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溝鎮

柴溝鎮

柴溝鎮隸屬於山東省高密市,位於市區西南部20公里處。柴溝鎮交通便利,風景優美,東依旅遊名城青島、西鄰世界風箏都濰坊,是清朝大學士、吏部尚書劉墉的故里。平日、膠王、沂膠、下海四條公路和膠新鐵路穿越轄區。距機場(青島、濰坊)70公里、海運港口(青島、黃島)80公里、濟青高速公路和高密火車站20公里、膠新鐵路穿越鎮區南部,是山東半島的重要交通樞紐。

該鎮政府網站顯示,該鎮轄區面積209.25平方千米,共有124個村,人口81259人(2017)。

簡介


柴溝鎮地理位置
柴溝鎮地理位置
柴溝鎮位於高密市西南部,共有124個村,81259人(2017),轄區面積210.73平方公里,20萬畝耕地。位於高密、諸城、安丘、膠州四市交界處。是山東省“中心鎮”,國家計委命名的“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項目建設試點鎮”。先後榮獲“濰坊市文明鎮”、“濰坊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平安濰坊建設先進鄉鎮”等稱號。2006年被中國縣域經濟研究會、山東“財富論壇”組委會等單位聯合評為“最具成長性的鄉鎮”。交通便利,風景優美。平(度)日(照)公路、膠(州)王(村)公路、沂(山)膠(州)公路在鎮區穿行交匯,下(營)海(青)公路縱貫南北,膠(州)新(沂)鐵路橫穿東西。
柴溝鎮
柴溝鎮
1991-1994年,投資220萬元建起教學樓,基礎教育設施實現“六配套”;投資110萬元建起醫院門診樓,改善了醫 療衛生保健條件;投資120萬元,安裝512門程式控制自動電話,並加入全國話網;投 資100萬元,建成佔地120畝的農貿綜合市場,是高密市西南部最大的農副產品集 散地;投資520萬元,拓寬修鋪平日公路鎮區段,使之硬化、綠化、美化配套。全面規劃鎮區建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大抓商貿型的小城鎮建設。鎮 區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設工業、商業、生活、房地產開發、娛樂和旅遊六大 區域。鎮區道路形成“八縱八橫”的道路網路。小城鎮建設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 振興。鎮區有飲食服務、商業、維修等私營戶1100家,從業人員達8000人。1994 年,第三產業總收入達9653萬元,比1993年增長60.4%,與1991年相比,遞增率 為63.2%。 1992年,柴溝鎮獲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稱號;1994年,被濰 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新型小城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認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設。計生工作嚴密,全鎮無超生和 違紀現象。黨員包戶工作向縱深發展,根據柴溝鎮黨員包戶工作而編寫的茂腔戲 《根的呼喚》,於1994年被廣西電影製片廠改編、拍攝成電影《莫忘那段情》,在全國放映。4年內,獲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濰坊市“農村衛生先進單位”、 “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等稱號。
柴溝鎮199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農村經濟總收入125272萬元,比上年增長22.8%;花生總產180萬公斤;糧食總產2312萬公斤,比上年減少3.2%;大牲畜存欄0.39萬頭,比上年增長1.3%;豬存欄2.5萬頭,比上年增長3.6%;肉類生產995.6萬公斤,比上年增長32.3%;果品、蔬菜總產18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6%;鄉鎮企業總產值3267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7752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6%、13.8%。1996年底,農村機械總動力達到128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9%;農村用電量達到261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2%。1996年底,全鎮總人口為29880人,比上年增加51人,其中農業人口28782人,非農業人口1098人,人口出生率為14.17‰,自然增長率為7.34‰。柴溝鎮先後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被國家統計局評為“中國億元鄉鎮”,被省政府命名為“百新工程試點鎮”,被濰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新型小城鎮”。立足本地優勢,大力發展鎮村企業。柴溝鎮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立足本鎮實際,充分發揮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先導,大力發展鎮村企業。到1996年底,鎮辦企業從業人員已達9000人,固定資產凈值已達1.20億元。
柴溝鎮
柴溝鎮
1986年~1996年,共投入新建、擴建和改造企業的資金達9600萬元,新上項目30個,合同利用外資3500萬元,興建了濰坊華達機繡有限公司、濰坊泰聯包裝有限公司等6家中外合資企業。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區),並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能力超過1000萬美元。1993年,柴溝鎮在香港註冊成立的香港順承貿易公司,是濰坊市在香港創辦的首家鄉鎮公司。1995年,經省體改委批准成立的山東龍越集團已發展成為國家大型二檔企業。柴溝村邱溫源經營的濰坊華安集團公司已躍居全國第87位私營企業,李家莊村已發展成擁有49輛運輸車的運輸專業村,袁家村組織運輸專業戶成立了運輸協會,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克服了單門獨戶闖市場的弊端,任鹿家莊村已發展成為年產值近2000萬元的木材銷售加工專業村。1996年全鎮各級企業共完成產值6.06億元,實現利稅1712萬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9.58%和25%,與1986年相比,年遞增率分別為49.3%和50.2%。工業產值佔全鎮總產值的74%。 1992年,柴溝鎮獲濰坊市“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稱號,1987年~1992年,連續六年獲高密縣“企業發展明星鄉鎮”稱號。堅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鎮區環境。1986年~1996年,柴溝鎮投資50萬元,建起老年人活動中心、敬老院、療養院;投資200萬元,建起了醫院門診大樓,配備了現代化醫療設施;投資400萬元建起鎮一中教學大樓,建起微機室、語音室、階梯教室,基礎教育設施實現“六配套”;投資500多萬元,安裝了800門程式控制電話,並加入國際話網;投資100萬元,建成佔地120畝、固定攤點3萬多的農貿綜合市場,是高密市西南部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投資520萬元,拓寬修鋪了平日公路鎮區段,使之硬化、綠化、美化配套;投資120萬元,修鋪了鎮區通往三個村的柏油路,邁出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第一步;投資30萬元,安裝了有線電視和無線調頻廣播;投資500萬元,完成了五龍河島嶼護體工程,建起了五龍潭、卧龍島,在島上修建了涼亭和長廊;投資5萬元,購進馬尼拉草皮,綠化了市場前三角地帶;投資1400萬元,建起110千伏無人值守變電站。1992年柴溝鎮被濰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城鎮建設新型鄉鎮”;1995年,被國家建設部命名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被省政府評為“百新工程試點鎮”。
