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村鎮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下轄鎮

咸村鎮是福建省周寧縣轄鎮。地處周寧縣南部,東依蕉城區赤溪鎮,南連蕉城區赤溪鎮、霍童鎮洪口鄉,西接禮門鄉,北靠七步鎮。它位於周寧縣最南部,距縣城19千米。現轄1個社區、23個行政村,轄區土地總面積158.76平方千米。集鎮北距縣城38公里,距最近樟源村3.5公里,南距蕉城區霍童鎮15公里。距川中村2公里,緊鄰集鎮建設村莊有寶坑、咸洋、芝田、下坂頭、洋中村。

據說,早在南唐時岳王夜過此地,聽到村民熟睡的鼾聲,脫口說“此為鼾村”。因“鼾”與周寧方言“咸”諧音,因而得名咸村。1955年9月,改稱咸村區。1958年8月,改設咸村、棗嶺、樟源3個鄉(后改稱公社)。1959年1月,瑪坑、沈洋併入成立咸村公社。1966年8月,分設成村、瑪坑公社。1984年4月,建設咸村鄉。1990年,撤鄉改鎮。截至2020年6月,共下轄23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咸村鎮常住人口為17471人。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5877公頃。2018年,咸村鎮有工業企業77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8個。

咸村鎮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為周寧縣南部溫暖氣候區,平均海拔105米,年平均氣溫18.9℃,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5.3℃,年均日照時數1751.9小時,多年降雨量平均1620.7毫米,降雨日數156.2天,主要分佈在7~9月的雷雨季、年均霧日91天,無霜期256天,相對濕度80%,主導風向為東南、偏東風、靜風頻率24%。

歷史沿革


咸村鎮明時分屬十四、十五、十八、十九都,隸寧德縣轄。清初,十五、十八都划入周墩縣丞轄治,十四、十九都仍屬寧德縣。民國時稱咸杉鄉。民國37年(1948)9月,咸杉鄉划入周寧縣轄后,析出蒲溪鄉的碧岩、樟源,西社鄉的棗嶺、樟岡、詹家和咸杉鄉的咸村、洋坂、桐坑、雲芹共九保,設桃源鄉。1950年屬第三區。1955年9月改稱咸村區。1958年8月,改設咸村、棗嶺、樟源三個鄉(后改稱人民公社)。1959年1月,瑪坑、沈洋併入成立咸村公社。1961年8月,劃為咸村、瑪坑、樟源三個公社。1963年3月,又合併為咸村區。1966年8月,分設咸村、瑪坑公社。1984年4月建咸村鄉。1990年5月8日撤鄉建鎮,下轄一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104個自然村,鎮駐地咸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咸村彩虹
咸村彩虹
咸村鎮位於周寧縣南部,地處天山頂與樓坪夾崎的中間河谷地帶,東與寧德市赤溪鎮為界;西接禮門鄉油灣大隊;南以霍童溪與寧德市瀛洲、柏步等地隔溪相望;北靠天山與七步鎮接壤。梨外線公路穿鎮而過,鎮域面積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萬畝,水田面積1.63萬畝。咸村集鎮位臨桃源溪畔,地處五虎山和坪坑崗夾崎的南北走向的山間河谷平原,全縣四大溪流之一的桃源溪自北向南貫穿集鎮,與樟源溪一併將集鎮切割成:船形、帶形、柄狀三塊土地。平均海拔97米,南北向有大片良田,地形平坦,地勢由西北傾向東南。地處海拔65--1300米之間,高差懸殊,氣候迥異,有9個村(居)委會海拔在200米以下。
咸村鎮地處周寧縣南部,東依蕉城區赤溪鎮,南連蕉城區赤溪鎮、霍童鎮及洪口鄉,西接禮門鄉,北靠七步鎮。 轄區土地總面積158.7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咸村鎮大部屬低山、丘陵地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最高峰天山,海拔1307.1米;東南部山麓河谷地帶,地形開闊平坦,最低點街頭亭海拔65米。集鎮所在地即為桃源溪、樟源溪共同沖積的3塊河流階地構成,平均海拔97米。

