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戲劇家協會

湖北省戲劇家協會

湖北省曲藝家協會是湖北地區各民族的曲藝藝術家和曲藝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願結合,共同從事曲藝藝術實踐的人民團體。是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團結聯繫全省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我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曲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

介紹


1958年10月13-15日,湖北省第一次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到會30餘人,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武漢分會成立。第一屆理事會由18人組成,任清任主席,於亞聲、李少霆、榮紹昌任副主席。
“文革”期間,協會活動停止。
1978年2月,湖北省文聯恢復,在其領導下成立了中國曲藝家協會武漢分會籌備組,由徐國華、夏雨田任正副組長。
1981年11月,籌備就緒,於漢口召開湖北省第二次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中國曲藝家協會武漢分會新章程,選舉產生了34人組成的第二屆理事會和9人組成的常務理事會、新的主席團,協會遂告正式恢復,定名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武漢會會。選舉任清為主席、徐國華、夏雨田、李少霆、張采忱為副主席。
1982年協會改名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湖北分會。
1985年9月,中國曲藝家協會湖北分會在武漢召開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與會代表80餘人,會期3天,修改了章程,選舉產生了51人組成的第三屆理事會和8人組成的主席團。主席任清、副主席夏雨田、何祚歡、何忠華、蔣敬生、張采忱、郝桂萍、賀鐵肩(駐會)。
1991年10月,中國曲藝家協會湖北分會在武昌召開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對六年來的工作進行了總結,通過民主程序,選舉產生新的理事會,改選主席團。夏雨田當選為主席,副主席何祚歡、何忠華(駐會)、張明智、陳世鑫、張禮明;名譽主席任清、顧問李少霆、蔣敬生、張采忱、郝桂萍、賀鐵肩。
1992年,協會改名為湖北省曲藝家協會。
1999年5月,湖北省曲藝家協會在武昌召開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修改了章程,改選了主席團,選舉產生了新的理事會。主席夏雨田、副主席何祚歡、何忠華(駐會)、張明智、陳世鑫、何鴻森、李建成、李長勝、朱力軍;名譽主席任清、顧問蔣敬生、郝桂萍、賀鐵肩。
2007年12月,湖北省曲藝家協會在武昌召開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來自我省各市州、省直及武漢地區、專業團體、企業等有關單位的會員代表,經過1天多的緊張工作,認真聽取和審議了省曲協五屆理事會所作的工作報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新的《湖北省曲藝家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省曲協新一屆領導機構。武漢說唱團團長、省曲協六屆理事陸鳴同志當選為省曲協第六屆主席團主席,李建成、何鴻森、田克兢、付群剛、焦隨東、瞿紅專、焦大賢當選為副主席。大會還選出新一屆理事54人。協會顧問何祚歡、何忠華、張明智、陳世鑫、郝桂萍、李長勝等。
60年代,協會曾多次組織全省性曲藝創作評獎和觀摩演出活動,湧現出了《碧血丹心》、《蝶戀花》、《雷鋒參軍》、《江姐出山》、《江姐就義》、《九道灣》、《紅岩》、《三考鮮梅》、《大刀記》、《焦裕祿》、《九紅出嫁》、《搶傘》、《鳳儀亭》、《鐵嘴改行》、《喜旺回家》、《西宮詞》等一批受群眾歡迎的曲(書)目。
1981年11月,協會正式恢復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活動