柴溝鎮
柴溝鎮
全面規劃鎮區建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步伐。柴溝鎮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的原則,合理布局、配套建設,使一座功能齊全、地方特色突出的現代化小城鎮已初具規模。鎮區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設工業、商業、生活、房地產開發、娛樂和旅遊六大區域。投資2000萬元,拓寬、硬化了鎮區主要街道,使鎮區形成“八縱六橫”的道路網路。小城鎮建設促進了第三產業的振興。柴溝鎮從土地使用、水電配套、貸款扶持等方面鼓勵開發第三產業。至1996年底,平日公路鎮區段兩側建樓房95幢,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樓房化率達到了85%以上。依託膠王公路在小庄村和前西旺村之間開闢了長3000米的三產經濟開發帶,發展工商業戶120家,發展木材經營、餐飲、加油、維修等經營項目10多個門類,年增收250多萬元。截止1996年,鎮區有飲食服務、商貿、維修、書店等私營業戶1600多家,從業人員達1萬多人。針對鎮區務工經商人員不斷增加的實際,成立了城鎮居民管理委員會,為全鎮的民辦教師、機關、企業合同制工人、部分工商業戶共340人辦理了城鎮戶口,使他們成為第一批居民。成立了鎮容管理中隊,年自裝自卸垃圾1500多立方。1996年,第三產業總收入達7000萬元,比1995年增長980萬元。 1992年,獲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稱號;1994年,被濰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新型小城鎮”;1995年,被濰坊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第三產業先進單位”。
柴溝鎮2003年在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實業經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9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地方財政收入811萬元,比上年增長13%;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84億元,利稅56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和12.7%。第三產業增加值達76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0元。被濰坊市評為“文明鎮”和“先進基層黨組織”。小城鎮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是國家建設部命名的“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山東省“中心鎮”、濰坊市“新型小城鎮”。有國家計委批准投資建設的大型綜合商場龍門商城一處,活牛、花生、木材等專業市場6處,建設用地1500畝,鄉村旅遊景地五龍河,100多家旅館和2000多個個體私營業戶,三產從業人員達2.3萬人。工業重點抓膨脹、抓招商。先後引進建成小雲木業、嘉誠服飾、連雲港正大集團公司,形成橡膠輪胎、機繡服裝、建材製鞋,化工木材等十大門類400多種產品的骨幹工業體系,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農業實施“三化三帶動”戰略基礎穩固。穩步發展了蘆筍、桑蠶黃煙速生林四大骨幹產業。文教衛生長足發展。醫療、教學設施先進,突出教育戰略位置,高密三中高考、鎮中學中考上線率均居高密第一。
經濟快速健康發展2011年全鎮完成財政總收入6144.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639.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78元。工業經濟全面提升,先後引進項目44個,其中過億元項目3個,過5000萬元項目19個;44家企業增資擴產,增資額12.5億元。現代農業,培育起黃煙、蔬菜、黑木耳、花生、林業、養殖等六大產業,建設了全程機械化黃煙示範方、李家埠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有機蘆筍“福來”種植基地等3個市級千畝示範園;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600多個,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黃煙1.5萬畝、黑木耳500畝、花生3.6萬畝;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7家,各類標準化養殖場659家。現代服務業,物流運輸、餐飲、商貿等產業蓬勃發展,大型運輸車輛800多部,形成了強大的物流運輸能力;餐飲業發展到83家,新增各類商鋪140多家。
新農村
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立足村莊條件,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道路、水利設施、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近年來投資5100萬元,修建“村村通”道路92.7萬平方米,基本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投資6500萬元,實施了70處水利工程,農田水利設施進一步完善,防洪灌溉能力進一步增強。爭取上級投資1562萬元,完成了劉戈庄社區、梁東村土地整理項目8000畝。建設了柴溝、柴北、李家埠等21個文明生態村,28個新農村“五化”建設示範村。
文體廣場
文體廣場
社會各項事業和諧發展。科學規劃和建設了14個社區,努力提高社區服務水平,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積極推進舊村改造和集中居住區建設,實施了五龍河集中居住區、青龍花園小區、府前街改造、土庄社區綜合改造等9個項目,總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切實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全鎮123個村用上了飲用安全水,村莊覆蓋率達99.2%;穩步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共投資5000萬元,修建維修校舍4萬平方米,投資1200萬元,建設馬旺小學教學樓、注溝中學公寓樓等9處校舍工程,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積極推進文化建設,建設完善了鎮綜合文化站、12處社區文化中心、93處農村文化大院、113處農家書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有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工程等進展良好;努力健全社會救助體系,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83%,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6%,農民參合率達到100%;狠抓計生工作不放鬆,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為目標,大力提升服務與管理水平,確保了計生工作健康有序運行。
柴溝鎮綜合農貿市場
柴溝鎮綜合農貿市場
柴溝村文藝宣傳隊
柴溝村文藝宣傳隊

