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出自《孟子》的一句話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指的是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其出自《孟子》,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孟子。孟子認為這種氣,極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應該用坦蕩的胸懷去培養它滋養它而不加以傷害。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問說):“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難以說得明白。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那浩然之氣,與仁義和道德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那麼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浩然之氣是由正義在內心長期積累而形成的,不是通過偶然的正義行為來獲取它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則浩然之氣就會衰竭。所以我說,告子不曾懂得什麼是義,是因為把義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在心中有集義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記,不要用外力(違背規律地)幫助它成長。不要像宋人那樣。宋國有個擔心他的禾苗不長而拔起它們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疲累之極啊,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乾枯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不給作物除草的人;幫助莊稼生長的,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城市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對後來的宋儒影響很大,被認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人性本善。(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不過他提出的“捨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
孟子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共分7章:《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萬章》、《告子》、《盡心》、《離婁》共計261篇。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複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這種氣,極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應該用坦蕩的胸懷去培養它滋養它而不加以傷害。
1、【原文】“敢問夫子惡乎長?”①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②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⑥其苗之不長而揠⑦之者,芒芒然⑧歸,謂其人⑨ 曰:‘今日病⑩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⑪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
曰:“詖辭⑫知其所蔽,淫辭⑬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註釋】①這一段系節選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問這句話的是公孫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③慊:快,痛快。④告於:名不詳,可能曾受教於墨子。⑤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⑥閔:擔心,憂愁。⑦揠:拔。⑧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⑨其人,指他家裡的人,⑩病,疲倦,勞累,⑪耘,除草。⑫詖(bì)辭:偏頗的言辭。⑬淫辭:誇張、過分的言辭。⑭遁辭:躲閃的言辭。
【譯文】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擅長於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於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 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公孫丑問:“怎樣才算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呢?”
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語知道它片面在哪裡;誇張的言語知道它過分在哪裡;怪僻的言語知道它離奇在哪裡;躲閃的言語知道它理窮在哪裡。--從心裡產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於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聖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活。”
2、【原文】景春①曰:“公孫衍②、張儀③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④”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⑤;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註釋】①景春:人名,縱橫家的信徒。②公孫衍:人名,即魏國人犀首,著名的說客。③張儀:魏國人,與蘇秦同為縱橫家的主要代表。致力於游 以路橫去服從秦國,與蘇秦“合縱”相對。④熄:指戰火熄滅,天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歲叫做成年,行加冠 禮,父親開導他。⑥廣居、正位、大道:朱熹註釋為:廣居,仁也;正 位,禮也;大道,義也。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3、【原文】孟子曰:“舜發於畎畝①之中,傅說②舉於版築③之間,膠鬲④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⑤,孫叔敖舉於海⑥,百里奚舉於市⑦。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⑧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⑨於慮,而後作;征⑩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⑪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釋】①畎(quǎn)畝:田間,田地。②傅說(yuè):殷武丁時人,曾為刑徒,在傅險築牆,后被武丁發現,舉用為相。③版築:一種築牆工作,在兩塊牆版中,填人泥土夯實。④膠鬲(gé):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魚、鹽為生,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后輔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處指獄囚管理者。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后,管仲隨他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⑥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海邊,被楚王發現後任為令尹(宰相)。⑦百里奚舉於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 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他買回,任為宰相,所以說“舉於市”。⑧曾:同“增”。⑨衡:通“橫”,指橫塞。⑩征:表徵,表現。⑪拂:拂,假借為“弼”,輔佐;拂士 即輔佐的賢士。
【譯文】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於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於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鬱結,殫思極慮,然後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行有不(慊)於心:慊通“愜”,快心,滿意
往送之門,(戒)之曰:戒通“誡”,告誡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於心,(衡)於慮:衡通“橫”,橫塞,堵塞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助
1.今日(病)矣
古義:疲倦,倦困
今義:指生病,有病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義:男子
今義:指女子對其配偶的稱呼
3.人恆過,(然後)能改
古義:這樣以後、此後
今義:連詞,指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後
1.敢問夫子惡乎(長):形容詞用作動詞。擅長
2.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意動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
3.丈夫之(冠)也:名詞用作動詞。行加冠禮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動用法。使……擾亂;使……改變;使……屈服
5.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使動用法。使……受苦;使……受勞累;使……挨餓
6.人恆(過),然後能改:名次用作動詞。犯過錯
7.所以(動)心(忍)性: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韌
1.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者,……也,表判斷)
2.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者,……也,表判斷)
1.管夷吾舉於市,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舉”表被動,被舉薦、被提拔)
1.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定語後置。應為“宋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之)人”)
2.行有不慊於心。(介詞結構後置。應為“行有於心不慊”)
3.舜發於畎畝之中。(介詞結構後置。應為“舜於畎畝之中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