名孝里鋪。
孝里鎮全鎮面積132.2平方公里,下轄7個辦事處,5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 48406人(2017年),現有耕地4658公頃。2004年,人口出生率為8.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8‰。
2020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長清區孝里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孝里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孝里鎮政府駐地。
孝里鎮地理位置
孝里鎮
近年來孝里鎮在市、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科學務實、奮發有為、爬坡上行、加快發展”總體工作基調,以“建設經濟強鎮,構建和諧孝里”為目標,強工富農,強基固本,“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保穩定”,團結帶領全鎮幹部群眾,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紮實工作,全鎮經濟社會進入了健康快速發展的時期。被評為“省級文明鎮”。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8億元,同比增長14%;於上年度相比,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7億元,同比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3億元,同比增長20.1%;地方財政收入實現280萬元,同比增長20.7%;農民人均純收入7410元,同比增長9.1%。
孝里曾因地勢低洼名水裡鋪。東漢初年,村南巫山(今孝堂山)上建郭巨墓,遂因郭巨埋兒孝母的故事改名孝里,清改名孝里鋪。1958年建孝里公社。1959年撤銷長清縣建制時划屬平陰縣。1961年恢復長清縣建制時還屬。1984年改孝里公社為孝里區。1985年撤區建孝里鎮至今。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6366 |
男 | 23539 |
女 | 22827 |
家庭戶戶數 | 13910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6128 |
家庭戶男 | 23399 |
家庭戶女 | 22729 |
0-14歲(總) | 9026 |
0-14歲男 | 4756 |
0-14歲女 | 4270 |
15-64歲(總) | 32322 |
15-64歲男 | 16470 |
15-64歲女 | 15852 |
65歲及以上(總) | 5018 |
65歲及以上男 | 2313 |
65歲及以上女 | 270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45134 |
孝里鎮
孝里鎮
孝里鎮
公司是以濟南市無公害瓜果蔬菜專業生產地為基礎,吸納周圍二十多個具有長期瓜果種植經驗且有一定規模的村而成立的集瓜果菜集種植、檢測、經營於一體的專業中心。
在上級黨委鎮府的領導下,中心無公害瓜菜種植規模已達二十萬畝,品種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瓜菜遠銷東北、北京、天津、內蒙古等地在市區人大常委會和市區農業局、蔬菜局支持下一個現代化灌溉、生態效益示範區正已初步形成。為形成整體優勢,實現規模效益成立了大峰山無公害瓜果蔬菜中心,註冊了“孝堂山”牌蔬菜“大峰山”牌瓜果商標,同時興建了無公害專用有機肥廠,經濟難事書才具皮准,建立了無公害蔬菜檢測站。
本公司所轄萬畝保護栽培基地,經市質量監督局、蔬菜辦公室組織檢測和認證,已達到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公司主要有西瓜、甘藍、實桿芹菜、菠菜、白蓮藕、瓜果類、核桃、中華壽桃、玉杏、其他農產品有山雞蛋、雜糧、脫毒地瓜、澱粉、粉條、鯰魚等。年產量已達5百公斤,可根據客戶要求加工、包裝、送貨,是省、市各黨政機關、企業單位、院校、超市購買、配送無公害蔬菜產品的好去處。
甘藍
孝里鎮
白蓮藕
孝里鎮立足實際,在80年代初,率先從外地引進白蓮藕種植,經過20多年的精心選育和培植,光大農民掌握並積累了一套養藕的技術和經驗,畝產鮮藕由引進初期700公斤增加1500公斤以上,面積也由開始的幾十畝發展到2000多畝,由於摸索出科學的種植方法,他們種出的藕個大、鮮嫩。每隻長達1.5米左右,重達5公斤。有於白蓮藕產量大幅度增加,上門訂購的客商逐年增加,他們以靈活的推銷方式和誠實的供貨信譽,逐步打開了外地市場的大門,外銷數量逐年增加,有於產量倍增,種藕業戶均增收5000多元,是先樂“家家有藕種,戶戶有錢賺”的致富目標。
孝里鎮以"創優環境,重點突破"為思路,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省畜牧改良示範鎮,逐步完善起萬畝魚藕生態農業觀光基地、地瓜澱粉加工生產基地,全鎮農業水平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孝里鎮內物產資源豐富,孝里西瓜、白蓮藕、羅非魚物美價廉價,遠近聞名。