沿革


1955年屬朱公區,1958年析置柴溝鄉,同年成立躍進公社,1959年改柴溝公社,1980年析置土庄公社。1984年改設柴溝鎮、土庄鄉。1997年,柴溝鎮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柴溝、柴北、前邱家大村、后邱家大村、袁家村、范家大村、西店、張戈庄等43個行政村;土庄鄉面積58.8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土庄、咸家莊、朱漢等36個行政村及1個鄉林場。2001年3月,撤銷土庄鄉,併入柴溝鎮,轄79個村委會,人口4.9萬人,面積125.3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原柴溝鎮政府駐地。
2007年8月,撤銷注溝鎮,併入柴溝鎮,面積209.67平方千米,人口84333人,轄1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
原注溝鎮位於高密市西南部,距市區中心31千米。膠(州)王(村)公路穿境而過。清朝乾隆年間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劉墉出生於此。古迹有漢武帝曾孫劉章墓群遺址——頃王冢。 1955年設方平區,1958年設注溝鄉、水西鄉,同年成立紅旗公社,1959年改水西公社,1981年更名注溝公社,1984年設注溝鄉、方市鄉,1994年注溝撤鄉設鎮。1997年,注溝鎮面積53.1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西注溝、東注溝、逄戈庄等25個行政村;方市鄉面積32.7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後方市、前方市、西溝、馬家村、大劉戈庄、前曹戈庄、后曹戈庄等20個行政村。2001年3月,撤銷方市鄉,併入注溝鎮,轄45個村委會,人口3.6萬人,面積85.8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原注溝鎮政府駐地。
現人口數量為81259人(2017)。

