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區

中國福建省寧德市下轄區

蕉城區,簡稱“蕉”,閩東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信息、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區,環三都澳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區。

蕉城區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鷲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濱,東與霞浦縣隔海相望,東北與福安市相連,北接周寧縣,西倚屏南縣古田縣,南鄰福州羅源縣。處於東經119°8′30″~119°20″、北緯26°30′36″~26°58′之間,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50公里。

截至2019年末,全區總面積1664.53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211公里,海域總面積280平方公里。全區常住人口623840人(2020年)。

蕉城區是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是“中國大黃魚之鄉”、“中國晚熟龍眼之鄉”,並以聞名世界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而享譽國內外。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9年,蕉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37億元(含東僑),比上年增長16.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9312元,比上年增長15%。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寧德蕉城
寧德蕉城
公元十六世紀中,倭患遍及浙、閩、粵,閩東諸縣城幾乎均遭浩劫,寧德城亦成廢墟。1561年,知縣林時芳,用兩年時間,建成石砌城牆及縣署等。寧德石城狀似蕉葉,故稱“蕉城”。其街區的格局,完全是公元1563年寧德城遭遇倭患浴火重生之後被稱之“蕉葉之城”的格局。

建置沿革

1908年德國人恩斯特·柏石曼所攝的蕉城區
1908年德國人恩斯特·柏石曼所攝的蕉城區
寧德古為七閩地。唐開成間(836~840年),析長溪縣寧川、古田縣東北地置感德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場置縣,取寧川之“寧”、感德之“德”命名寧德縣,屬長樂府。建縣時,寧德地盤較大。後幾析其地,境域逐漸縮小。
咸平三年(1000年),析關隸鎮(今政和縣地)置關隸縣,關隸鎮脫離寧德縣屬。清乾隆版《寧德縣誌》載:“邑疆周600里,東至福寧州界70里,南至羅源縣界15里,西至古田縣界15里,北至政和縣界230里”。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寧德縣屬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為福寧縣,寧德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2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寧德縣復屬福寧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寧德縣隸之。雍正十三年,分割青田鄉東洋里的十五至十八
民國2年(1913年)3月,廢府置道,寧德縣屬東路道(道署駐閩侯縣)。都設東洋分縣(今周寧縣地),由寧德縣丞駐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由縣佐駐治。
民國3年6月,東路道改稱閩海道,寧德縣屬閩海道。民國14年,福建省國民政府成立,廢道。全省實行省、縣兩級政權,寧德縣直屬省轄。
民國22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寧德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人民革命政府夭折,寧德縣復歸省直轄。
民國23年7月,全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置行政督察公署,寧德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同年11月,析轄地三都,設立三都特種區,直屬省轄。民國24年5月,析轄地周墩,設立周墩特種區,直屬省轄。
民國25年2月,周墩特種區改為寧德縣第三區。民國26年1月,復設周墩特種區,周墩脫離寧德縣轄。同年10月,全省行政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樂縣)。
民國28年3月,三都特種區裁撤,三都復歸寧德縣轄。
民國32年9月,寧德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民國37年9月,析轄地咸杉鄉歸周寧縣管轄。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福建省進行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
1950年3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稱福安專區,寧德縣屬福安專區。
1951年,析北坑鄉劃歸福安縣管轄。“文化大革命”初期,福安專區實行軍事管制,寧德縣屬福安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管轄。
1968年4月18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寧德縣屬之。1970年6月17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當年7月移遷寧德,寧德縣隸屬關係不變。
1978年10月1日,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寧德縣屬寧德地區。
1988年10月4日,國務院批准寧德撤縣建市,寧德市隸屬寧德地區管轄。
1999年,撤銷寧德地區和縣級寧德市,分別設立地級寧德市和蕉城區,蕉城區劃歸地級寧德市管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蕉城區,位於中國海岸線和太平洋西岸中點,又處於大長江經濟板塊與粵港大珠江經濟板塊的融匯中心點。北緯26°31′—26°58′,東經119°08′—119°51′。

地形地貌

地處閩東山地北部,為鷲峰山東坡,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狀下降,大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上,為沿海地勢最高的縣市。全區最高峰第一旗,海拔1479米;東部高丘陵坡度較大,多直逼海岸。霍童溪兩岸和部分沿海分佈低丘陵、河谷沖積平原和斷續海濱平原。島嶼20多個。

水文

•水系
霍童溪
霍童溪
寧德境內水系發育,呈樹枝狀展布,主河道由西向東入海。主要河流霍童溪,幹流長126千米(境內68千米),流域2244平方千米(境內517.5平方千米),支流有赤溪等;七都溪長58千米,流域334平方千米。主要湖泊東湖,面積3平方千米;人工湖金涵水庫面積72公頃。
霍童溪
為聞名全省的“五江三溪”之一。源於鷲峰山脈北段和洞宮山脈南段之間,全流程在柏步村以上河面窄小、坡降大,柏步村以下河面開闊,坡降小。
七都溪
寧德市第二大河。發源於境內第一旗東麓,往東南流至山園附近匯入溪坂尾溪。流域內河床陡峻,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大金溪
發源於寧德、羅源、古田3個市、縣交界處的頂旗峰(展旗峰),其中上游多峽谷急流,水力資源豐富,出竹林院口后流勢頓緩。
•水位
境內水位在季節和年際間的變化都較大,由於地形關係,境內降水以中、西部為境域暴雨中心,多年平均年降水深2100毫米以上。