一、組織演出。
“百花書會”是湖北省曲藝家協會主辦的湖北曲藝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曲藝盛會。每隔兩、三年舉辦一次,是湖北曲藝界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1981-2008年,協會先後與省文聯、湖北省文化廳、省電視台聯合舉辦了十一屆“百花書會”評獎活動(即全省曲藝匯演)。
第一屆書會於1981年11月在武漢舉行,歷時6天,有各地市州代表160餘人參加。
第二屆書會於1983年在武漢舉行,歷時9天,與會者有各地市州代表隊和外省觀摩代表共200餘人。
第三屆書會主辦單位增加了《今古傳寄》編輯部,於1985年11月底至12月初在鄂州市舉行,有來自各地市州13個代表隊共290餘人參加。
第四屆書會是由協會主辦,並由協會與省電視台、省電台、湖北廣播電視報、武漢電台、市群眾藝術館、省藝研所共同組織舉辦,於1987年11月在武漢舉行。歷時7天。
第五屆書會以協會為主,由省文化廳、省電視台、省電台、省廣播電視報、市電台、市群眾藝術館等單位共同組織舉辦,於1989年11月11-14日在武漢舉行。
第六屆書會由協會與省文化廳、省電視台聯合舉辦,於1993年4月21-23日在武漢舉行。
第七屆書會由協會與省文化廳、省電視台聯合舉辦,於1996年6月在江漢工人文化宮舉行,在湖北彩電中心舉行頒獎演出活動。
第八屆書會由協會與省文化廳、省電視台聯合舉辦,於1999年12月6-9日晨武漢舉行,在湖北彩電中心舉行頒獎演出活動。
第九屆書會是少兒曲藝比賽,歷時三個月,80個少兒節目參加了比賽,其中有30個節目分別參加了武漢和宜昌兩個賽區的決賽。舉辦少兒曲藝比賽的同時,協會還聯合省文化廳舉辦了第九屆“百花書會”曲藝小品創作作品的評獎活動,有近百餘篇作品參加了評比,其中有30篇作品分別獲得優秀作品獎和作品獎。
第十屆書會(即2005年湖北曲藝百花書會評獎活動)由協會和省文聯、省文化廳聯合舉辦,於2005年11月在武漢舉行。本次活動歷時6個月,全省各市、州直管市共有115個不同形式的曲藝節目報名參評。12月2日,在湖北劇院舉行了2005年湖北曲藝百花書會評獎活動電視頒獎晚會和部分獲獎節目彙報演出。湖北電視台等多家媒體也競相報道或轉播當晚的盛況。
第十一屆湖北曲藝“百花書會”由省文聯、省文化廳和協會共同舉辦,於2008年8月正式啟動。本屆“書會”共有來自全省各地申報參賽的節目109個,其中成人節目91個,少兒節目18個。參賽作品包括相聲、小品、評書湖北小曲湖北大鼓河南墜子、宜都梆鼓、長陽南曲、跳三鼓、北路子大鼓、鄖陽四六句等曲藝形式,取材則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且注重節目的觀賞性。這些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並出現了一些多年未見的地方曲藝樣式,如:“跳三鼓”、“北路子大鼓”、“鄖陽四六句”等曲種,這充分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參評節目中,有許多節目都體現了很強的思想性、時代性和藝術性,部分節目還在傳統表演形式上有了進一步的創新,因此,湖北曲藝的發展勢頭可見一斑。2008年11月11日,協會組織評委會對各地報送的演出光碟進行了認真的篩選和評審。經過幾輪評審,共有44個節目進入評獎範圍。為了鼓勵創作,本屆“書會”還評出創作作品 22 個。
湖北曲藝“百花書會”頒獎晚會暨部分獲獎節目彙報演出於2008年12月21日晚7時在京韻大舞台舉行,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文化廳領導出席觀看演出,還將為獲獎節目頒獎。
除舉辦“百花書會”以外,我會還與各有關單位聯合舉辦了全省職工業餘音樂、曲藝比賽、少兒相聲、故事比賽、慶六一•少兒才藝大賽經、紅中杯業餘曲藝大賽等,還與有關單位選送節目參加全國各種類型曲藝比賽,獲得國家級大獎節目主要有:湖北小曲《選妃》、《一葉驚秋》、《湖北佬》、相聲《農老九翻身記》、《巧對影片》《借電話》、《學說普通話》、《戲說秦香蓮》、評書《楊柳寨》、《彩電風波》、獨角戲《婆婆多》、小品《吃不了兜著走》、《扁擔》、《愛的代價》、《夢醒時分》、《大紅包》、《》長陽南曲《昭君別鄉》、快板書《鵬程萬里》、《一個信訪局長的故事》、宜都梆鼓《山娃子》、湖北道情《一口咬定》、湖北擊缶《周總理吃食堂》、神農架龍鳳鼓《梆鼓聲聲》、恩施耍耍《擔水》、恩施揚琴《愛的火花》、恩施三才板《取名》、恩施小曲《茶山春》等等。
我會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在加強對台灣、香港等地的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傳播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工作。幾年裡,何祚歡、何忠華、陸鳴、田克兢等我省曲藝名家作為我省曲藝的友好使者,先後應邀訪問了美國、新加坡、德國、奧地利等國,並多次赴港台進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動,青年演員姚麗玲還隨中國曲協代表團訪問了日本。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以精湛的藝術方式傳播了中華文化,不僅給國際友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也給港台同胞送去了深深的故土情結,受到外事部門領導的好評。

