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鎮慈雲寺

山西大同市的古建築群

天鎮慈雲寺坐落在城內西街北側,寺院坐北朝南,現存有中軸線上三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五個院落。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山門、天王殿、釋迦殿、毗盧殿四座單體建築,並以次劃分為三進院落。來到慈雲寺前,我們為寺院的高大敞亮、豪放獨特的建築風格所讚歎。

歷史簡介


慈雲寺匾額
慈雲寺匾額
天鎮縣位於我省東北部,與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坐落於天鎮縣 城的慈雲寺,被譽為“關北巨剎”,始建年代不詳據光緒版《天鎮縣誌》記載:“慈雲寺,在城內西街,唐時建,寺原名法華。遼開泰八年(公元1019年)修。明宣德三年春至五年夏(公元1428年——1430年)重修,千戶熊亮奏賜額更名"慈雲寺"。

具體介紹


現在見到的慈雲寺全貌,正是明宣德年間保留下來的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全寺東西長140餘米,南北寬110餘米。慈雲寺現存單體建築31座,佔地面積約1.6公頃。1965年5月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為金剛殿即山門為寺院之首,面闊三楹,單檐懸山頂,前檐下置木柵窗欞,廊柱設大柵欄,檐下懸“敕賜慈霎寺”豎匾。從門進入,我們發現兩側塑有兩尊高大的武士像,他們威風凜凜,怒目圓睜,給人一種恐怖威嚴的感覺,手執金剛杵,腳踩妖鬼怪。
封神演義》中說,“哼將”鄭倫,“哈將陳奇,都是商紂王的督糧官,兩人作戰各有絕招。鄭倫鼻子一哼,兩道白光吸入魂魄;陳奇張嘴一哈,一道黃氣將人魂魄驅散。兩人死後,姜子牙封神時,將鄭倫、陳奇封為鎮守山門,宣布教化,保護法室,為哼哈二將之神。記得,我兒時在家鄉上學時,放學后常到慈雲寺(當地人都稱其為“大寺”)去玩耍,我們在寺院內爬上爬下,有時甚至上到鐘樓用石塊將大鐵鐘敲的嗡嗡作響,老和尚出來說:“看哼哈二將發怒了,你們還敢胡鬧。我們就像受驚的小麻雀,一氣飛出山門不見了。
入山門,進第一重院落為天王殿,殿前東西兩側有鐘樓、鼓樓相互對稱,為圓形穹廬頂,頂下有兩層。下層周設廊柱8根,磚砌成室,上層敞亮,周有圍欄,圍欄磨得光滑亮潔。木紋清晰可見,整個結構有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為國內罕見,是山西省現存元、明兩代鐘鼓樓中僅有的一例。鐘樓懸一口400多公斤大鐵鐘,鑄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鐘體分八面,分鑄梵文、禱辭、“佛”字、八卦圖、“明宣德壬子年簿”及布施錄。其造型之美觀,鑄造技術之精湛,為後人所讚歎。
據說,彌勒佛是被完全漢化了的,他的形象源自於五代梁朝時期的一位契此和尚。契此,號長汀子,生年不詳,卒於公元917年。在浙江奉化岳林寺出家。契此慈眉善目,身體肥胖,面目常露喜悅之相,他言語無恆,寢卧隨處,異於常人,經常拄著拐杖背著布袋入市行乞化緣,勸化人們信佛,其示人凶吉禍福,每每應驗,人們稱之為“布袋和尚”。後唐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此和尚在岳林寺東廊磐石上圓寂,臨終時留有遺言,自稱是彌勒佛的化身,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人們便以為他就是彌勒佛降世的化身,並以他的形象作為彌勒佛的化身塑像於寺廟之中。殿內聯楹“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看著憨態可掬、笑口常開的彌勒佛,給人不少啟迪。笑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一笑泯恩仇,
在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更有其現實意義。
穿越天王殿,進入二重院落為釋迦殿;殿內有明代壁畫50多平方米,正面有十二圓覺,兩邊為二十四諸天、天龍八部等內容,人物形象鮮明,細膩入微。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殿中心塑釋迦佛坐像,兩側分別是藥師佛,阿彌陀佛坐像。
過釋迦殿入三重院落,正面是毗盧殿,為寺內主殿建築雄偉,冠於全寺;高15米、寬23.5米,建於高大的石砌台基上。面闊五楹前檐柱6根,殿脊為琉璃葫蘆瓶,直徑1米,瓶上鐵鑄蓮花,蓮葉上棲一待飛的鐵制侯鳳鳥。千百年來風雨侵蝕,天災不斷,這些花樣繁多的藝術造型屹立屋脊完好無損,可見古人的精湛技藝是何等的高超。歷史意義 清代乾隆年間,有兩位和尚,樂天妙明出家來到慈雲寺。他倆看到毗盧殿內經樓構造精巧,但300年來空無所有,感嘆之餘,便多次向朝廷請求頒發經書,乾隆32年(1767年)經書終於獲准被請到了慈雲寺。這套經書是由經藏、律藏、論藏組成的,統稱為“三藏”共8800餘冊。自此,慈雲寺名氣上升,香火愈盛,是慈雲寺的極盛時期。為慈雲寺四大殿頂部的屋脊,全部是精緻的磚雕和琉璃浮雕,兩側裝飾有花樣繁多,斗姿爭艷的花卉圖案和色彩絢麗,造型奇特的五色龍。頂部立有眾多的人物和各種走獸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生機勃勃,在日光下更是金光四射,熠熠生輝,是明代琉璃的藝術珍品。
慈雲寺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等自然之災和人為破壞,寺內破損嚴重。據新版《天鎮縣誌》記載,寺內各殿塑像於“文革”期間被洗劫一空。上世紀80年代后寺院僧人募集資金,補塑了各殿塑像,將釋迦殿的壁畫,照原樣重新彩繪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