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黃散

治療脾胃伏火證的藥材

瀉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治脾胃伏火證。目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概要


【方名】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異名】瀉脾散(《小兒葯證直訣》卷下)。
【出處】 《小兒葯證直訣》
【分類】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藿香葉(21克)山梔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風(120克)
【功用】瀉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證。目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用法】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至二錢(3-6克),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禁忌】斟酌。
【注意事項】小兒先天不足,大腦發育不全之弄舌者禁用,陰虛有熱者禁用。
【方論】方中石膏、山梔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疏散脾經伏火為臣;藿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脾胃伏火之功。
【附註】本方與清胃散同有清熱作用。瀉黃散瀉脾胃伏火,主治脾熱弄舌、口瘡口臭等;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熱牙痛、或牙宣出血、頰腮腫痛者。前者是清瀉與升發並用,兼顧脾胃;後者是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為兩方同中之異。

名稱


瀉黃散

組成


藿香葉 七錢 山梔子仁一錢 石膏 五錢 甘草 三錢 防風 四兩,去蘆,切焙

來源


《金鑒》卷六十五。

主治


皮翻證。眼皮外翻,狀如舌舐唇,因胃經血壅氣滯,胞腫睫緊所致者。

製法


上為細末。

用法


每服壯人2錢,弱人1錢,小兒6-7分,白滾水送下。

藥性


脾屬中土,其色為黃,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脾火亢盛,則口瘡、煩渴諸證由生。本方「為脾胃蘊熱而設」(張山雷),既清瀉脾中伏熱,又振復脾胃氣機,雖名「瀉黃」,而獨以風葯為重,是散火即所以瀉火。立此方者,可謂深得《內經》「火郁發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清瀉而正氣無傷,諸證得愈。「瀉黃」,即瀉脾經之熱,故名「瀉黃散」。

禁忌


1.胃陰虛有熱者禁用;
2.小兒先天不足,大腦發育不全,舌色淡白而弄舌者禁用。

藥理


主要有抗炎及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
1.抑制小鼠耳廊炎症反應 本方水煎后離心所得上清液,按1.5g/kg劑量(相當於臨床成人用量的10倍)給小鼠腹腔注射每次,給葯后4.5小時即可顯著抑制巴豆油所致的耳部炎性腫脹,腫脹度比空白對照組減輕38.5%。作用強度與5mg/kg醋酸強的松龍相近。拆方研究表明,原方去五分之四防風,抑制巴豆油致耳腫作用略有增強,但差異不顯著;若將原方防風去掉,則該作用與原方相比明顯減弱;單味防風(與原方中防風等量)又無明顯抗巴豆油致腫作用。說明防風在本方中有著重要的配伍意義。
2. 抑制大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 本方水煎液按1.5g/ks劑量(相當於臨床成人用量的10倍)於大鼠腹腔注射給葯后1小時,即可明顯抑制組胺所致大鼠腹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與醋酸強的松龍作用相近;拆方研究單味葯防風亦未見明顯抑制作用。進一步說明了防風在本方中的重要配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