出版刊物


1981年7月,協會創辦了以發表中長篇大書為主的大型通俗文學期刊《今古傳奇》在全國公開發行。刊物為16開本,每期14個印張,容量為35萬字,每年出版三期,以協會主席、省文聯副主席任清為主編,並從省曲藝團聘請徐國華、蔣敬生共同承擔編輯工作。至1984年6月該刊升格為省文聯主辦時為止,共編輯出版11期,累積發表作品三百七十餘萬字,發行量從創刊號四萬份急劇上升到第11期的120餘萬份,成為我國發行量最大的文學刊物,被譽為“中國文壇的奇迹”,至1984年7月止,累積盈利46萬元。
《今古傳奇》收歸省文聯后,協會又於1985年3月,再次創辦了具有曲藝特色的通俗文學雙月刊《傳奇天地》(后改名為《千古風流》)。主發評書、話本、章回小說、歷史演義、趣味故事等,當年出版兩期,發行量均在13萬份以上,到1988年,刊物遞增到26萬份以上。1989年底,刊物停辦。
從1978年至今,協會還編輯出版了曲藝理論專集及曲藝作品集,如:《花影錄》、《傳奇大書藝術》、《楚韻新曲》、《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曲藝作品集》、《薛永年少兒相聲》1-2集、《孝感曲藝小品選粹》、《當代曲藝的責任與追求》(論文集)等等。

培養人才


為培養創作人才,協會先後多次組織創作培訓活動:1980年9月和1982年3月,分別在襄樊和荊州舉辦中長篇創作學習班兩期,有蔣敬生、歐陽學忠、徐國華、徐緒略、黃大榮、汪劍光、董治平等重點作者參加,先後產生了《南包公》(上下卷)、《武當山傳奇》、《國寶》、《第九個犯人》等十幾篇作品,大多在《今古傳奇》上相繼發表;1982年3月、1983年3月,1985年7月,先後召開創作會議三次,在組織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創作、落實作品,既供《今古傳奇》或《傳奇天地》進用,也供省第二屆、三屆“百花書會”演出。1987年10月,協會在桂林召開筆會,主要為《傳奇天地》創作修改一批文學作品,約180萬字;1991年進行建黨七十周年曲藝徵文初評后,又舉辦了為期9天的創作學習班,集中重點作者對一批較好的作品進行了加工修改並彙集成冊;1995年8月,組織20多名曲藝創作人員赴三峽工地舉辦為期一周三峽採風創作活動。1995年11月,在武昌舉辦為期三天的三峽採風創作改稿筆會,到會者40餘人。1997年5月,協會舉辦為期一周的全省曲藝創作學習班,來自全省各地市州曲藝創作人員30餘人參加學習。為培養表演人才,協會除多次組織得力骨幹去幾個地市為參加“百花書會”演齣節目進行表演輔導外,還於1983年6月,在荊州地區舉辦了曲藝創作班及湖北小曲培訓班,為時半個月,由何忠華對來自該地區各縣二十名青年女演員傳授了湖北小曲藝《選妃》的唱腔和演技;1983年9月,又在武昌舉辦了湖北評書、湖北大鼓培訓班,由李少霆、何祚歡、張明智示範傳藝,為時二十天,參加培訓班者有專業、業餘演員和文化館、站曲藝輔導幹部42人,其中年青人占絕大多數。同時還為各企業、行政單位進行文藝輔導、排練;1995-2000年期間,舉辦少兒故事、相聲 培訓班五期,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近幾年來,我會每年與省群眾藝術館聯合舉辦曲藝創作高級培訓班,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理論研究