孝里鎮
孝里鎮堅持"兩翼齊飛",在保持環保設備、磁性材料等傳統項目的基礎上,將招商引資和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全鎮工業的重中之重,致力於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該鎮工業園區規劃面積 7.5平方公里,分為工業南區、工業北區和商貿區。現工業園區已落實面積1070畝,園區內水、電、路、訊暢通,土地平整,交通方便,基礎設施完善。同時,工業園區具備了良好的管理機制,設有園區管委會,下設"一站式"收費辦公室和事務管理辦公室,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2004年底,全鎮擁有工業企業30家,個體業戶900戶。逐漸形成了以鑄造、磁性材料、陶瓷、環保、食品加工為主的新型工業體系。
孝里鎮
孝里鎮為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步伐,提升小城鎮的建設規模和檔次,不斷加大對小城鎮建設建設的力度,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集中利用有限資金,精心打造區域亮點,使城鎮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小城鎮正形神兼備地呈現出來。2008年2月21日,該鎮已成功迎接了濟南市“城鎮建設行動”領導小組的檢查,極好地為該鎮的城鎮化建設進程奠定了基礎。
孝里鎮
為確保城鎮建設行動進展順利,該鎮成立建設指揮部,由黨委書記任總指揮,鎮長任常務指揮,分管城鎮建設工作的副鎮長靠上做工作,建委、村鎮辦、執法中隊等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全力做好“城鎮建設行動”各項工程的指導、協調、監督和管理工作。同時,精心規劃設計,嚴格設計標準與招標,加強工程管理,科學確定施工方案,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嚴格質量關口”的原則,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廉政工程。據了解,該鎮“城鎮建設行動”將於2008年11月份底全面完成。
村鎮建設1985年建鎮初期,鎮政府駐地僅有供銷社2座小樓、衛生院1座門診樓,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其他房屋建築均為石坯平房、磚瓦房,基礎設施薄弱,投資環境較差。1986~1987年,建起了經委辦公樓。1991~1994年,鎮黨委、政府立足於改變小城鎮面貌,先後投資1600萬元,拓寬了鎮前街,建起了工商行政、供電站、信用社、日用電器廠、稅務所等辦公樓和郵電大樓、40戶個體工商樓,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並安裝了鎮前街和沿濟平公路的路燈80餘盞。1994年,鎮黨委、政府為進一步改變投資環境,將鎮政府東遷至220國道和孝里--雙泉公路交接點,新鎮政府駐地由“四縱五橫” 9條街道組成,劃分為行政辦公區、文化教育區、工業園區、商貿區、住宅小區等。 1995年12月投資近400萬元,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鎮政府新辦公樓落成。1996、1997年,投資近2000萬元,硬化、綠化了長2000米、寬44米的新鎮中心大街,建成日供水1800立方米的水廠,建起了法庭辦公樓、派出所辦公樓、計生服務站樓、鎮中學2幢教學樓、鎮機關宿舍樓和46戶個體工商樓及無線傳呼通訊塔,總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實現了新鎮政府駐地的“水、電、路、郵”四通。1997年,孝里供電站實現了由2400千伏安到6400千伏安的電力增容。
1997年,共有村級公路68條,總長39公里。其中1993年鋪設了由220國道通往大峰山革命老區的瀝青公路4.8公里、原鎮政府駐地通往黃河灘區的瀝青公路6.5公里。至1995年,全鎮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沙石、瀝青硬化率達82.4%。至1997年,全鎮有交通運輸戶231家,共有貨運車110輛、客運車25輛,年貨運量7.2萬噸、客運量13萬人。220國道在該鎮設有孝里、東障、廣里3個車站。是年燕李黃河浮橋建成通車,使聊城至濟南通車距離縮短35公里。全鎮實現村村通電話,程式控制電話機達489部,郵電業務總量達96萬元。市場建設1986年,全鎮僅有孝里、廣里、東障、下巴4處集貿市場。至1997年,又建立了宋庄、胡林、孝城3處集貿市場,其中孝里、廣里兩處集貿市場已成為輻射周邊4縣、1市、10多個鄉鎮的綜合集貿市場。1997年孝里集貿市場有攤位1000個,營業額達1300萬元;廣里集貿市場有攤位800個,營業額達520萬元。孝城集貿市場建於1996年初,地處新鎮政府駐地,計劃設計攤位3000個,主要批發陶瓷產品、環保設備和魚、藕等。至1997年,全鎮已形成了以220國道為軸,包括鎮政府駐地新址、鎮政府駐地舊址、東風渡槽、廣里、東障等在內的10個經濟帶,從業人員5200人,第三產業增加值達8600萬元,比1986年增長286%。
