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尺山房
玉尺山房
玉尺山房屬於福建省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三坊七巷中的光祿坊,始建於西晉末年,形成於唐宋時期。唐代“安史之亂”后,南遷避難的人聚居於此,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名人為主的居住街區。玉尺山房歷經滄桑,見證了中國的社會變革,也見證了歷代文化的變遷,現今已成為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
玉尺山房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在玉尺山旁。嘉慶初,何總兵勉居之,后屬知府齊鯤字澄瀟,嘉慶辛酉翰林,冊封琉球,著有《琉球國志》、《東瀛百詠》。道光二十年歸葉鹽道敬昌,敬昌子云滋作頤園。俱附《葉觀國傳》。同治間為李員外作梅宅,作梅得閩山保福寺飲盆,樹二石於盆中,作贊記之。國朝葉敬昌《閩山記》:“閩會城有三山,諺稱‘三山藏,三山現,三山不可見’者,以三山之脈絡蜿蜒起伏成為九山也。三山者,烏石山、’熙寧初,瀛洲,崇禎時孫子長提學昌裔居之。’”郭柏蒼《玉尺山房》詩:“玉尺低分一壑泉,
宋代福州知府程師孟來訪玉尺山房,遺下“光祿吟台”題刻;1850年,學者葉敬昌邀林則徐於此放鶴,留下“鶴蹬”兩字紀念。嘉慶初,何總兵勉居之,后屬齊知府鯤字澄瀟,嘉慶辛酉翰林,冊封琉球,著有《琉球國志》、《東瀛百詠》。道光二十年歸葉鹽道敬昌,敬昌子云滋作頤園。俱附《葉觀國傳》。同治間為李員外作梅宅,作梅得閩山保福寺飲盆,樹二石於盆中,作贊記之。同治年間玉尺山房歸文史名家郭柏蒼,也就是五子登科郭家的老四,他的兒子郭白陽在《竹間續話》提到這房子,還感傷地說:“余之舊居也。”再然後,房主人換成了沈葆楨的女婿李端,其子李宗言、李宗褘兄弟好詩,成立了一個詩社,每月聚會四五次,長達十年。19名詩社成員中,包括了後來名滿天下的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同光體代表性詩人鄭孝胥、陳衍。說同光體閩派詩風誕生於此,並不過分。
國朝葉敬昌《閩山記》:“閩會城有三山,諺稱‘三山藏,三山現,三山不可見’者,以三山之脈絡蜿蜒起伏成為九山也。三山者,烏石山、越王山、九仙山,分而為羅山、冶山、閩山,則其藏者。又分而為靈山、芝山、鐘山,則其隱隱不可見者。三山,烏石山為最奇,閩山其支也。唐天寶八載,敕改烏石山為閩山,閩山之名緣此,始有巨篆‘閩山’二字徑尺許,不知為誰氏之筆。其地唐時為閩山保福寺,宋初更為法祥院,建隆三年鐫觀音像,有石刻雲‘寺雖新號,山則舊名。’
熙寧初,郡守光祿卿程師孟游此,僧為題“光祿吟台”於石。按:師孟,字公辟,吳人,知福州,築子城、治河隍,建學舍,治行為東南最,政暇,於附郭山川遊覽,多題詠。嘗稱閩山可比道家蓬萊、方丈、瀛洲,遂名之為道山。構亭於巔,曰‘道山亭’,南豐曾鞏記之。其游閩山詩云:‘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詠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數百年來,地以人重,淪為民居,猶以‘光祿’名坊,今雖山石鏟削殆盡,而巨阜巍然。阜前綿亘數石,中有曲石如尺,俗又呼為玉尺山。山背有窪,清泉注焉。明嘉靖時屬林南山農部有台。崇禎時孫子長提學昌裔居之。國朝為何尚敏總戎勉別業,后輾轉數主,歸於齊北瀛太守鯤數先生,皆時聞人,不忝為茲山主。道光庚子,余從齊氏得之,清曠幽折,允稱勝區,相傳山澗泉聲泠泠然,與天半松濤上下相答。乾隆初為不解事者所廢。噫,山靈笑客矣,略亭其緣起,擬輯前人題詠勒諸石,至吟台隸書公辟行款年號之真贗。明徐山人 《榕陰新檢》詳之,不復辯。”李作梅《閩山隸書松化盆池贊並序》:“余家玉尺山岩石多品,辛未得松化二,聳然盈丈,高者仰而卑者隨,年久蒼翠,入座郭子青郎特加嘆賞,囑曰‘石得字乃壽’。光緒戊寅,余始磨礱盆池而為贊曰:‘前者尊,後者蹲。相從不背,儼然弟昆。長蔭草樹,日伴琹樽。秋寒而瘦,春潤而溫。龍鱗宛在,濤聲如存。變化氣質,得此高渾。以汝之壽,留與兒孫。’”
郭柏蒼《玉尺山房》詩:“玉尺低分一壑泉,吟台高瞰七城煙。烏山受脈深藏屋,叢樹出枝斜向天。花影月明來枕畔,鳥聲風暖到筵前。猶嫌百度經過少,可許偷閑飽晝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