氣候

年平均氣溫19.0℃;1月平均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2.4℃;≥10℃積溫6111℃。年降水量2013.8毫米,無霜期317天。
春季:2月中旬開始,除高海拔地區外,各地霜凍終止,氣溫呈波浪式回升。季內盛行風向由北逐漸向南,雨日增多。春分前後,遇有冷空氣過境,短時間有東北向強風,氣溫低於12℃,多為陰雨天氣。4、5月為梅雨季節,氣溫回升至20℃以上,雨日也增至20天以上。但仍偶有冷空氣南襲,此時常有“五月寒”(為時3天,氣溫≤20℃)出現。
夏季:梅雨終止,月平均氣溫升至25℃以上,進入7月後有時高達35℃以上,天氣炎熱。季內多為東南風或西南風,颱風頻繁,局部有雷陣雨或颱風雨,溫度高,日照多,蒸發大,是一年中的相對干、熱期。
秋季:此時夏季風轉為冬季風,氣溫漸低,降雨明顯減少,天氣晴爽。有些年份副熱帶高壓勢力強,小股冷空氣不易南下,形成“秋老虎”天氣。9月下旬,有強冷空氣過境,出現“秋寒”(氣溫≤20℃)。11月以後,內陸山區已見初霜。
冬季:氣溫急驟下降,霜日漸多。內陸少數地方出現冰凍和雪,雨水稀少。1月份最冷,不論山區或沿海,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

自然資源


蕉城區,花崗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產豐富。林、果、茶、牧、山場別具特色;溪河密布、水量充足,水電資源豐富;海域灘塗遼闊,水產養殖品種繁多。

行政區劃


街道/鎮/鄉直轄
蕉南街道海濱社區、海鵬社區、南際花園社區、東湖社區、荷園社區、蘆坪社區、中南居委會、橋頭下居委會、小場居委會、下宅園社區、福山社區
蕉北街道鶴峰社區、培英社區、三元社區、崇文社區、繼光社區、碧山社區、單石碑社區
城南鎮蓮峰社區、福洋村、古溪村、貴岐村、後山村、金蛇頭村、嶺頭村、坪塔村、塔山村、田中村、葉厝村、岐頭村、蚶岐村
漳灣鎮漳江居委會、貝頭村、倉西村、拱嶼村、官滬村、官井村、海英村、橫嶼村、后灣村、蘭田村、雷東村、馬山村、門下村、南埕村、鳥嶼村、上塘村、湯灣村、王坑村、溪口村、下凡村、下塘村、又加塘村、增坂村、漳灣村、鄭岐村、鰲江村
七都鎮普源居委會、北山村、貝河村、大廳村、淡坪村、東岐村、官亭村、河乾村、黃連坑村、黃厝村、際頭村、六都村、馬坂村、牛埕村、三樂村、三嶼村、外洋村、西林村、西陂村、小溪村
八都鎮居安居委會、八都村、半山村、大坪村、福口村、海星村、韓丹村、紅門裡村、猴盾村、際山村、金垂村、林洋頭村、閩坑村、南崗村、仁后村、水際村、吳山村、溪池村、下汐村、下坂村、新樓村、洋頭村、嶼頭村、雲淡村、嶴村
九都鎮柴坑村、扶搖村、貴村村、華鏡村、九都村、九仙村、坑尾村、賴嶺村、石墩村、烏坑村、溪邊村、洋岸坂村、雲氣村
霍童鎮洞天居委會、八斗村、柏步村、大石村、東嶺村、鳳橋村、后洋村、湖頭村、霍童村、坑頭村、里後山村、梅溪村、上洋村、勝門村、石橋村、桃坑村、外表村、文湖村、吳松村、溪南村、小石村、興賢村、邑坂村、鄭厝村、枇杷洞村
赤溪鎮江濱居委會、班竹村、赤溪村、大壇村、東邊村、東牛村、墩頭村、官嶺村、黃田村、留洋村、爐田村、牛洞村、芹格村、社洋村、松柴嶺村、桃源村、西坑村、溪園村、夏村村、小壇村、宣洋村、岩坪村、洋林村、陽谷村、由知村、院前村、禪地村
洋中鎮坎下村、寶岩村、北洋村、藤村村、陳洞村、陳洋村、東山村、方家山村、鳳田村、際頭洋村、井坪村、九道村、利洋村、林坂村、蓮下村、留田村、嵋嶼村、南坪村、前路村、芹嶼村、清潭村、山阜村、上坎村、天湖村、田地村、梧洋村、溪富村、溪源村、洋中村、邑保村、章后村、鍾洋村、莒溪村
飛鸞鎮新瓷居委會、鸞港居委會、陳家洋村、飛鸞村、連順村、梅田村、南門塢村、南山村、蒲嶺村、騎龍崗村、上村村、沈洋村、亭里村、碗窯村、沃里村、沃坪村、梧埕村、下村村、向陽里村、新岩村、嵐口村
三都鎮都澳居委會、海上社區、白匏村、城澳里村、城澳街村、大灣村、斗帽村、松岐村、港口村、寒壠村、黃灣村、雞公山村、礁頭村、礁溪村、介溪村、孟澳村、南澳村、坪崗村、七星村、青澳村、秋竹村、三坪村、外漁潭村、西湖村、蝦盪尾村、新竹村、象溪村、新塘村、漁塘村
金涵畲族鄉浮坪村、高乾村、菇洋村、后溪村、金峰村、金涵村、井上村、里占村、濂坑村、瓊堂村、上茶洋村、上金貝村、上蘭村、亭坪村、院后村、中前村
洪口鄉朝陽村、大道頭村、洪口村、花蘭村、吉壠村、庫山村、莒洲上村村、金山村、吳峰村、莒洲下村村
石后鄉陳坂村、大嶺村、當洋村、定洋村、光榮村、林下洋村、大墓前村村、芹后村、三望村、上竹洋村村、石厝村、下竹洋村村、小際村、小嶺村
虎貝鎮彭家村、岔路村、東源村、浮山村、黃柏村、南洋村、岩柄村、黃家村、舊厝村、梅鶴村、南嶺村、七淀村、上堡村、文峰村、下樓村、下洋村、新亭村、新厝村、岩柄村、中洋里村
東僑開發區(東僑新區,享有縣一級的經濟、行政管理許可權)僑興社區、蘭亭社區、華僑新村社區、富春社區、大門山社區、蘭溪社區、萬安社區、錦繡社區