所轄村代碼


370785114(124村):~200柴溝村 ~201柴北村 ~202前邱家大村 ~203后邱家大村 ~204袁家莊村 ~205范家小庄村 ~206牛氏庄村 ~207西店村 ~208西劉家村 ~209葛家村 ~210郝家村 ~211高家村 ~212前西旺村 ~213后西旺村 ~214前鹿家莊村 ~215后鹿家莊村 ~216相家莊村 ~217馬旺村 ~218東馬旺村 ~219房家屯村 ~220王家莊村 ~221范家大村 ~222董家莊村 ~223李家莊村 ~224鄭家村 ~225陳家屯村 ~226北張家屯村 ~227東養馬村 ~228西養馬村 ~229松家嶺村 ~230前王柱村 ~231后王柱村 ~232東小王柱村 ~233小王柱村 ~234張戈庄村 ~235南楊家莊村 ~236窵庄村 ~237潘家欄子村 ~238東戈家莊村 ~239西戈家莊村 ~240朱公村 ~241尚村 ~242任鹿家莊村 ~243土庄村 ~244向岳庄村 ~245東尚口村 ~246西尚口村 ~247王家大庄村 ~248陶家莊村 ~249蘇家村 ~250王家店子村 ~251咸家莊村 ~252王家營村 ~253朱翰村 ~254前朱翰村 ~255東朱翰村 ~256徐家樓子村 ~257郭才庄村 ~258新勝屯村 ~259潘家莊村 ~260北園村 ~261兩埠嶺村 ~262東泊庄村 ~263西泊庄村 ~264前泊庄村 ~265粱西村 ~266梁東村 ~267宮家莊村 ~268鹿家營村 ~269山莊村 ~270張林村 ~271於戈庄村 ~272徐家店子村 ~273郝家樓子村 ~274常家疃村 ~275南劉家村 ~276王家村 ~277魏家村 ~278孫家村~200東注溝村 ~201西注溝村 ~202逄戈庄村 ~203曹疃村 ~204滕家莊村 ~205韓家疃村 ~206前沙溝村 ~207后沙溝村 ~208前水西村 ~209后水西村 ~210西張戈庄村 ~211王家大滸村 ~212曲家大滸村 ~213葛家大滸村 ~214曹家大滸村 ~215高家大滸村 ~216新華村 ~217李家埠村 ~218南埠村 ~219王家嶺村 ~220楊家嶺村 ~221小張戈庄村 ~222東張戈庄村 ~223刁家莊村 ~224代家莊村 ~225後方市村 ~226前方市村 ~227西溝村 ~228馬家村 ~229平市村 ~230白家莊村 ~231劉順庄村 ~232建設村 ~233大劉戈庄村 ~234東屯村 ~235西屯村 ~236前曹戈庄村 ~237后曹戈庄村 ~238西楊家屯村 ~239翻身村 ~240小於家莊村 ~241張理庄村 ~242尚家屯村 ~243東馬戈庄村 ~244西馬戈庄村

地理位置


柴溝鎮
柴溝鎮
距機場(青島、濰坊)70公里、海運港口(青島、黃島)80公里、濟青高速公路和高密火車站20公里、膠新鐵路經過鎮區南部(設有土庄貨運站)、平日公路、膠王公路、沂膠公路在鎮區交匯穿行,是山東半島的重要交通樞紐。位於高密、諸城、安丘、膠州四市交界處。是清朝乾隆年間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劉墉的故鄉。

地理氣候


柴溝鎮
柴溝鎮
柴溝鎮位於北緯36度,東經120度,在半島都市一小時經濟圈之內。暖溫帶東部季風區,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期。全年平均氣溫11.7℃,無霜期平均197天,日照總時數28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17.4毫米。東臨海濱城市青島,西依世界風箏之都濰坊,位於膠萊平原地形平坦;氣候適宜(溫帶季風氣候);有17條河流經過,水源充足,且有後備水源。春旱秋澇,全年降水量約600——800mm,降水變率較大,以夏秋降水為主。地勢總特徵南高北低,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地勢較高,丘陵地形明顯,水質較好;北部地勢低洼,含氟較高,是全國著名的高氟水區之一;南北方由於地形差別明顯有“南山北窪”之說。東部地區有膠河流過,土壤肥沃,水質優良;西部地勢低平。