氣候

咸村鎮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
雲霧中的咸村
雲霧中的咸村
氣候,為周寧縣南部溫暖氣候區,平均海拔105米,年平均氣溫18.9℃,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5.3℃,年均日照時數1751.9小時,多年降雨量平均1620.7毫米,降雨日數156.2天,主要分佈在7~9月的雷雨季、年均霧日91天,無霜期256天,相對濕度80%,主導風向為東南、偏東風、靜風頻率24%。

水分

咸村鎮境內河道屬霍童溪流域,最大河流為桃源溪,主要以咸村溪、樟源溪、川中溪為主幹,流經境內樟源、咸洋、咸村、上坂、下坂、川中等村,彙集於寧德市霍童溪外表段。流域面積達80.6平方千米,長度196.6千米,年均徑流量2.17億立方米。

自然災害

咸村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暴雨等,颱風每年平均發生3~5次,主要發生在7~9月。

自然資源


咸村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鐵、銅、鎢。水力資源豐富,林地面積1.23萬公頃。 全鎮有林地面積14.7萬畝,森林覆蓋率72.2%,蓄積量達15.9萬立方米,主要分佈在車盤、碧岩、王宿、梅台、樟崗、詹家洋、茶廣、富瀨、高際頭等10個行政村。境內礦物種類達10多種,礦點、礦床較多,特別鐵、銅、鎢礦等多金屬礦床品位較高,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吾鳳樓鎢礦、坑門底、高山的石板材正在開發加工。區域內溪流縱橫水系發達,咸村桃源溪主要以咸村溪、樟源溪、川中溪為主幹,彙集於寧德市霍童溪段外表處,流域面積達80.6平方公里,水力蘊藏量0.64萬千瓦。

行政區劃


咸村鎮轄咸村、咸洋、洋中、上坂、下坂、坪坑、詹家洋、雲門、富瀨、川中、梅山、芹村、光廈、樟源、碧岩、茶廣、南門樓、高漈頭、梧桐、棗嶺、梅台、王宿、車盤、樟岡24個村委會和咸村居委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咸村鎮轄區戶籍總人口2.65萬人,7224戶,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90萬人,城鎮化率71.7%。總人口中,男性1.42萬人,佔53.6%;女性1.23萬人,佔比46.4%。18歲以下0.46萬人,佔17.4%;18~60歲1.81萬人,佔68.3%;60歲以上0.38萬人,佔14.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60萬人,佔98.2%;少數民族492人,佔1.8%。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5.0‰,人口自然增長率5.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62人。
2018年末,咸村鎮戶籍人口26883人。
2021年7月9日,根據周寧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咸村鎮常住人口為1747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咸村鎮財政總收入346.73萬元,比上年增長-34.87%;人均財政收入123.83元,比上年減少4.87%。 2018年,咸村鎮有工業企業77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8個。
可種雙季稻和果蔬等經濟作物,其餘16個行政村地處高山,只種單季稻,盛產毛竹、木材。全鎮總人口2.62萬人,5938戶。農業人口2.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34%,境內漢族佔98.46%,畲族402人。工農業總產值22818萬圓(其中工業產值15716萬圓),財政收入176萬圓,農民人均收入2360圓。經濟結構以農為主,農業生產以糧食、茶葉為主,是全縣主要產糧區和產茶區。糧食產量9388噸,茶葉產量2萬擔,85%財政收入來自茶葉。
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副業和鄉鎮企業,先後建立了糧食、茶葉、禽畜、水果、蔬菜、木竹、流水養魚、種豬養殖等生產基地。現已發展企業達50家,其中中外合資企業2家,鎮辦企業11家,村辦企業7家,個體企業30家,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木蒸籠、竹筷、竹編工藝品、木板瓢、石箔紙、土紙、花台等都是省外貿定點產品,茶葉主要產品有毛峰、龍珠、牡丹、雪球等品種。
咸村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古老鄉鎮。近年來,該鎮緊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大力培育以茶葉、毛竹、養殖、反季節蔬菜等為主的傳統特色農業,推廣“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促進特色產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2010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6900萬元,比增21%,新植林木8160畝,墾覆毛竹1000多畝。
茶葉是咸村鎮的大宗農產品,茶園面積達2.1萬畝。鎮黨委、政府把茶葉作為重點農業主導產業來培植,緊抓咸村茶葉有歷史、有基礎、有規模的優勢,以實施國家現代茶業項目為契機,推進現代茶園改造,抓好品種結構優化和產業調整,大力扶持名優茶開發。目前,已完成川中300畝標準化噴灌茶園建設和咸洋、梅山610畝標準化生態茶園改造,龍頭企業沁源春茶廠還投資500萬元動工建設標準化廠房。
此外,馬鈴薯、甘蔗、草莓、枇杷等果蔬種植基地,草魚、倒刺耙等規模魚場也正不斷發展壯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格局初現端倪。