人口民族


1949年時,寧德縣有45530戶,161686人(其中男93050人,女68636人)。1959年,增至52198戶,200348人。1960、1961年,分別減至49215戶,189370人與51074戶,186553人。此後,全縣人口一直呈上升趨勢。1992年,(縣級)寧德市有85460戶,371079人(其中男197712人,女173367人),比剛解放時增加39930戶,209393人,分別增長87.7%和129.5%。
據《寧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蕉城區人口429260人,占寧德全市的15.21%。。
2018年底,蕉城區有145091戶,464320人(其中男237509,女226811)。城鎮總人口193705,鄉村總人口270615,出生率18.98%,死亡率3.29%。
2019年末,蕉城區常住人口46.0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64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水平)66.6%,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出生率13.20‰,死亡率6.70‰,自然增長率6.50‰。
2021年6月15日,寧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公布,蕉城區常住人口為623840人。

政治


現任領導
何必良:中共寧德市蕉城區委委員、常委、書記

經濟


2010年,蕉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91億元,比2009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8.56億元,增長24.0%;第三產業增加值70.06億元,增長1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790元,比上年增長14.0%。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略降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1.5個百分點。
“十一五”期間,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0%,超出“十一五”規劃目標2.5個百分點,高於“十五”時期平均增速5.2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4%、22.2%和14.6%。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8.7∶24.1∶57.2調整為2010年的14.4∶30.4∶55.2。
2018年,蕉城區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地區GDP)468.1億元,同比增長13.6%,增速躍居全省各縣區市第一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居全省各縣區市第一位。
2019年,蕉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37億元(含東僑),比上年增長16.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1.29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418.52億元,增長23.3%;第三產業增加值219.56億元,增長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9312元,比上年增長15%。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1%,比上年回落2.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1.6%,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2.3%,比上年回落4.1個百分點。
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0.28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18億元,增長23.4%;公共財政支出39.23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23億元,比上年增長5.0%。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寧德縣(蕉城區)委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1950年,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推翻持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還家。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推行農業“八字憲法”,加強栽培技術指導,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7年,糧食總產量57157噸,比1952年增長24.8%,年均遞增6.3%;農業總產值達到299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52年增長53.46%。1958年,受瞎指揮和“共產風”以及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受到挫折,糧食歉收。1962年,全面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農業生產恢復生機。“文化大革命”中,大搞“政治評分”、“窮過渡”,再次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又一次影響農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由於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加強先進耕作技術的指導和優良品種的推廣與應用,並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和應用,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才使農業生產保持發展的勢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排除“左”的干擾,撥亂反正,工作重點全面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軌道上來,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業由單一型逐步向綜合開發型發展,農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199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10276萬元,比1949年的1360萬元增長655.59%。農村住戶人均純收入786元,比1978年的81元增收705元;擁有各種農業機械9677台(輛),總動力達50627千瓦;糧食總產量達到91804噸,比1949年的34965噸增長162.56%。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7%。糧食產量比2005年減少了0.27萬噸;茶葉產量增加749噸,年均增長3.0%;肉類總產量增加4534噸,年均增長7.2%。
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4.63億元,比2009年增長4.1%;實現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
2019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8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32萬畝,比上年下降1.4%,其中稻穀面積5.71萬畝,減少4051畝;油料種植面積7603畝,增加1057畝;蔬菜種植面積7.86萬畝,減少1344畝。全年糧食產量3.08萬噸,比上年減少589噸,下降1.9%,其中稻穀2.39萬噸,減少861噸,下降3.5%。
2019全年肉蛋奶總產量1.46萬噸,比上年下降28.0%。肉類總產量1.17萬噸,下降29.7%,其中豬肉產量0.93萬噸,下降35.8%。生豬年末存欄7.72萬頭,下降20.5%;生豬出欄11.71萬頭,下降35.9%。
2019全年水產品產量21.11萬噸,增長4.0%。其中,淡水產品產量0.68萬噸,下降4.1%;海水品產量20.44萬噸,增長4.4%。

第二產業

蕉城區早在宋代就有興辦手工業的記載。1950年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也得到恢複發展。“大躍進”背離了經濟發展規律,造成農田大片荒蕪,加上自然災害,使農業全面減產,工業生產原料銳減,工廠無法正常開工。1961年起全面推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6年後,受“文化大革命”衝擊,工業生產再次遭受破壞。1970年,隨著地區行署機關遷至寧德,一批地屬工廠相繼開辦,加上縣大澤溪水電站投產發電,大批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全縣工業總產值開始上升。1976年達3107.31萬元。1978年又升至4916.31萬元。
1978~1992年,蕉城區工業持續全面發展、大踏步前進。15年中,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4916.31萬元增至1992年的24351.39萬元,增長395.32%(按1980年不變價),年均增長33.02%。工業企業從105個增到1447個,增長12.78倍。工業固定資產總值從3097.9萬元增加到13442萬元。利稅從595.04萬元增加到213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2%,比“十五”時期提高15.3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20.66億元,比2009年增長2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67億元,增長36.8%。
201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增長53.8%;總產值607.78億元,增長57.5%。
2019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69.06億元,與上年持平。蕉城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9.73億元,增長5.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40.85萬平方米,下降51.4%;竣工產值58.92億元,下降23.0%。
2019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0.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商品房銷售面積41.83萬平方米,增長17.4%;商品房施工面積428.98萬平方米,增長37.1%;商品房竣工面積36.48萬平方米,下降10.6%。
上汽寧德基地項目
上汽寧德基地項目是寧德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標誌性工程。這個項目全部投產後可實現年產值600億元,加上配套項目可望建成千億產業集群。
蕉城區是上汽寧德基地項目的主陣地,承擔征地收海及作為項目業主推進建設的項目共45個,包括疏港公路至三嶼段10.5公里國道拓改、高水高排渠、三嶼上汽廠區陸地部分、三嶼小區安置點及商業配套4個項目等。