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召開曲藝理論研討會:1982年、1983年、1989年舉辦三次全省性曲藝理論研討會,共有百餘人參加,收到學術論文60餘篇,同時還派員參加全國性曲藝理論研討會,提交論論文20餘篇。2007年5月,我會與中國曲協、湖北省文聯成功地舉辦了全國理論研討會——“當代曲藝的責任與追求”,收到論文 篇,並彙編成冊。二是出版學術著作:計有:《曲海探寶》一集,選編曲藝創作表演學習班講義;、《楚江論壇》兩集,選編兩次曲藝理論年會論文34篇;《湖北小曲》一集,輯錄湖北小曲的主要曲牌和有關論文5篇;《 當代曲藝的責任與追求》的論文專集一冊,收錄2007年5月全國理論研討會入選優秀論文 篇。三是組織有關通俗文學的理論文章和具體作品的評介文章,供《今古傳奇》和《傳奇天地》發表。

會務工作


一是發展會員。會員總數達660人,其中中國曲協會員158人。
二是承擔重大會議籌備工作。1981年、1985年、1991年、1999年、2007年,我省先後召開五次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還幾次為全國性會議組織了人事推舉工作;1998年,我會原駐會副主席何忠華、理事李守義被評為全國優秀會員; 2007年5月,協會承辦了全國理論研討會籌備工作,並圓滿完成任務,2009年5月,我會承辦了由中國曲協、湖北省文聯、鍾祥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送歡笑下基層走進鍾祥”大型慰問演出活動,受到中國曲協好評;2006-2009年,我會連三年成功舉辦了“和諧湖北•曲藝山鄉行”活動,受到上級部門關注和好評,被評為優秀協會。2009年,何忠華、張明智被評為新中國曲藝60年“突出貢獻曲藝家”光榮稱號,田克兢、付群剛被評為新中國曲藝60年“優秀中青年曲藝家”光榮稱號,我會駐會副主席李建成被評為新中國曲藝60年“突出貢獻曲藝組織工作者”。
三是組織海內外文化交流活動。
1982年至1984年,協會曾組織人員兩次赴華東學習評彈藝術,兩次赴河南觀摩“馬街書會”;1985年10月及1993年10月,協會與河南、山東、江西、安徽、湖北、福建等六省召開工作經驗交流年會;1988年5月和1993年5月,由我會兩次做東,召開六省曲協工作經驗交流年會。與此同時,協會還先後邀請著名北方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田連元、天津南開大學教授、著名曲藝理論家薛寶琨、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趙錚、江蘇曲藝作家張棣華、香港中華音樂研究院院長董華強、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李金斗、崔凱來我省傳經授藝和講學。1991年6月,受中國文聯之託,我會原駐會副主席(現顧問)何忠華作為該團主要演員,與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們同台演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小曲和民歌,受到熱烈歡迎。我會原副主席張明智、何祚歡(現顧問)等於1997年、1998年先後四次赴台灣、香港參加“鄉音賀歲”和“鄂港交流協會年會”、“明星伴旅遊”等活動。
四是組織出版協會內刊《湖北曲藝通訊》(初名《曲藝述評》),至今共出了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