第一產業

農業
咸村鎮耕地面積21322畝,人均0.8畝。其中水田19993.9畝,旱地1328.1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1.71億元。
咸村鎮糧食作物以稻穀、甘薯及大豆、玉米為主。2011年,落實播種面積867公頃,糧食產量0.5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毛竹、水果、蔬菜、漁業。全鎮共有茶園面積1400公頃;竹木蓄積量15.9萬立方米,年可用毛竹13.5萬根。
咸村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7305頭,年末存欄6442頭;家禽飼養量15.4萬羽,年末存欄7.91萬羽。
咸村鎮林地面積13765.27公頃,森林覆蓋率74.1%,防護林425.4公頃,經濟林1341.33公頃,竹林15552公頃,2011年,造林762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6180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1年,咸村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註冊個體工商戶691家,從業人數1568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59億元。

第三產業

商業
2011年末,咸村鎮有商業網點369家,從業人員570人,其中2011年,新增註冊10萬元以上的企業56家,在工商註冊資金達到0.17億元。投資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7家,註冊資金達到0.23億元。

文化


地名由來
據說,早在南唐時岳王夜過此地,聽到村民熟睡的鼾聲,脫口說“此為鼾村”。因“鼾”與周寧方言“咸”諧音,因而得名咸村。咸村之名始於唐末宋初,咸村原名桃源,咸源,涵源,涵村,隋唐前名桃源,…隋朝大業間禮部天官朱福”朱一郎“即現咸村本地神朱公明王”土主““受隋帝敕封”,與居住在桃源的黃鞠易地而居,朱公遷入桃源后,開良田興教育…,稱(咸源,)李岳王入閩記載,…岳王霍林“霍童”住三日,直取咸源,由”提舉“(官名相當五至三品”)朱文立,接待,次早越峻岭而上。…宋稱(涵源)明稱(涵村)至清雍正年間徐氏蔡氏遷人咸村后始有(咸村)出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咸村就有人類活動。經元衰,明重建,清擴充,幾度波折變遷發展至今,當時衙署設在洋中。先始發展鄉路要道川中至臨溪芝田,后發展至洋中、巷裡、寶坑、咸洋,因該區村舍多沿溪而建,又恰有八村,故雅稱桃源八境。

交通


2011年末,咸村鎮有931縣道貫穿境內,總長45千米;鄉道2條,總長56千米,其中鎮域內長度32千米。咸村汽車站為主車站,日均發送75輛客車,其中發往周寧縣城18輛,發往寧德16輛,發往霍童40輛,發往福州1輛;日客運量600多人次。
道路
2011年末,咸村鎮鎮區道路總長度12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0.67米;城市橋樑1座,總長度0.44千米。
公共交通
2011年末,咸村鎮鎮區開通有將口至各村的公交車線路3條,公交運營車輛6輛;日發公交車10班次,日均客運量180多人次。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咸村鎮有完中1所,完小2所,教學點13個幼兒園2所;小學教師98人,初中教師60人,高中教師32人;小學生974人,初中生645人,高中學生548人。