第三產業

解放初期,國家保護私營商業。1950年,蕉城區城鄉有私營商業企業850家,從業人員1400人,資金26.8萬元。1954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農村組織供銷合作社,形成國營商業、集體商業、供銷合作社商業網路。此後,國營商業掌握主要商品貨源,成為市場的主體;供銷合作社形成農村經濟綜合服務中心。這一時期的商品購銷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實行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和日用工業產品統購包銷,計劃銷售,憑證購買商品,市場蕭條。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發展,市場放開,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並存,個體商業十分活躍,形成多種經濟成分的商品購銷網路,商品銷售量大增。1992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0798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業44522萬元,集體所有制商業9974萬元,合營商業2494萬元,個體私營商業1380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51億元,相當於“十五”時期的2.2倍;五年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2%,比“十五”時期提高1.7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3億元,比2009年增長21.3%。其中限上企業零售額18.03億元,增長42.2%;限下企業零售額30.60億元,增長11.6%。
2019年,蕉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83億元(含東僑),比上年增長8.8%。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61.99億元,增長6.7%;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戶商品零售額77.84億元,增長10.4%。
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驗資口徑)177萬元。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5.09億元,比上年增長7.4%。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7.57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9.4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98.38萬戶;網際網路用戶25.28萬戶。
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564.2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71.2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4%、28%。
2019年末,蕉城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837.8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725.02億元,增長27.5%。

文化


霍童線獅

霍童
霍童
霍童線獅,又稱抽獅,其流傳於閩東歷史文化古鎮霍童鎮,是一種獨特的民俗遊藝表現形式。線獅表演主要通過藝人對線獅頭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動和操縱來表現獅子的動作和表情,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喬裝動物的雜技節目,堪稱中華絕活。傳說隋代諫議大夫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隔成各自獨立的一個個艙區,即每個艙區與艙區之間密閉而不相通。這樣的結構所起的作用是,被分隔成若干艙的船舶在航行中萬一艙位破損一兩處,不至於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只要對破損進水的艙進行修補堵漏,可使船繼續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運載貨物,在有水密隔艙的船舶上,貨物可以分艙儲藏,便於裝卸與管理。

地方特產

大黃魚
大黃魚
蕉城區為福建省茶葉、枇杷、商品牛生產基地之一,中國大黃魚之鄉,中國晚熟龍眼之鄉。晚熟龍眼以果大、核小、肉厚香甜、清脆爽口享譽全國;“大山銀毫”、“茉莉春毫”、“天山綠茶”茶為上品。農副產品還有稻米、茉莉花、白木耳、蘑菇、香菇、花生、油菜籽、油茶籽、油桐籽、桃、李,青山柚、溪邊柿著名,兔毛,淡水鰻、鰱、草魚,大小黃魚、馬鮫、鯧、鯊、墨魚、帶魚,梭於蟹、對蝦,海帶、紫菜、牡蠣、蟶,名產大黃魚、二都珠蚶、漳灣熨斗鱘,禽畜良種閩北白鵝、福安水牛。工業有食品、電子、鞋帽等門類。
傳統名產霍童仁宇剪刀、蕉城馬記竹枕、虎黃家蒸籠。