董慶哲黨委書記:主持鎮委全面工作,分管幹部、黨校、武裝工作。
董培忠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審計工作,側面農業經濟工作。
馬雍黨委副書記(黨群):協助董慶哲同志分管幹部、黨校、武裝工作,分管黨政辦、組織、宣傳、紀檢、人大辦、政協辦、武裝辦、團委、婦聯、工會、電視台、老幹部辦、旅遊辦工作,協調大峰山旅遊管委會工作;聯繫宋庄辦事處工作。
肖洪嶺黨委副書記(政法財貿):分管財貿辦、國稅分局、地稅分局、供銷社、交管所、糧所、郵政支局、網通公司、綜治辦、派出所、司法所、民爆站、民政所工作,協調發廳、交警三中隊、國道收費處、燕李浮橋工作;聯繫馬嶺辦事處工作。
肖洪嶺黨委副書記(紀檢監察信訪)主持鎮紀委工作,分管監察辦、信訪辦工作,協助劉明忠同志分管審計工作;聯繫孝里辦事處工作。
孝里鎮
張汝濤副鎮長(建委):分管建委、村鎮辦、房管所、土管所、城管執法中隊、“村村通”公路工作,協調濟荷高速公路工程、福壽園公司工作;協助董超同志聯繫胡林辦事處工作。
董超副鎮長(科教文衛計劃生育):分管教育辦、計生辦、衛生院、文化站、有線廣播電視、科技、農廣校工作,協調孝堂山文物管理所工作;聯繫胡林辦事處工作。
趙洪勇人大主席團副主席:協助做好人大主席團工作,以及黨委其他中心工作;聯繫廣里辦事處工作。
陳玉泉政協工作室副主任:主持政協工作是全面工作,協助做好“村村通”公路工作以及黨委其他中心工作;協助董培忠同志聯繫宋庄辦事處工作。
該鎮把編製村莊規劃做為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已完成村莊編製規劃的村有龍泉官莊、廣里、潘庄等25個,正在實施的有10個。實現村莊“四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為目標,著力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根據各村的新村規劃,利用春季有利時機,全鎮新增綠地面積3000平方,新植各類綠化苗木2萬株,新修街頭小廣場4處,新修村內排污管道6萬米,新安路燈700盞。按照“政策扶持,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原則,切實改善農民人居環境。
在2007年完成1200個沼氣池建設的基礎上,力爭2008年新建戶用沼氣池1000個,現已建成300個,沼氣池協會2個。實現了農村秸桿利用的節約化、資源化、能源化,促進農村節能減排,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學習借鑒章丘市三澗溪村經驗,研究適合各村實際的為民服務方式,積極搭建為民服務載體。針對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空殼家庭”的實際,各村組織黨員、幹部和一些農村各行業的能人與“空殼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及時為他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以黨員幹部和這些能人為中心結成一些小合作體,共同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之中來,春秋二季“三大堆”的清理、新植花草樹木的管理、新建街道及平時日常街道的保潔、春種秋收等大家互相幫忙,形成一種新的良好的鄰里關係,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發展。五是充分發揮龍泉官莊、趙莊等示範村的帶動作用,著力打造區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四街村這個典型。在村村通公路建設中,四街村多方酬資124.6萬元,將村內4米以上的街道全部硬化,實現硬化總長度達6.85公里,總面積達27476平方米。在生態家園富民工程中,建設沼氣池78戶,在村莊環境整治過程中,共清理垃圾800立方,安裝路燈120盞。今年該村將整修排水溝1200米,栽植綠化苗木5000株,建設文化娛樂廣場四處,建設垃圾池15個,建設沼氣池140戶,爭取本年度內70%的戶用上沼氣池,50%的戶安裝上太陽能,真正實現村莊綠化、凈化、亮化、美化的目標,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齊長城西端起源處,有一個群山環抱的明清古村——方峪。村裡滿目滄桑的老屋主要是石頭建成,歷經數百年依舊巍然屹立,最古老的已經近500歲了。
這個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村中的主要建築是明清期間建成,有近兩百座石頭房。由於石頭很堅固,房子不怕水火,後人要做的工作只是修繕,因此古村的格局和建築保存極好,出乎一些考古專家的預料。
孝里鎮
