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鰨

條鰨

條鰨(zebra),鰨科,俗名花鰙鰨、花板、花牛舌、花鞋底、花利、虎皮、花條鰨、花手絹、貓利、九平分、萬平分。分佈於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一帶均產之,尤以東海產量最多。

生活方式


鰨魚,鰨科(Soleidae),嘴小、鼻吻多少突出嘴外,腹鰭條鰨縮小或退化,胸鰭和尾鰭也時常如此,鰓孔很小,兩隻小眼位置很近,這一科包括幾種最美味的魚(如歐洲產的鰨Soleasolea)。
條鰨大多停棲於珊瑚礁外緣的沙地上,將魚體埋於沙泥中,露出兩眼觀察四周,略能改變體色,泳速慢。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條鰨體呈舌狀,一般體長15~20厘米、體重100克左右。眼特小、眼間隔平坦,兩眼均在頭的右側。體兩側均被小櫛鱗,頭前部的鱗變形為絨毛狀感覺突。口小、兩側口裂不等長。頜不發達,牙細小,僅無眼一側兩頜有絨毛狀齒帶。有眼一側(背面)呈淡黃褐色,並具深褐色橫帶花紋,上下均延伸至背鰭和臀鰭;無眼一側胸鰭退化,體呈乳白色,尾端背面有艷黃色縱點花紋6~7條。背鰭、臀鰭和尾鰭全相連接。側線明顯,呈直線狀。分佈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一帶均產之,尤以東海產量最多。
鰨亞目魚類狀似鞋底、長舌,雖說其貌不揚,但營養價值和鮮美度,可與鮃、鰈相媲美。鰨肉質白細平實、性味甘平,民間流傳“鰨食”平安之說,大概與取其諧音有關。

產地產期


條鰨
條鰨
屬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海泥沙底質海域。分佈於太平洋西部。中國沿海一帶均產之,尤以東海產量最多。

形態特徵


鰈形目(Pleuronectiformes)幾個科比目魚的統稱,條鰨但在更嚴格的意義上,專指鰨科(Soleidae)魚類。鰨科約有30多屬,100多種,見於溫帶和熱帶海域。從歐洲到澳大利亞和日本的種類均為海產,而很多美洲種類則生活於淡水中。同許多其他比目魚一樣,體扁而稍長,兩眼小,均位於頭的右側。歐洲鰨(Soleasolea)是有商業價值的食用魚,長約50公分(20吋);體褐色,具深色斑塊,胸鰭有一黑點;分佈於東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河口到近岸水域。北美的常見種是三鰭鰨(Trinectesmaculatus),見於從新英格蘭到中美洲的大西洋近岸淺水,也常見於深入內陸同大河川相連的淡水水域中;體圓形,長度很少超過25公分。

種類介紹


鰨目魚是鰈形目的一科,約有3屬103種,中國已知約32種,舌鰨體側扁,呈長舌狀,眼常位頭左側,尾舌骨縱窄
條鰨
條鰨
板狀,有偽間髓棘,奇鰭完全相連,無胸鰭,腹鰭1個且連臀鰭,生殖突常連臀鰭左側,腎脈棘短橫板狀,卵有小油球50~100個。主要為熱帶底層海魚。
鰨目魚主要產自黃渤海區,中國的東海以及朝鮮,日本沿海也有一定的分佈,是一種典型的地方性魚類。因此類魚種本身繁殖能力非常弱,所以比較稀少珍貴。
硬骨魚綱鰈形目是魚類中的大家族了,它分為鮃、鰈、鰨三個亞目,也有稱為三個大科的。鰨亞目分為鰨和舌鰨兩個科。鰨與鮃、鰈的共同點是,在仔魚階段,兩眼都對稱地長在頭部左右兩側,經過大約20天的變態發育,一側的眼睛開始向另一側轉移,但轉移的方向截然不同。鰨科類與鰈科類一致,左側的眼越過頭的上緣,搬到右側,靠近右眼便停止。舌鰨科與鮃科類相同,右側的眼搬到左邊,與左眼相對。變態后的鰨與舌鰨科魚類,與鮃、鰈類一樣,已無法再適應漂浮的生活,便下沉海底生存,有眼色深的一側向上橫卧,並根據底棲環境變化而改變自身的顏色。
鰨身體呈鞋底狀或舌狀,兩眼均在右側,吻部有時鉤狀下彎,口小,前位或下位,前鰓蓋骨邊緣不遊離,有的種類背、臀、尾鰭相連,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已知中國有18種,帶紋條鰨分佈可達黃渤海。
舌鰨兩眼均在頭部左側,體長側扁呈舌狀,口小,頜不發達,吻部一般均向下後方延長成鉤狀突,包復下頜,牙細小呈絨毛狀,眼小,背臀鰭完全與尾鰭相連,有眼側有側線2~3條,無眼側通常無側線或1~2條。中國常見的寬體舌鰨,俗稱牛舌、鰨目,而半滑舌鰨在黃渤海分佈較廣,產量較多。
據魚類學家研究發現,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區的豹鰨,其背、臀鰭基小孔內的鰭線所分泌的液體,具有毒
條鰨
條鰨
性,即使兇猛的鯊魚見了也要退避三舍。
半滑舌鰨Cynoglossussenilaevis,短吻舌鰨(“鞋底魚”)Cynoglossusobbreviatus
雙線舌鰨Cynoglossusbilineatus,黑尾舌鰨Cynoglossusmelampetalus
卵鰨SoleaovataRichardson
條鰨
條鰨
體卵圓形,極側扁;兩眼均位右側,眼間隔處具鱗片。前鼻管單一短小,達下眼前緣。口小,口裂弧形,口裂達下眼前下方;吻短鈍;眼側齒不發達,盲側具細齒狀;齶骨無齒。鰓膜與峽部分離。兩側被櫛鱗,側線被圓鱗。背鰭與臀鰭被鱗,分枝或不分枝,不與尾鰭相連;鰓膜不與胸鰭鰭條相連;左右腹鰭約對稱;尾鰭圓形。眼側體橄欖褐色,且散具小黑點,沿背緣有5個黑圓斑,沿腹緣則有4個,沿側線則有7-8個;胸鰭外緣2/3為深黑色。棲息於沿岸較淺的泥沙底質海域。以底棲性甲殼類為食。