社會


教育

新中國成立初期,寧德縣人民政府接管縣內中小學,推行新教育,廢除部分舊課程、課本,增開新課,學校向工農兵開門,大力發展成人業餘教育,掃除文盲,推行“速成識字法”,大辦冬學、民校,實現一鄉(村)一校,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事業盛極一時。兒童上學率達80%,人人學文化,個個學講普通話,成為當時的歷史潮流。
“文化大革命”期間,蕉城區教育事業遭受破壞。“停課鬧革命”,搞大辯論、大串連,教師處於欲教不能、欲罷不忍的困境。直到1969年才複課,教育質量曾一度嚴重下降。70年代初,隨著地區行政公署從福安搬遷蕉城區,高等、中等專業學校相繼創建,蕉城區縣成為閩東教育中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幼教、初教、中教、職教、成教齊頭並進。1987年,蕉城區縣“四率”達到省頒一類標準,實現了蕉城區普及初等教育的歷史重任。1989年蕉城區市實現“一無二有”(無危房、有教室、有課桌凳)。90年代初期,市委、市府實施以智興市的戰略決策,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強教育薄弱環節,主攻初中,多渠道籌措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取得成效。1992年,蕉城區市幼兒園班級數達286個,教職員工453名,入園的幼兒10895名(含學前教育幼兒1557人),佔全市幼兒總數的49.67%;小學達651所,在校小學生47499名,教職員工2238名,學齡兒童入學率佔99.46%,年鞏固率佔98.88%,畢業率佔87.42%,其中14周歲畢業率佔9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佔68.6%,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寧德市前茅。全市普通中學19所,在校中學生13248名(其中高中生2026名),教職員工1042名,初中在校生年鞏固率98.05%,畢業率94.23%,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79.89%。普通中學教學質量較高,初中畢業會考綜合比率達79.59%,居寧德市首位;高中生參加全國統考,錄取率高,居寧德市前列。
2010年,蕉城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64人,在校生8078人,畢業生1681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011人,在校生5428人,畢業生1958人。普通高中招生3499人,在校生9466人,畢業生2491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8%。初中招生2595人,在校生12123人,畢業生7706人,初中入學率93.4%。普通小學招生4365人,在校生23866人,畢業生2969人,小學入學率99.9%。特殊教育在校生82人,三殘兒童入學率97.3%。幼兒園在園幼兒1.70萬人,入園率90.8%。2010年,寧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寧德師範學院。
2019年,蕉城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955人,在校生8462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455人,在校生5421人。普通高中招生2924人,在校生8315人,畢業生2423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41%。初中招生5956人,在校生16222人,畢業生4433人,初中入學率98.78%。普通小學招生10253人,在校生49221人,畢業生5732人,小學入學率99.94%。特殊教育在校生162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1689人,入園率97.0%。
寧德第一中學
寧德一中
寧德一中
寧德第一中學(NingdeNo.1HighSchool)位於寧德市,創辦於1940年2月,1978年4月被確定為福建省首批17所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1999年秋開始向獨立高中設置過渡,2001年秋轉製為高級中學,2006年4月評為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目前,學校佔地面積5.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8萬平方米,共有41個教學班,在校生約2100人;教職工171名,高級教師77人(其中特級教師5人),中學一級教師40人,教師中碩士畢業生4人,研究生課程班結業或在讀15人,在讀教育碩士4人,辦學規模及教育教學成效均居寧德市前列。
寧德高級中學(寧德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寧德市高級中學是一所市屬高中,享受省二級達標中學待遇。其前身為寧德師範學校。2001年正式轉型為全日制高中。2004年,第一屆畢業生高考,由於驕人的成績,讓這所當時還遭人質疑的學校脫穎而出。學校地處翠屏山麓、東湖之濱,港口中心城市的核心區內。佔地面積40多畝,建築面積0.5萬平方米。地理位置優越,校園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暢達,是莘莘學子求學之地和成才沃土。學校曾被評為省“花園式單位”、市“文明學校”、市“平安校園”。
寧德師範學院
寧德師範學院
寧德師範學院
寧德師範學院是經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公辦全日制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學院地處福建省寧德市區,依山面海,環境優美。現有校園佔地面積1210畝(其中新校區993畝);建築面積27.8萬平方米(其中新校區20萬平方米)。學院前身是建於1958年的福安師範專科學校,1978年復辦時更名為寧德師範專科學校,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層次的寧德師範學院。建校50多年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兩萬八千多名合格人才,獲得國家教委授予的"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方向明確、成績顯著"的表彰,兩度被中央宣傳部、國家教委、團中央評為"社會實踐先進單位",連續五屆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學院堅持開放辦學方針,同國內外30多家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努力構建多形式、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辦學格局。學院今後發展的定位和目標是:立足寧德,面向海西,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培養高素質基礎教育師資和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突出師範性、應用性、地方性,努力建成高水平、多科性、應用型的地方特色強校。

醫療衛生

蕉城明清古街區
蕉城明清古街區
蕉城區醫藥行業歷史悠久。早在西晉,醫藥家葛洪就在蕉城區支提山上研製丹藥,東晉王玄甫在三都筆架山等處研究養生學和人體科學。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縣公署設惠民藥局,從事中醫研究活動。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縣衙門設立醫學訓科,作為管理機構。清道光二十五年(1885年),縣城已有藥鋪(店),當時,百姓求醫問葯皆為中醫中草藥。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加拿大人韓美寶在蕉城區創辦聖教婦幼醫院,西醫西藥開始傳入蕉城區,並開始分設內科、外科、婦產科等。1949年前,由於社會經濟落後,人民生活普遍貧困,疫病叢生,群眾缺醫少葯,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往往求助於巫醫神漢,造成不少悲慘結果。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建立防疫保健機構,壯大衛生隊伍,消滅和控制天花、鼠疫等傳染病,醫療技術迅速發展。
2010年末,蕉城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5個,其中醫院7個,衛生院12個,社區服務中心3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512人,其中醫生900人,註冊護士1082人。共有衛生機構床位1960張,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57人。
2019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0個,其中,醫院8個,衛生院12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86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570人,註冊護士2866人。年末共有衛生機構床位2905張。
社會保障
2019年末全區城鎮新增就業13957人,完成年預期目標任務279.1%;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52人,完成年任務100.4%;全年有955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完成年任務735.1%;城鎮登記失業率2.0%,在年度控制目標4%以內。

旅遊


蕉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北距溫州280公里,南離福州100公里。全區面積153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17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多人,是寧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
蕉城區地處中國東南“黃金海岸線”的中點,位居長三角、珠三角和台灣三個經濟發達區的中心區位,是中國東南沿海各大經濟板塊產業承接的戰略要地和重要連接點,也是閩台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基地。隨著閩東鐵路、公路、機場、碼頭建設的推進,“游在閩東,吃住蕉城”格局基本形成,蕉城逐漸成為寧德的旅遊集散中心。
蕉城區旅遊資源豐富,素有“佛國仙都,海上天湖,百里畫廊”之美譽。
乘坐動車,廈門出發到寧德需二至三個小時,福州出發僅需半個小時左右,寧德火車站位於蕉城區。交通十分方便。

蕉城明清古街區

城區內古迹眾多,有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天后宮,道光年間建成的蔡氏家廟,明代土堡涼亭,樹根包牆留扇門。
林前路蔡威故居
林前路蔡威故居
城西郊建戚繼光公園,有白鶴鼻山,山中有眾多歷代文人騷客所留摩崖石刻。東北郊有天王寺景區,鏡台山與南郊玉女峰為市區左弼左輔,玉女峰麓南漈山公園有飛瀑流泉、怪石奇岩。始建於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報恩寺,寺內有兩座宋代石塔。城區大華路15號黃承志故居月爿坪(故居廳內懸掛牌匾五面以及兩道清光緒年26間聖旨)。天后宮(媽祖廟)為1937年國共合作談判地點。城區鵬程境中南路馬厝里14號的古民居-繡花樓,始建於萬曆年間(1573-1619)佔地345平方米木構建築;西闊七間,進深四間,整個建築分大廳和繡花樓,兩部分;1992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區與太平天國事件有關的雲南按察使蔡步鍾之官邸——“廉訪第”。城區環城路宋紹興元年建成的城隍廟。除外還許多特色古民居,南廬、耐廬、恬廬、紫氣東來居等。城區正月游神分為鵬程境、鸞江境、鶴成境、登龍境、龍門境、龍光境。

