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溝
知溝
知溝理論又稱知識格差是關於大眾傳播活動帶來的社會分化後果的一種理論假說,指在一定的社會系統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群體或個人之間所形成的知識差距。
所謂的"知溝"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系統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群體或個人之間所形成的知識差距。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知溝"也就是"信息溝"。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大眾媒介的發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長成為可能,但這並未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如預期般地同等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長往往產生負效果,即在某些群體知識的增長遠遠超過其他群體;‘信息溝'將會出現並擴大一個社會群體與另一個社會群體之間在某一特定問題上的知識距離。"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多諾霍和奧利恩最早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他們指出,"當一個社會體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長時,那些受過較好教育,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們比教育較少、地位較低的人們更好地吸收信息。
在現代信息社會裡,"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低者更快更有效地獲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眾傳播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信息格差和知識格差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也就是說,現存的貧富分化的經濟結構決定了信息社會中必然存在兩種人,一種是信息富有階層,一種是信息貧困階層.由於經濟貧困者在已有知識的存儲量上,在獲得最新傳播技術等方面處於明顯劣勢,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與富有者之間的信息格差必然越來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會變成知識格差.知識格差最初表現為學齡前教育程度的差異,進而表現在校學習成績的差異和高等教育升學率上的差異,最終會表現為職業,收入和社會地位上的差異.信息格差和經濟格差理論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大眾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更有利於經濟富有階層,而不利於貧困階層.因而大眾傳播越普及,傳達的信息越多,兩者之間的信息,知識和社會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縮小這些差距。
知溝
數字鴻溝表現在4個方面,簡稱“數字鴻溝ABCD”。A(access)指網際網路接入與使用渠道。網際網路不僅需要信息基礎設施,而且對終端用戶來說,網際網路接入價格由硬體/軟體、提供接入費用及電話服務費三者組成,因此,社會經濟差異是產生數字鴻溝的一大主導因素;B(basicskills)指數字化時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體間信息智能的差異往往造成網際網路利用能力方面的鴻溝;C(content)指網上內容。在四通八達的網路世界里,誰主導著多媒體、多語言的信息內容和網路信息產品,這些內容與產品又以哪些群體的利益、愛好為取向,最終決定了這些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鴻溝;D(desire)指個人上網的動機、興趣。不同的“使用與滿足”類型,決定了網際網路用戶在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