自然資源


高密市地域開闊,自然資源豐富,地下礦藏品類種多,主要有重晶石、花崗岩、鈉長斑岩、玄武岩、粘土膨潤土和型沙等幾十種。其中鈉長斑岩儲量1500萬立方米,重晶石儲量500萬立方米。野生中藥材歷史悠久,質地良好,共有99科219種,經濟價值較高,有著較好的發展前途。

獲得榮譽


該鎮是山東省“中心鎮”,2006年被中國縣域經濟研究會、山東“財富論壇”組委會等單位聯合評為“最具成長性的鄉鎮”。

農業概況


黃煙種植
黃煙種植
柴溝鎮農業基礎地位穩固,有萬畝具有“世界十大名菜”、“抗癌蔬菜之王”美稱的蘆筍生產基地,有萬畝桑蠶基地、萬畝板栗基地,黃煙種植頗具規模,並盛產花生等糧油作物。

工業概況


柴溝鎮工業基礎雄厚,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鄉鎮企業示範區,有機械鑄造加工、服裝及機繡服裝飾品、建築建材、橡膠輪胎及化工、製鞋、膠合板等十大門類400多種產品,銷往國內外。

城鎮建設


柴溝鎮小城鎮建設興旺發展,是國家建設部命名的“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市級“重點小城鎮”“新型小城鎮”,鎮區內商貿繁榮活躍,有大型綜合交易市場、活牛交易市場、花生批發市場、木材市場,有百餘家飯店,2004年個體私營業戶達幾千戶。
柴溝鎮
柴溝鎮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認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設。制定了《文明鎮民》守則。依託文明鎮民學校和鎮成人教育中心,在農村、學校、企業、個體戶和機關中分別開展了移風易俗、尊老愛幼、共同致富、爭做“四有新人”、愛國、愛黨、愛崗、文明服務、守法經營和廉潔勤政、為民服務等教育活動;在工商所、稅務分局、派出所、種子站等22個涉農部門、單位中推行“社會服務承諾制”,通過限制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服務時限,轉變了行業作風,克服了“三難”現象;在全社會開展“我願做文明鎮民”活動,並於1996年10月在商場上舉行萬人簽名活動,有二萬多黨員群眾在長20米、寬1.5米、綉著“我願做文明鎮民”七個大字的橫幅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從1989年底開始,柴溝鎮開展了廣泛深入的黨員包戶活動,並不斷發展。1996年7月1日,在黨員包戶的基礎上,開展了機關部門包村、幹部包戶活動和“先富幫后富、共奔富裕路”活動,形成了全鎮黨群手拉手、干群手拉手、群群手拉手,集體參與“扶貧幫困”活動的局面。七年來,共有704名黨員、幹部、群眾參與了這一活動,捐款捐物總值達20多萬元,幫助發展致富項目380個,直接經濟效益達260萬元,有520個貧困戶在幫扶下脫貧致富。根據鎮黨員包戶工作而編寫的茂腔戲《根的呼喚》於1994年被廣西電影製片廠改編、拍攝成電影《莫忘那段情》,在全國公演。鎮黨委、政府還注重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有關規定》、《機關幹部“五不準”》和《關於嚴禁機關幹部下村吃喝的有關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同時開展了“三講、四爭、四愛”活動,即講政治、講紀律、講團結,爭做廉政幹部、爭做優秀機關幹部、爭做優秀包戶幹部、爭做貢獻突出幹部,愛黨、愛國、愛自己、愛柴溝。1990年以來,黨員幹部無一有違法違紀現象。1994年以來,43個行政村非生產性開支明顯下降。1992年,柴溝鎮獲省“體育先進鄉鎮”稱號,多次被濰坊市、高密市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農村衛生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等稱號。
小城鎮環境較大改觀立足高起點、高規劃,先後對小城鎮進行了規劃修編,把鎮區規劃為“一中心、一軸、五區、一帶”的格局。按照這一規劃要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優化功能布局,形成了東部工業區、中部商貿服務辦公區、西部居住區三個特色鮮明的板塊。近年來,先後投資4500萬元,修建南外環、東二環、商貿街等鎮區道路23萬平方米,形成了四縱四橫的道路格局。鎮區面積擴大到4.2平方公里。配套搞好鎮區綠化、美化,共栽植綠化苗木300萬株,建設生態綠地20萬平方米,埋設排污管道2萬米,開工建設污水處理場一處。實施除舊改丑工程,實行精益化管理,在平日路鎮區段安裝了交通隔離欄,對主要街道兩側樓房統一塗色,統一懸掛廣告牌,垃圾日產日清,保持了良好的鎮區環境。
柴溝村
柴溝村