三都澳

三都澳
三都澳
三都澳位於寧德市東南部,為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澳內水深波平,島礁形態各異,峰奇石怪。在綿延1.84萬公里的中國黃金海岸線中部,它就是“世界少有,中國第一”的天然深水良港,被譽為“海上天湖”。三國時,孫吳政權在這裡造船;明嘉靖時,戚繼光在這裡平倭漳灣橫嶼(洪水島)是戚繼光抗倭勝利紀念地;清朝在這裡建立大清帝國電報局;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要把這裡建成東方大港。如今的三都澳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還是聞名遐爾的旅遊風景區。
三都澳旅遊區景點多集中在三都澳東南部,可分為斗姆島景區、福海關遺址景區、青山景區、筆架山景區和雞公山景區五個部分,此外還有海上漁城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三都軍港觀賞和海上景觀游賞等三大遊覽點。
【福海關遺址景區】[哥特式教堂]—[修女院]—[福海關]
【斗姆島景區】[“天人合一”]—[仙趾石]—[斗姥神像]—[金鼠跳崖]—[斗姥亭]—[斗姥廣場]—[斗姥迷宮]—[海濱棧道]—[螺殼岩]—[知海亭]—[七星廣場]

霍童古鎮及支提山

霍童鎮位於蕉城區西北緣,全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霍童溪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歷史上是屏南、周寧等縣的重要交通通道和水運樞紐。距今三千至四千年的夏、商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居住。據《寰宇》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在唐天寶六年(747)改霍桐山為霍童山。從初唐至北宋期間,曾三次被朝廷敕封為“天下第一洞天”,是中國東南道教之發祥地。霍童溪兩岸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文昌閣、黃鞠故里、邑坂八卦村等古建築群。霍童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生態鄉鎮。霍童線獅、霍童鐵技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月二”燈會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霍童古鎮入選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名鎮,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驢友好評名鎮。
支提山---國家森林公園
支提山---國家森林公園
支提山,位於寧德市蕉城區西北部的霍童鎮,總面積為7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佔5平方公里,地處鷲峰山脈中段南麓,山嶺縱橫交錯,山峰險峻,其間植被茂密,古樹參天,種屬繁多。共有8個植被類型,141群系,100多科,500多種類。其中,有名的古樹有虎貝的杉木王、霍童石橋的古香樟和古榕樹。支提山方圓百里,群峰拔地,層巒疊嶂,溪澗縱流。有99座山峰,山巒綿亘25公里,俯瞰全景,呈千葉蓮花狀,佛界稱之為蓮花藏世界。唐末列為中國名勝“三十六洞天”之一,明代永樂帝題贈“天下第一山”,支提寺(華嚴寺)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
支提山是天冠菩薩道場,歷史上與華夏四大名山齊名,為我國佛教之聖地;葉飛曾志陳挺等革命先輩都在九都“蘇區”留下了光輝足跡,支提寺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誕生地,現已列入國家“十二五”紅色旅遊規劃;支提山川靈氣,遠近有九十九峰,古稱“閩國東嶽”,現為東南沿海的天然動植物園,已成功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
支提山還蘊藏著眾多形狀與名稱交融的峰巒,如菩薩、維摩、帝釋、幢幡、缽盂、寶蓋、懸鐘、合掌等,惟妙惟肖,組成一幅莊嚴佛國的天然畫卷。天然石窟的那羅岩,上無片瓦的那羅寺嵌在石窟之中,被佛界贊為“震旦佛窟”。幽雋多姿的辟支岩,石壁連亘十餘里,有羅漢洞、靈源洞、雨花岩、珍珠簾、“千聖同居士”摩崖等為“辟支佛地”。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支提山親筆題寫“中國支提山”。支提山有華嚴寺、那羅寺、辟支寺和金燈寺,有天冠菩薩道場和毗盧遮那佛。
支提山省級風景名勝區距蕉城區40公里,佛教經典《華嚴經》載:“東南方有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薩與其眷屬一千人常住說法”,故稱支提山為天冠菩薩道場。歷代僧侶多雲遊此地,盛時住僧千餘人,一度顯赫江南,蜚聲佛教界。這裡的支提寺是閩東僅有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也是國家認定的“福建歷史名剎”之一。明代以來,支提山被譽為“仙巢佛窟”。境內的霍童是道教的聖地,東南道教的發祥地,歷代修真道士探秘於此,道家認為在此修行是最好的神仙洞府。支提山整個名勝區分為支提勝場景區、古瀛仙池景區、霍童洞天景區和那羅辟支四大景區。
推薦景點:[霍童溪]—[華嚴寺]—[睡美人]—[支提山]—[華陽宮]—[文昌閣]—[鶴林宮]—[仙岩寺]—[明清古街]—[線獅館]—[厘頭館遺址公園]—[黃鞠故里]—[山下村桐油坊]—[莒洲]