美味菜肴


剁椒鰨米魚
條鰨
條鰨
材料:鰨米魚,剁椒,蔥,醬油,生薑,蒜米,花生油,精鹽,雞精,胡椒粉,料酒,花椒粉。
做法:
1.魚解凍,去內臟、去鱗,洗凈,用料酒、鹽、胡椒粉腌半小時。
2.魚裝盤,抹上剁椒和薑末,水燒開,上鍋蒸。
3.蒸五六分鐘后取出,撒上蔥花、花椒粉,將花生油燒燙澆蔥花上即可。
醬漬鰨目魚
主料:鰨目魚500克
輔料:澱粉(蠶豆)5克,豬肉(肥瘦)50克,香菇(干)13克。
調料:花生油50克,黃酒15克,甜麵醬25克,蔥油50克,醋15克,大蒜(白皮)8克,醬油50克,大蔥8克。
做法:
條鰨
條鰨
1.將鰨目魚颳去鱗,洗凈背上黑皮,在脊背上打成斜刀,抹上甜麵醬腌漬入味;
2.水發香菇切絲;
3.蔥、姜、蒜均切成末,備用;
4.肥瘦肉洗凈,切成絲;
5.炒鍋內加花生油,中火燒至六成熱,將魚段放入鍋里煎,待兩面呈金黃色時取出;
6.鍋內留油25克中火燒至六成熱,用蔥、姜、蒜末一烹,加入肥瘦肉絲煸炒,隨即加入清湯300毫升、醋、黃酒、醬油、冬菇,再放入魚段一起燒燉;
7.待湯汁剩下約1/3時,將魚撈出擺在盤內;
8.隨後將鍋內原湯用濕澱粉勾芡,淋上蔥油攪勻,澆在魚身上即成。

條鰨卵子形態


1.條鰨卵子也是圓球形、分離的浮性卵,在鹽度為30殉左右時的靜止海水中,活卵都浮在水面上。活卵的胚盤(動物極)在卵子的最下方,這個時候油球則集中在上部(植物極)。
2.卵膜上有較大的六角形網杖,各個邊椽均有隆起,呈蜂窩狀,對角距為0.17一0.20毫米。
卵徑變化範圍在1.42一1.69毫米之間,主要為1.50一1.60毫米;也是產卵初期的較大,以後越來越小。
3.油球透明無色,數目變化極大,少則10個,多則60個,但以20一30個的最為普遍;因此油球徑的變化也極大。油球都分散在植物極附近,或植物半徑。
4.卵黃均勻,無色透明。卵黃周隙窄小。如果機械地把活焦卵卿動任何角度的方向,卵黃在卵膜內能搏回到原有的位置,即胚盤保持在卵子的最下方。
5.早期卵子沒有色素扣胞,當胚環外包超過1/2以後,胚盾、胚環和卵黃囊上開始出現相點狀的黃、黑兩種色素,但以胚盾兩側及附近的卵黃囊上較為明顯。外包達2/3,黃、黑色素較前增加很多。原口接近關陰時,色素的分佈與前略有不同,黃色素主要分佈在胚體兩側,而黑色素則以胚體背部為主,整個卵黃囊上的黃、黑色素較前增大,分佈均勻。原口關朗胚體形成時,色素更為增多,以胚體兩側最為密集。胚體環鏡卵黃囊2/3時,黃色素扣胞增大;同時,背、臀鰭褶上也出現黃、黑色素。
6.當外胚環包超過1/2以後,胚盾後半部開始出現2對肌節,視囊也已形成,神理管前端膨大。外包達2/3時,胚盾上已有6對肌節,視囊增大,柯氏泡出現,神握管前端顯著膨大。原口接近關陰時,肌節8對,柯氏泡已消失,祝囊清晰,油球大多集中在原口附近。原口關陰胚體形成時,有肌節12對,胸鰭芽開始出現。在尾芽占體長1/5時,肌節27一28對,胸鰭芽位於4一9肌節處;神握管前端已分化成前、中、後腦;胚體已能蠕動,心臟也能作不連擅的跳動。胚體環鏡卵黃囊2/3時,祝囊、聽囊、腦室等較前更為明顯,腦鰭芽亦增大,背、臀鰭褶隨著尾部的發育而更加清楚。
7.胚體環鏡卵黃囊4/5時,已接近孵化。孵化前胚體常作扭動,尤其尾部更甚,最後頭部突破卵膜而出。孵化時,一般有10多個網款成片狀破裂,形成了孵化孔。
8.卵子發育的速度受水溫的影響,水溫較高時發育較快;從外包1/2到仔焦孵出所需時簡,在18℃左右時需37.5小時。20℃左右時為31.5小時。膠州灣內採到條鰨卵子的表層水溫在16一2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