區位優勢


柴溝鎮五龍河
柴溝鎮五龍河
柴溝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位於膠東半島和山東內陸的結合部,東臨旅遊名城青島,西依世界風箏都濰坊。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境內膠濟鐵路、膠新鐵路、濟青高速公路縱橫貫穿,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連接濟南、青島、濰坊、煙台、日照等開放城市和港口城市,距青島、濰坊機場不足70公里,是山東沿海地區通往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
柴溝鎮與旅遊名城青島、世界風箏都濰坊各機場、港口距離較近。濰河、五龍河穿越鎮區,有“淮沙落雁”、城陰城舊址、五龍河公園等著名景點。
城陰城舊址:城陰城位於今高密市井溝鎮西北部,是一座方城,西南東北的長度都是2公里,周長8公里。始建於戰國時代,其創立之初即為山東半島的大城。城西是有名的大河——濰河,濰河以東是一望無際的肥沃平原,城周圍的道路四通八達。兩漢時代,城陰城數次成為王國和候國的國都,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郡縣治所,及至北齊毀於戰火。
城陰城為西漢文帝十六年置。歷經800餘年,該城遂廢,現僅存東城根殘牆10餘米,南城根殘牆30米。城址地表曾發現漢磚、瓦、陶器。建國后曾有陶壺、盆、缸、瓦、貨幣及半兩錢模等文物出土。城陰城,歷史悠久,自古重鎮,自秦統一置高密縣起,一直到隋朝初年止,歷時800餘年,其縣置一直在此。
五龍河:五龍河全長56公里,面積358平方公里,縱貫鄂陝、地裂五河、水育五龍、山結五嶽,素有“人類始祖、神奇峽谷、森林公園、天然氧吧”美稱,是陽春賞花、盛夏避暑、深秋觀葉、嚴冬詠雪的旅遊、休閑、娛樂、療養、探險、考古勝地,可開發成AAAA級名勝自然風景區,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五龍河流域柴溝段已列入山東省99個文化產業項目,柴溝鎮五龍河濕地公園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
柴溝鎮礦產資源重晶石、建築石料等儲量豐富,物流、餐飲、娛樂服務業繁榮發達,手工刺繡和剪紙等藝術品名揚海外,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功能齊全,人文資源豐富,有“淮沙落雁”、城陰城遺址、頃王冢等人文景點,是清朝大學士、吏部尚書劉墉的故鄉。

基礎設施


柴溝鎮綠化
柴溝鎮綠化
柴溝鎮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建立了為民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先後投入3000多萬元,硬化“村村通”道路100多公里,農村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沼氣建設、安全飲用水工程和有線電視工程惠及千家萬戶。教育教學成績居全市前列,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5%以上。
柴溝鎮圍繞小城鎮生態建設,突出綠化美化這個重點,著力提高小城鎮建設的檔次和品位。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在沂膠路、平日路鎮區段、龍越路、東外環等道路兩側栽植了雪松、大龍柏、紫葉李等喬木28萬株,紫荊、榆葉梅等花灌木20萬株,鋪草坪6萬平方米,做到了綠化充分,層次分明。對府前街、商貿街、文化街進行了綠化帶建設和修補,新增綠化帶2萬平方米。堅持一園一特色。
柴溝鎮基礎設施齊全。建有110千伏變電站,安裝了飲用安全水,主要道路實現了硬化、亮化、綠化、美化,通訊、醫療、教育等事業發展快速。
柴溝鎮三產活躍。鎮區建有國家級綜合交易市場-龍門商城和服裝鞋帽、五金建材、蔬菜水產、生豬活牛等專業市場,並有青島利群、維客等超市連鎖店入駐。餐飲和運輸業非常發達,擁有大小飯店賓館100多家,斯太爾等重型運輸車輛300多部。

