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狀態
專業術語
物質狀態,專業術語,拼音為wù tǐ zhuàng tài,是指一種物質出現不同的相。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通常所見的物質有三態:氣態、液態、固態。另外,物質還有“等離子態”、“超臨界態”“超固態”以及“中子態”。
物體是佔有一定的空間,由物質構成的東西,固態物體
1. 物的本體;器物的形體。
2. 由物質構成的、佔有一定空間的個體。
嚴格地說,物理上的固態應當指“結晶態”,也就是各種各樣晶體所具有的狀態。最常見的晶體是食鹽(化學成份是氯化鈉,化學符號是NaCl)。你拿一粒食鹽觀察,可以看到它由許多立方形晶體構成。如果你到地質博物館還可以看到許多顏色、形狀各異的規則晶體,十分漂亮。物質在固態時的突出特徵是有一定的體積和幾何形狀,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質可以不同(稱為“各向異性”);有一定的熔點,就是熔化時溫度不變。
在固體中,分子或原子有規則地周期性排列著,就像我們全體做操時,人與人之間都等距離地排列一樣。每個人在一定位置上運動,就像每個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做振動一樣。我們將晶體的這種結構稱為“空間點陣”結構。
液體有流動性,把它放在什麼形狀的容器中它就有什麼形狀。此外與固體不同,液體還有“各向同性”特點(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質相同),這是因為,物體由固態變成液態的時候,由於溫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運動劇烈,而不可能再 保持原來的固定位置,於是就產生了流動。但這時分子或原子間的吸引力還比較大,使它們不會分散遠離,於是液體仍有一定的體積。實際上,在液體內部許多小的區域仍存在類似晶體的結構——“類晶區”。流動性是“類晶區”彼此間可以移動形成的。我們打個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車流”,每輛汽車內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個“類晶區”,而車與車之間可以相對運動,這就造成了車隊整體的流動。
液體加熱會變成氣態。這時分子或原子運動更劇烈,“類晶區”也不存在了。由於分子或原子間的距離增大,它們之間的引力可以忽略,因此氣態時主要表現為分子或原子各自的無規則運動,這導致了我們所知的氣體特性:有流動性,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能自動地充滿任何容器;容易壓縮;物理性質“各向同性”。
顯然,液態是處於固態和氣態之間的形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通常情況下電子都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然而在幾千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中,氣態的原子開始拋掉身上的電子,於是帶負電的電子開始自由自在地遊逛,而原子也成為帶正電的離子。溫度愈高,氣體原子脫落的電子就愈多,這種現象叫做氣體的電離化。科學家把電離化的氣體,叫做“等離子態”。除了高溫以外,用強大的紫外線、X射線和丙種射線來照射氣體,也可以使氣體轉變成等離子態。也許你感到這種等離子態很稀罕吧!其實,在廣漠無邊的宇宙中,它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種形態。因為宇宙中大部分的發光的星球,它們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都高極了,這些星球內部的物質幾乎都處在等離子態。這是物質的第四種狀態。處於等離子態的物質,電子與原子核“身首異處”,彼此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