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甜

口甜

病症名。口中自覺有甜味。

解讀


口甜亦稱“口甘”,指口中自覺有甜味。最早見於《內經》。多屬脾胃濕熱。可見於平素嗜食甘肥厚味的消渴病人。《素問·奇病論》云:“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轉為消渴”。

中醫應用


一、病因病機

1、脾胃積熱、脾胃濕熱
二者常因過食辛辣肥甘之品,滋生濕熱,發為口甘;或因感受天之濕熱,蘊結脾胃,與谷氣相搏,上蒸而口甘。熱偏重者則為脾胃積熱,濕偏重者則為脾胃濕熱。
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虛,虛熱內生,脾津受灼,而為口甘。

二、分型論治

1、脾胃積熱
臨床表現:口中發甜,口乾欲飲,多食易飢,或唇舌生瘡,大便干,溲黃,舌紅苔黃而燥,脈數有力。
治法:清熱瀉火。
方葯:輕者用瀉黃散,兼有腑實者,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減。
2、脾胃濕熱
口淡而甜,納呆食少,胸脘痞悶,口中粘膩,肢體睏倦,便溏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
方葯:根據證情可選用平胃散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化裁。
3、氣陰兩虛
臨床表現:口甜,不思飲食,口乾欲飲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脹,大便不調,舌干稍紅,苔少,脈細弱
治法:益氣健脾,和胃養陰。
方葯:可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加蘭香煨葛根,亦可用七味白朮散加山藥、石斛、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