這裡的街巷也全部由石頭鋪成,歷經歲月,反射著悠悠光澤。村裡的年輕人都搬到新村區,這裡的老人老屋幽靜自然,老碾、糧倉和古房相得益彰。除了寬敞的大道,還有些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巷。整個古村坐落在山峪里,就一個出口,即便有賊偷了東西也難以逃走。
村南的水井旁有一石碑,記載著水井的來歷。村裡人就石碑上所記載的捐獻和鑿井人名的輩分推算,該井是乾隆年間所立,井口上的石板被井繩磨出了深深的印記。
馬嶺中心小學成立於1956年,后經一次搬遷到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南10公里。在國家級森林公園-大峰山森林公園的山腳下,東、南兩面是鬱鬱蔥蔥的松柏覆蓋著的連綿山丘;西可以眺望素有九曲迴腸的黃河,以及近在眼底的南水北調輸水工程。真是夏有小橋流水潺潺,冬有紅裝素裹的山巒。古有齊長城橫卧此處,又有孝子郭巨生活於此,還有黃崖寨張七“撒豆成兵”的優美傳說發源於此。革命根據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峰山革命根據地建立與此,長清縣政府成立於此,至今有三十多名革命烈士長眠於此。
學校現有八個教學班,三百多在校生,教師13人。轄區內有馬嶺、方峪、房頭、嵐峪四個村,近六千人口。學校建校多年來,每年都有從這裡走出的學生金榜題名的喜訊傳來,僅在2006年高考中,就有六名學生跨進大學校門。全體教師工作兢兢業業,學生在這裡得到了全面發展,學校的工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肯定,課改工作進展順利,連年被評為鎮先進單位。2006年11月順利通過了區級規範化學校的驗收。
校園景區優美,現在的校園內春有桃花、杏花爭艷,夏有月季花的芬芳和桃李的果實的清香。六月一號既是“國際六一”兒童節,又是該校的“桃子成熟的採摘節”,師生共同採摘校園裡的桃子,品嘗著成熟的果實,收穫的喜悅在校園中回蕩。秋有各色菊花招蜂引蝶,冬有塔松、翠柏傲雪而立,來者均稱讚學校成了花園。學生琅琅讀書聲在山谷中回蕩,烈士的音容笑貌伴隨著學生一代代成長。學校的各項工作在師生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立下,逐步推進。
教育·科技1986年,全鎮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學校布局分散,校舍破舊且不足。12年間,全鎮從改善辦學條件入手,加強“雙基”教育。1987年,投資50餘萬元建成濟南市農村條件最好的下巴中學。 1994年,投資200餘萬元,將鎮中心小學從低洼處搬遷,建起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長清縣“八一”希望小學,1996年,改建為全縣第一所少年軍校。1995~1997年,又相繼投資700萬元,在全鎮建起了8幢中心小學教學樓。 1995年,被濟南市政府驗收為“雙基”達標單位。1997年,全鎮有鎮辦中學4所,在校生2500人,教職工175人;小學42所,在校生3535人,教職工330人;幼兒園45所,在園幼兒1200人,教職工65人。中、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85%和99.5%。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升初中率均為100%,初中在校生鞏固率為98%。1986~1997年,初中向高中、中專學校輸送2420人,教育教學質量連續12年列全縣十一個鄉鎮的首位。 1997年,全鎮有科技機構8個,科技人員574人,農村技術人員304人。1996年,舉辦科技培訓班42期,培訓5700人(次) 。至1997年累計670人獲得《綠色證書》。1986~1997年,圍繞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廣技術56項,組織各類科技計劃60餘項,其中科研攻關2項、新成果新技術推廣36項、新產品開發9項,累計新增產值6000萬元,實現利稅53萬元。
文化·衛生·體育1986年,有文化站1處、廣播放大站1處。1997年,有村級文化大院57處、文化專業戶62家。群眾性文化活動日益活躍,多次舉辦書畫展。逢年過節,踩高蹺、舞龍燈、跑旱船等群眾性文娛活動豐富多彩。1995年建起電視差轉檯,解決了山區群眾看電視難的問題。1997年全鎮放電影近600場次。鎮衛生院門診樓建於1984年,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1997年,設有內、外、婦、小兒、骨科等科室,有職工60人。1990年以來,衛生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後購置了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激光儀、尿分析儀等醫療設備,固定資產達300餘萬元。1997年門診量達2.4萬人次,年收入107萬元。全鎮57個行政村均建有衛生室,其中甲級衛生室達90%,鄉村醫生83人。1993年,鎮衛生院通過達標驗收,達到一級甲等衛生院標準。12年間,全鎮積極落實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健全了鎮、辦事處、村計劃生育網路,完善了各種服務設施。1997年投資120萬元建起高標準的中心服務站1處,全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室)57處,人口學校57所,計劃生育協會會員5160人,計劃生育各項指標均達100%。1994~1997年,連續4年受到省、市表彰,並連續12年保持了全縣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各辦事處、村、企事業單位均建有體育協會,中、小學田徑運動會每年春、秋各舉行1次,各學校體育設施齊全。1996年春,鎮機關舉行了首屆運動會。自1994年老年人在門球、象棋比賽中連續3年在全縣獲獎。