中華畲家寨上金貝

上金貝“中華畲家寨”景區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畲族鄉上金貝村,距寧德市中心6公里,海拔325米,人口303人,是一個具有悠久人文歷史的村落。目前上金貝已擁有“全國文明村”、“福建省4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寧德最美十大鄉村之一”、“寧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國家AA級景區”等榮譽和稱號。上金貝“中華畲家寨”景區是在上金貝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創建起來的一個景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裡自然環境優越,畲族風情濃郁,景區內開發有葡萄溝、觀賞荷花池,向日葵、蜜柚等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和農事體驗區。
畲族風情文化
中華畲族宮
中華畲族宮
上金貝村是一個純畲族的行政村,畲族文化底蘊深厚,傳統習俗保存完好,畲族服飾琳琅滿目,畲家美食獨具特色,每年農曆三月三這天當地的畲族群眾都要穿著傳統畲族服飾,表演特色舞蹈,對唱純樸畲族民歌。畲族文化是該景區的核心內容,也是其競爭力之所在。
上金貝“中華畲家寨”
上金貝“中華畲家寨”
歷史探秘
近年在上金貝村的後山發現一座似塔似墓的古墓,其舍利塔上刻有:“御賜金襕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經多方考證和諸多實物佐證,專家認為,古墓塔碑上刻的那個“御賜金襕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真實身份就是明代“靖難之役”之後倉惶出逃、不知所蹤的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由此揭開了600多年來的一個歷史謎案,引起史學界的關注,而該古墓也成為人們歷史探秘的熱點。在古墓的不遠處有一座始建於唐朝年間的古剎“金鄁寺”,有證據表明建文帝曾隱身在此出家。而圍繞著寺廟的是古人吟詩稱頌的“金貝十奇”的景物。

洋中鎮千年古鎮文獻之里

洋中鎮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西部,鎮區所在地海拔340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區西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以生態農業及加工為主,集商貿、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宜居城鎮,素有“寧德好西鄉”的美譽。2016年,洋中鎮被認定為福建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洋中水利風景區擬劃分為管理服務區、夢裡水鄉休閑區、古村落文化展示區、水生態涵養保護區、休閑農業觀光體驗區、濱水休閑帶等六大塊,整合開發龍潭瀑布、林坂水庫、三溪水利自然景觀,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環境,形成集歷史文化展示、特色農業觀光體驗、濱水休閒遊憩、水利科普教育、水上娛樂、康體休閑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風景區。景區按照科學合理開發,現已建成“夢裡水鄉”休閑園、北洋現代農業觀光園、好西鄉廣場、小長潭、影視基地等。
東山村,舊名東山下,是福建省首批省級傳統村落。地處洋中鎮鎮區東部,寨頂山西南麓。村落整體格局為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村落南面和東面為山體,北面為農田和河流、西面為河流,布局獨特。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建築沿著山體層層升高。整體村莊布局呈太師椅,是擁有1000多年歷史,3000多人口的古村落,是一個美麗而古老的地方。村落依山而建,三面臨水,東皋十景有“東山月霽”、“環水波光”、“花洲魚泳”、“大坂耕耘”四景在東山。現存幾十座保留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東山古街、古戲台等人文遺珍。古建築有柳州祠、古戲台、聖母宮、狀元及第、六扇房、紅白大廳等。村裡有民間藝術鐵技、陳靖姑信仰等民俗。歷史上有南宋陳紀,陳汜,陳彬,陳璣,陳華等名人。
美麗鄉村 洋中天湖
美麗鄉村 洋中天湖
天湖村位於洋中鎮西部,是福建省特色景觀名村,距鎮區約14千米,西南與古田縣相接,北與虎貝鄉相連,東部與山阜、前路毗鄰。交通便捷,是久居鬧市的市民回歸、親近大自然首選之地。轄19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248戶,1060人,常駐730人,耕地1134畝,林地16721畝。天湖景區內有萬畝牧場、奇石怪物、龍潭瀑布、天湖鯉魚溪等景點。天湖村內,一條小河穿過,流水潺潺,白牆黛瓦,山水相和,別有一番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位於洋中鎮西部的天湖村,海拔968米以上,具有良好的高山氣候條件,高山資源豐富,天湖夏季涼爽,無炎熱之感,乃城區居民避暑勝地。天湖村內植被茂密,擁有天湖林場,植被覆蓋率達80%。一條魚溪貫穿全村,小橋流水人家,房屋錯落有致,樹木鬱鬱蔥蔥,山清水秀的鄉村美景令人陶醉。天湖村境內風光獨特,擁有萬畝草場、鯉魚溪、龍潭瀑布、後山天然氧吧、百年紅豆杉等自然景觀以及人工湖、獨木橋、水尾宮、流米亭等多處人文景觀,構成了美麗生態的旅遊鄉村。繁茂的珍奇樹種,風光獨特的萬畝草場、人工湖、獨木橋、天湖公園等多處景觀,將這個小山村打造成風光綺麗的旅遊勝地,尤其是做足了“水”文章,成為千米高山上的“江南水鄉”。天湖村從宏觀角度,綜合自身優勢,開展的觀光農業各式各樣,多姿多彩,樂趣無窮。如:大棚種植採摘園區、CS野戰基地、馬鞭草園、萬畝草場、圍獵場、垂釣場、天然泳池、油菜花園、高山籃球場、特種菜園等。

水韻故居魅力貴村

貴村
貴村
貴村村位於九都鎮東北部,村內平原廣闊,屬霍童溪沖積而成千里沃野。優秀的土壤及氣候條件,在隋唐時期就引來人們在此定居,千百年來農耕文化傳承發揚,域內的枇杷、茶葉、油茶、竹木等農林資源豐富,其中“支提山”枇杷品牌更是享譽周邊。目前,通過“美麗鄉村”項目的支持,已完成貴湖景觀區、旅客接待中心、滴水觀音景觀區、水車景觀區和松林半島房車露營基地一期(燒烤區、房車停泊區、帳篷露營區、休閑木屋、親水平台、垂釣區)建設。
下一步除了將繼續按照“水韻故居”建設主題,沿河岸打造特色親水旅遊區外,還要進一步向內部縱深,充分挖掘貴村歷史人文資源,利用明清古民居,古街等歷史文化資源,開拓旅遊業態。一是完善松林半島房車露營地建設。在現有基礎上新建4300㎡游泳池一座、700㎡兒童遊樂區一個、350㎡酒吧一間、600㎡卡拉OK一個、5000㎡樹上探險運動區一個、900㎡購物街一條、2500㎡餐廳一個、600㎡激光電影區一個、2000㎡管道屋住宿區一個,進一步完善、拓展現有燒烤區、帳篷露營區、休閑木屋區域面積。二是縱深挖掘特色古民居旅遊資源。貴村古民居具有典型的閩東建築風格,青磚黛瓦、飛檐翹腳,高高的馬頭牆兼具徽派韻味。村內還有元末大廳4幢,元末宮2座,宋代宮1座,清代古民居70多座,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現規劃按照“修舊如舊”的標準,對現存古民居進行修繕保護,恢復其使用價值。利用古民居獨特的外部造型和坐落,引導發展民宿、酒吧、手工藝品展示商店等。三是持續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及文化娛樂項目建設。做好旅遊標示系統建設、旅遊服務指南編製、導遊培訓等工作,完善服務體系;做好農家樂、旅遊民宿經營者的引導和業務水平培訓,計劃在現有家數的基礎上,培育新的經營點,形成市場競爭,促進服務水平提高。新辦親水運動旅遊文化節、古村落尋根(攝影)之旅等活動,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也藉機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帶動旅遊產業發展。