產業優勢


柴溝
柴溝
到2004年,該鎮工業已形成輕工、紡織、印染、工藝品、機械、化工、建材、醫藥、釀造、服裝等支柱產業,其中紡織、食品加工和機械製造三大產業優勢明顯。其中巾被系列產品、棉漿粕、雙氧水、壓力機、皮鞋、輪胎等名優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農業已形成了糧食、蔬菜、果品、蠶桑、釀酒葡萄、黃煙、銀杏、肉牛、生豬、肉雞等十幾個主導產業,中國農業科學院產業化與生態農業實驗基地建在這裡,為高密農業產業化的大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服務環境


柴溝鎮五龍河公園
柴溝鎮五龍河公園
該鎮對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對地方財政貢獻大的項目,政府可以無償提供土地;進入“三個板塊”的項目,凡該市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原則上免收;屬上繳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執行最低標準。凡是外地實行的優惠政策,該鎮都可以辦;外地沒有的優惠政策,也可以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外商優惠。該鎮還建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凡是外商需要審批的事項,在這個中心統一辦理,實行一門接待、一次說明、一站審批、一口收費、限時辦結,真正為外商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設立了外商權益保護中心,對外商投訴的案件,隨投訴、隨處理、隨查處、限時結案,真正想外商之所想,急外商之所急,解外商之所難,幫外商之所需,使外商在高密工作安心、生活舒心、一切順心。

特色農產品


黃煙 蘆筍,蔬菜,桑蠶,板栗,花生,糧油,橡膠,活牛,木材,果品,葡萄,黃煙,銀杏,肉牛,生豬,肉雞

名人


劉墉
劉墉
柴溝鎮是清朝乾隆年間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故鄉。
劉墉:劉墉,清朝書畫家、政治家(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型大小,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大學士劉統勛之子。
劉墉出身於山東諸城劉氏家族,這個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說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柴溝鎮
柴溝鎮
一生廉潔奉公,處處從人民利益著想,深受百姓愛戴,沒貪過國家一分銀兩,一件器物。修壩建橋時,自己帶領百姓及工作人員努力奮干在第一線。衣著簡陋,粗糧雜飯。他最愛的食物是煎餅卷大蔥,可以看出為官的他生活是相當艱苦。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劉墉卒於官,享年85歲。卒后贈太子太保,謚號文清,入祀賢良祠,諭祭葬。

下轄村


下轄村
柴溝村柴北村前邱家大村后邱家大村袁家莊村范家小庄村朱公村西店村西劉家村葛家村郝家村高家村前西旺村后西旺村前鹿家莊村后鹿家莊村相家莊村馬旺村東馬旺村房家屯村王家莊村范家大村董家莊村李家莊村鄭家村陳家屯村北張家屯村東養馬村西養馬村松家嶺村前王柱村后王柱村東小王柱村小王柱村張戈庄村南楊家莊村吊庄村潘家欄子村東戈家莊村西戈家莊村朱公村尚村村任鹿家莊村土庄村村委向邱庄村委東尚口村委西尚口村委王家大庄村委陶家莊村委蘇家莊村委王家店子村委咸家莊村委王家營村委朱漢村委前朱漢村委東朱漢村委徐家樓子村委郭才庄村委新勝屯村委潘家莊村委北園村委兩埠嶺村委東泊庄村委西泊庄村委前泊庄村委粱西村委梁東村委宮家莊村委鹿家營村委山莊村委張林村委於戈庄村委徐家店子村委郝家樓子村委常家疃村委南劉家村村委王家村委魏家村委孫家村委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0443
15474
14969
家庭戶戶數8858
家庭戶總人口(總)29102
家庭戶男14632
家庭戶女14470
0-14歲(總)5643
0-14歲男3014
0-14歲女2629
15-64歲(總)21883
15-64歲男11141
15-64歲女10742
65歲及以上(總)2917
65歲及以上男1319
65歲及以上女159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8061

鎮屬學校


高密市柴溝鎮中學
柴溝鎮
柴溝鎮
高密市柴溝鎮中心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於戈庄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土庄中學
高密市柴溝鎮土庄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實驗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朱公學區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朱漢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李家莊學區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梁尹小學
高密市柴溝鎮馬旺學區小學
高密市中小學軍事化訓練基地(原高密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