大峰山齊長城屯兵營
孝里鎮古迹薈萃,文物眾多。這裡有全國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有世界最古老的齊長城(西端起點),有大峰山省級森林公園、傳奇的黃崖山寨及南水北調人工河風景帶等。轄區內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6處。其中,郭氏墓祠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長城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長城西部源頭
大峰山齊長城南城門
郭氏墓石祠
位於境內孝堂山上,是全國現存於地面最早的房屋建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平陰東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孝堂山古稱巫山,孝里鎮原名水裡鋪。山以堂稱,地以孝名,均因郭巨而來。據西漢劉向《孝子傳》載:“郭巨,河內溫人(今河南沁陽),財分雙季,獨贍其親,”因生活拮据,埋兒奉母,感天應神,掘地得金,而名列二十四孝之典。據專家考證,郭氏墓石祠已有2000多年歷史。石祠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室內東西長3.8米,南北進深2.13米,前正中用八角石柱分隔為二,在八角石柱與后牆之間置三角石樑,使祠成為兩間。石祠內外,自東漢永康元年(167年)至清代,歷代銘刻有序。石祠西外壁刻有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的《隴東王感孝頌》,為書法藝術瑰寶和書法研究史料。祠內石刻畫像,線條勾勒清晰,簡捷傳神,藝術精湛,是秦漢時期石刻藝術代表之作。日軍盤踞時期,一個刻有漢畫像的小型石室被運至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革”時期,一群學生將國務院所立保護標誌字跡殘損,並欲對石祠進行拆砸,當地群眾以身護祠,石室得以倖存。1983年,國畫大師劉海粟來此拜謁,頎然題寫“孝堂山漢石室”。1999年始,進行配套保護性建設,修葺一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峰山
回月樓
黃崖山
位於大峰山東,懸崖陡立,因山崖呈黃色而得名。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江蘇儀征縣太谷學派第二代傳人張積中,俗稱“張七先生”,在當時濟南知府的幫助下,來此築寨講學傳教,遂更名黃崖寨。張積中積德行善,勸道誨教,四里八鄉之民,不分貧富,棄家投寨,近5000人。山寨四周懸崖陡壁,易守難攻。由於聚眾日多,張積中即大規模修築山寨,建成石屋1200餘間,6萬多平方米。山寨由內、外寨組成。一寨門為東北、西南走向,沿山勢而建成的弓形城牆,城牆上設有排槍、箭孔,城牆高4米,長500米,厚1.6米,全部青石砌成。二寨門距一寨門800米,門向西北開,兩側各建一座哨樓,迎門影壁橫堵,寨牆高2.5米,長600米,厚1米。內寨房室布局緊密,山寨的核心建築為“祭祀堂”,堂下有暗道,堂東有翠雲樓,堂南為詠歸台。祭祀堂前有“觀星台”遺址。台下是絕壁,台西側有石階下至半山腰,是“璇璣書屋”。山寨中峰之巔鑿有旗杆窩,做豎旗之用。西邊老虎嘴有一泉池,水流潺細,供寨人飲用。祭祀廳西南約1000米有四合院,為吳家寨,是當時濟南知府吳載勛的避兵休養之所。今以上建築俱為廢墟。黃崖寨遺址,脈絡清晰,建築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是國內罕見的高山建築群,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史學家的重視。
黃崖教案
峰雲觀
孝里窪農業綜合開發區
孝里窪(古稱湄湖),夾於東部山區與西部黃河之間。由於地勢低洼,得黃河水補充而年年積水。1960年代到1970年代末,孝里窪已成一片蘆葦盪。1980年代起,逐步建成2300餘公頃農業綜合開發區,300餘公頃的漁池及藕池。區域內自然、人工河渠眾多,黃河、清水溝、濟平乾渠、南水北調乾渠、幸福河、東風乾渠等,縱橫交織,四季景色怡人;春日楊柳吐綠生機盎然,夏日綠樹成蔭荷花飄香,秋季雁飛魚躍碧波蕩漾,冬月長河如帶風光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