蕉城市區景點

1、南漈公園
南漈山位於寧德市城區西南部,與其說是公園,不如說是風景區,“山水在城中,城在畫幅中”。公園共有湖濱、南漈、龍湫、南峰、白鶴五個景區,白雲寺、飛泉寺、龍湫寺、南峰寺,山上夫妻瀑布是寧川十景之首,南宋愛國詩人陸遊仕途第一站在寧德縣任主薄,經常在公園裡吟詩作畫;電視連續劇《聊齋》中的《花姑子》《翩翩》在此拍攝外景;原國務院總理李鵬攜夫人朱琳曾在此種下紀念樹。這裡層巒疊嶂,翠峪飛泉,茂樹奇石,宛若大自然刻意構思所成;而摩崖石刻、廟庵古剎的點染以及現代園林的建築,又平添了人文氣息。進入公園門,接納你的是萬米大草坪,沿南漈山腳拾級而上,身旁是草木扶疏,耳畔是泉流叮咚,移步換景,或岩突石,或飛瀑柔湖,目不暇接。
南漈山
南漈山
南漈的景觀大抵可分三個層次:下秀、中奇、上幽。山腳下繁郁的花草引你走進翠秀的南漈世界;山腰處景觀最多,五蓮潭、南漈飛淙、陸遊像、時芳亭均在此處;再往上走,林越深,路愈滑,則到了蒼沉清幽的龍湫景區,在這裡可領略南漈首瀑和古剎龍湫寺的風采,以及罕見的百年銀杏、茶樹。龍湫之上便是直衝雲霄的南峰了。南峰之上便上白鶴嶺,一覽全區風貌、三都澳風光。
2、白鶴嶺古官道唐以前是寧德縣通往省城福州的大道,目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原始風貌,約有二十里的古道、十幾株名木古樹(清代雍正年間古柳杉8株、一株古榕胸圍達6米)、若干摩崖石刻、2座明代古烽火台遺址。
3、寧德東湖國家濕地公園寧德東湖國家濕地公園,人工濕地面積約3800畝,目前屬寧德城區的治洪區。半天然濕地面積5200畝。現有東湖因其氣侯、自然環境較佳,湖區大面積養殖貽貝等原因,具有眾多種群數量的珍稀水禽分佈,實屬全國罕見。根據濕地鳥類資源連續調查,共發現水鳥8目9科48種,約有1.5萬隻。是福建省水禽資源的重要分佈區,是各類水禽的理想棲息地、越冬地和遷徙地,實屬全國罕見。東湖濕地現已建成寧德東湖國家濕地公園,包括南岸公園與北岸公園。
南岸公園開工於2005年初,2007年6月完工。佔地21.9公頃,總投資4700萬元。裡面有金蘋果廣場、流水擋牆、波光粼粼的人工湖等。南岸景觀景色怡人。有木橋,有展廳,有玻璃橋,有海邊歇亭,那驚險刺激的“巨石陣”,更給她添加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北岸公園位於南岸公園對岸,面積10.7公頃與南岸公園、塔山、彩虹橋遙相呼應。景觀分東西二區:東區由東入口、遊船碼頭、長江支隊紀念亭、停車場、園路及濱水風光帶、膜亭沙灘區等組成;西區則由西入口、親水平台、西區廊架、園路和綠化苗木等組成。附近的寧德市規劃展示館、寧德市藝術館、商住樓、五星級大酒店等建築流光溢彩。天漸漸暗了,但五光十色的景光燈、路燈、霓虹燈又把周邊景色點綴得分外妖嬈。南北岸景觀公園自建立以來,已經成為寧德人休閑的好去處。
友情提示:
1、徒步旅遊者在動車站下車后,可乘坐寧德公交6路車(汽車南站到火車站)在21站點(南漈路口)下車,向右轉彎沿南漈路直走300米左右到達公園門口。在寧德汽車南站下車的,可乘坐4路公交車到13站點(南漈路口)下,向右轉彎沿南漈路直走300米到達公園門口。2、城區可乘坐的士到達東湖南岸公園和北岸公園或者乘坐公交車前往。
3、南漈公園、南岸公園、北岸公園對外免費開放

蕉城周邊登山推薦

虎貝橋頭獅子峰,“幽谷隱龍潭,深山藏古寺”。寧德第一旗山,海拔1497米。為蕉城最高峰,其形如旗。
兔耳嶺景區位於堂義村後山,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山勢以,石怪,松奇,雲海,千層山,陡而不險,高而不危。景點路線待開發,將是寧德未來旅遊的重點項目。

獲得榮譽


2018年12月13日,蕉城區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福建省司法廳評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區”。
2020年7月,蕉城區為福建省級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
2021年1月18日,蕉城區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