科技

2011年,咸村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7人,承擔8個項目。

文化事業

咸村鎮民間傳統文藝有洋中村的高蹺、鐵技、舞獅下坂村的線獅、舞龍、肩上戲(駝過渡);上坂村的舞龍;咸洋芝田的龍燈;民間刺繡、剪紙等。

體育

2011年末,咸村鎮有體育活動場所20處,均安裝了健身器材;各村推廣廣場舞、柔力球腰鼓
1955年,建立咸村廣播站;1993年咸村鎮所在地建設有線電視網路,2003年覆蓋全鎮;2011年,咸村鎮所有村民委員會廣播電視全覆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咸村鎮有鎮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所(站)20個,病床46張,醫務人員38人。其中中心衛生院有床位24張,固定資產總值96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3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5人。
2011年,咸村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8.6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8%。

社會保障

201l年,咸村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541戶,人數1184人,支出118.4萬元,比上年增長28.7%,月人均98.7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5人,支出2.52萬元,比上年增長16.7%;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39人,支出40.15萬元,比上年增長15%;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84人次,共支出5.92萬元,比上年增長70%;農村臨時救濟13人次,支出3500元,比上年增長6%。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咸村鎮有郵政支局1處,業務收入123.51萬元。電信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00門,固定電話用戶2627戶,電話用戶普及率36.4%,行動電話用戶2000戶,寬頻接入用戶765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41萬元。
給排水
2011年末,咸村鎮有鎮區自來水廠6座,鋪設幹線水管15千米,生產能力2000噸/日,生活供水73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5%。
供電
2011年末,咸村鎮鎮區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16000兆伏安,用電負荷4000千瓦,綜合電壓合格率99%,供電可靠率99.5%。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咸村鎮有鎮區花圃1個,綠化面積200平方米。
咸村鎮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現有縣級重點中學一所,小學37所,集鎮內有一小、二小、中心幼兒園,小學「四率」達省頒一類標準,中學綜合比率名列全縣前茅,「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全鎮除富瀨、樟崗兩個邊遠山區村未通公路外(富瀨村正在實施造福搬遷工程),各行政村均實現通水、路、電、電視、電話,平原村莊實現閉路電視聯網,衛生、郵電、服務等第三產業近幾年來也蓬勃發展。

