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燒,漢語常用字,讀音:shāo,最早見於東漢時代,基本含義為使物著火,引申含義為使東西著火,也指加熱使物體起變化。

燒常用組詞:燒餅歌、燒鍋、燒餅、燒鍋、銅鑼燒

燒常用成語:火燒火燎、火燒眉毛、怒火中燒、惹火燒身、引火燒身、放火燒山

火雲如燒、湯燒火熱、燒琴煮鶴、揀佛燒香、不伏燒埋、赤舌燒城。

字源演變


燒,形。火,堯(繁)。“燒”左“火”、右“堯(繁)”,“堯(繁)”據草書簡化成“堯”,“燒(繁體)”也就類推簡化成“燒”。
燒
漢義系統況式聯類推豐富展,“燒”義系統典型範例。“燒”義火。《說文》:“燒,爇(ruò)也。”《戰國策·齊策四》:“臣竊矯君命,以責(債)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由使著火義引申為加熱使物體起變化、烘烤、一種烹飪方法等義,由加熱引申為因病而體溫升高,由使物體起變化引申為因肥料過濃使植物枯萎或死亡,現代又可喻指人因財富多而頭腦發熱、得意忘形,以上義均讀為shāo。“燒”又讀shào,義為放火燒野草以肥田。《管子·輕重甲》:“齊之北澤燒,火光照堂下。”也泛指野火。

基本釋義


燒 ā ㄕㄠˉ
● ● 使東西著火:焚~。燃~。~灼。~毀。
● ● 用火或發熱的東西使物品受熱起變化:~水。~飯。~磚。~焊。~藍。~料。 
● ● 一種烹飪方法:~茄子。~雞。 
● ● 體溫增高:發~。退~。
● ● 經烘烤製成的餅:~餅。火~。
● ● 一種烈性白酒:~酒。高粱~。
● ● 過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詳細解釋


燒 shāo
〈動〉
● ● (形聲。從火,堯聲。本義:使物著火)
● ● 同本義 [burn]
燒,爇也。——《說文》
雛燒。——《禮記•內則》。注:「燒煙,於火中也。」
齊之北澤燒火。——《管子•輕重甲》。注:「獵而行火曰燒。」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唐· 白居易《賣炭翁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資治通鑒
● ● 又如:乾柴好燒;他把衣服燒了一個洞;燒葬(燒焚祭品);燒丹鍊汞(道家硃砂水銀等物煉成金丹以求長生不老);燒糊了卷子(喻外貌醜陋);燒埋錢(燒化埋葬死人的費用);燒冷灶(敷衍不得時的人);燒利市(商人在開始營業時燒紙祭獻福神);燒琴煮鶴(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 烘烤;曝晒 [roast]。如:燒炙(燒烤);燒豬(燒烤豬肉);燒鴨(即烤鴨)。
● ● 照耀;照射 [radiate;shine]。如:燒空(映紅天空);燒眼(耀眼)。
● ● 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 [fire]。如:燒丹(猶煉丹。指道教徒用硃砂煉藥);燒汞(指道教徒用水銀煉藥);燒金(指方術之士煉丹砂為黃金);燒銀(指煉丹);燒煉(冶鍊);燒葯(煉製丹藥;煎藥);燒鑠(煉熔)。
● ● 烹調方法之一。先用油炸,再加湯汁炒或燉,或先煮熟再用油炸 [fry after stewing;stew after frying]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蘇軾《新城道中詩》
● ● 體溫升高,得熱病 [have a tempeture;run a fever]。如:孩子連燒兩天了;現在還燒著呢。
shào
〈動〉放火燒野草以肥田。
《管子·輕重甲》:“齊之北澤燒,火光照堂下。管子入賀桓公曰:‘吾田野辟,農夫必有百倍之利矣。’”馬非百新詮:“謂為烈火所燒也。”
〈名〉
● ● 泛指野火。
唐戎昱《塞上曲》:“胡風略地燒連山,碎葉孤城未下關。”
范成大《南塘寒食書事》詩:“埂外新陂綠,岡頭宿燒紅。”
張雨《春燒》詩:“日落前山野燒生,白茅黃葦地初晴。”
2. 指彩霞。
司空曙《送李嘉佑正字括圖書兼往揚州覲省》詩:“晚燒平蕪外,朝陽疊浪來。”

詞性變化

燒 shāo
〈名〉
● ● 野火 [field fire]
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白居易《秋思詩》
● ● 指燒酒 [liquid]。用蒸餾法製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又如:燒刀(強烈的酒。也稱燒刀子)。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式昭切《集韻》《韻會》《正韻》屍招切,音。《說文》也。《玉篇》燔也。《禮·月令》仲夏毋燒灰。《戰國策》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
又燒當,羌名。《後漢·西羌傳》至硏十三世孫燒當立。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照切,音少。《廣韻》放火。《韻會》野火曰燒。
燒
燒

說文解字

【卷十】【火】
『說文解字』
爇也。從火堯聲。式昭切
『說文解字注』也。二篆爲轉注。從火。堯聲。式昭切。二部。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燒餅歌、燒鍋、燒餅、燒鍋、銅鑼燒。

相關成語

火燒火燎、火燒眉毛、怒火中燒、惹火燒身、引火燒身。

英文釋義


burn; bake; heat; roast。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書法欣賞

隸書
隸書
篆書
篆書
行書
行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全清式招切/式照切ɕjæu
去聲全清失照切/失昭切ɕjæu
集韻平聲次清屍昭切ɕiæu
去聲次清失照切ɕiæu
韻略平聲屍昭切
去聲失照切
增韻平聲屍昭切
去聲失照切
中原音韻陰平蕭豪全清ʂiau
去聲蕭豪全清ʂiau
中州音韻平聲蕭豪屍昭切
去聲蕭豪傷照切
洪武正韻平聲全清屍昭切ʃieu
去聲全清失照切ʃieu 

上中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王力系統ɕǐau
先秦董同龢系統çjɔɡ
先秦周法高系統stʰjiaw
先秦李方桂系統hrjagw
兩漢西漢
兩漢東漢
jau
jau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蕭宵jɑu
南北朝齊梁陳北周隋蕭宵jɑu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ɕi̯ɛu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ɕǐɛu
隋唐擬音/董同龢系統ɕjæu
隋唐擬音/周法高系統ɕiæu
隋唐擬音/李方桂系統śjäu
隋唐擬音/陳新雄系統ɕǐɛ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