旅遊


咸村虎頭山
咸村虎頭山
境內有桃源觀、文昌閣、閩東特委駐地、周政屏革命委員會舊址等歷史文物和革命活動舊址,虎頭山龍潭瀑布風景區等旅遊景點正在開發,前景廣闊。

古鎮咸村

咸村集鎮人口密集、經濟活躍、交通便利、文化底蘊深厚。桃源溪沿岸的咸洋、洋中、上坂、下坂、川中等村至今較完整保存著120座古民居。
近來來,咸村鎮積極融入周寧濱海高山生態旅遊縣建設,提出建設近海經濟文化大鎮的目標。以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開展“創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活動等為契機,大力推進集鎮建設,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
在環境治理上,咸村鎮深入開展“家園清潔”活動,實施桃源溪綜合治理,採取“鎮村配合、全民參與”的措施,分區劃片,責任到村、責任到戶,上下聯動,齊心協力,解決河道髒亂頑疾。近年來,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河濱路、咸洋段等20餘處防洪堤及攔河壩建設;投資100多萬元新建日處理垃圾30噸的燜燒爐,新設垃圾箱440個,僱用8名清潔工對鎮區垃圾進行早晚清掃;加大對開礦、挖沙等企業的監管,引進“零排放”養豬技術,對禁養區內養豬場實施拆遷,建成了碧岩、崗后、棗嶺等3個“零排放”養殖基地,帶動全鎮養殖產業節能減排。
在規劃上,咸村鎮完成了2010-2030年集鎮總體規劃,“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初評已通過。鎮里成立了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辦公室,建立健全咸村鎮不可移動文物檔案,擬定古鎮保護與發展規劃,逐步恢復咸村古鎮的歷史風貌,使之成為展示周寧縣歷史文化、傳統民居文化的重鎮。古鎮核心保護區為三級:一級保護區由洋中孫氏古民居群、以蔡氏宗祠為中心的咸村街、以林氏眾廳為核心的上坂公共民俗建築群、川中湯氏古民居群、下坂清代商業街古建築群;二級保護區既村落風貌保護區,使古鎮的新舊建築風格趨於和諧;三級保護區,包括古鎮周邊的山體和桃園溪流域的環境整治。
文昌閣:居洋中村尾,與桃源觀呼遙相對,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桃源的孔廟,是舊時私塾的場所。閣寬18米,深48.4米,高11米。前有樓閣(奎光閣),樓閣三檐八面攢尖屋頂,穿斗式木構架,裝飾有斗拱藻井,彩繪圖案,後有殿堂,單檐硬山屋頂,穿斗式構架(明間為抬梁),補間鋪作,浮雕圖文,是研究清代建築的實物資料。正門上匾“奎光閣”,楹聯為:殿宇鼎新開甲第,靈光景鑠煥人文。左右卷書為道光癸卯臘月所書:聽噏元功采二十八宿精英散作清時俊彥;甄陶名教擷一拾二橋春召蔚為省會人文。書法極佳。由此可證,奎光閣應早於文昌閣所建。

咸村特產

柿子為咸村特產有油柿、大紅柿、無核柿等三種品種,主要產於梅山、紅樓果場,現有面積200餘畝,年產柿子250噸,是咸村鎮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也是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咸村梅山村有三百多年的產柿歷史,現村上還有樹齡在200年以上的柿樹數十株,每株年可產柿子10擔。產的柿子果實肥大,色美味香,生食可降血壓,治喉痛;柿餅可和胃益氣,治咳嗽。能加工製成烘柿、灠柿、柿餅等多種品種,肉柔如棗,味甘似飴,耐貯運,在縣內外市場上頗受歡迎。

鯉魚溪

鯉魚溪(Carpbrook)位於周寧縣城西五公里處的浦源村中,為4A級景區。鯉魚溪源於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匯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峰迴水轉,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五彎六曲穿村緩流而過。溪流貫村而去,長一華里,寬數米。溪中悠然遨遊著七、八千尾彩色斑斕的大鯉魚,“聞人聲而至見人形而聚”,“竟相覓食彩鱗翻飛”,溫順如馴,誠如“神魚”。婀娜之姿,活潑可愛。水深及膝,清可見底,鯉魚滿溪,故而得名“鯉魚溪”。

滴水岩

滴水岩風景區位於福建省周寧縣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宮山麓,與古樸典雅的鯉魚溪、氣勢磅礴的九龍祭瀑布群齊名,名載《辭海》。古人題匾曰“八閩首景”,它鄰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鴛鴦溪的核心地帶,依霍童溪上游的叉溪、白水洋溪等處與政和、屏南、寧德三地毗連,山巒起伏,溪澗密布,為閩東霍童溪流域旅遊風光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兔耳嶺風景區

兔耳嶺風景
兔耳嶺風景
兔耳嶺位於堂義村後山,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 山勢以,石怪,松奇,陡而不險,高而不危。
矮小的蘆葦,春夏披綠衣,秋季白茫茫,形成獨特的風景,五月開滿杜鵑花,日出登山,抬頭觀看天空,有祥雲出瑞,喜從天降,是神話般的美景;旅遊登高最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