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3條詞條名為陳永生的結果 展開
陳永生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后、法學院副教授、訴訟法學黨支部書記。
2003-20006年參與《國家司法考試大綱》的修訂、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的編寫。講課深入淺出、重點突出,對刑法高頻考點、低頻考點及非考點的甄別極為準確。
1990年9月至1994年6月,在湖北師範學院政治系讀本科
1996—1999年,中國政法大學法學 碩士
1999—2002年,中國政法大學法學 博士
2002—2004年,北京大學法學院 博士后
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司法制度、外國刑事訴訟法學,政法英傑、獨角獸司法考試網等著名司法考試學校簽約刑法主講教師。
陳永生[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照片
2004年7月至今,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任教。
獲獎時間 | 獲得獎項 | 獲獎作品 |
2011年 | 中國法學會“第三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類一等獎 | 論文《司法經費與司法公正》 |
2009年 | 中國法學會“第二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類一等獎 | 論文《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必須突破的理論誤區》 |
2014年 | 中國法學會“第三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 | 論文《司法經費與司法公正》 |
2014年 | 中國法學會“第三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 | 論文《司法經費與司法公正》 |
2009年 | 司法部第三屆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評獎三等獎 | 論文《我國刑事誤判問題透視——以20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冤案為樣本的分析》 |
2005年 | 中國法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類三等獎 | 論文《排除合理懷疑及其在西方面臨的挑戰》 |
2016年7月 |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 —— |
2017年7月 | 北京大學法學院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 —— |
2017年7月 | 北京大學法學院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 —— |
2017年 | 北大法學院中倫吳鵬學術獎勵 | —— |
2015年 | 北大法學院中倫吳鵬學術獎勵 | —— |
2014年 | 北大法學院俊傑研究獎、洪積研究獎 | —— |
2011年 | 北京大學法學院茂元學術創新獎 | —— |
2010年 | 北京大學2010年度方正獎教金 | —— |
2005年9月 | 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 | —— |
2010、2011年 | “北京大學專業技術崗位青年人才支持計劃”支持人員 | —— |
研究方向
刑事訴訟法學 證據法學 司法制度
講授課程
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司法制度、外國刑事訴訟法學
著作
《偵查程序原理論》(約41萬字),獲2002年度中流文教基金會與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獎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刑事訴訟法關鍵詞》(23萬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譯著
《紐西蘭2011年刑事訴訟法》,載《各國刑事訴訟法(大洋洲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16年版。
教材
論文
1、《證據保管鏈制度研究》(約2.2萬字),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5期。
2、《我國刑事誤判問題透視——以20起震驚全國的刑事冤案為樣本的分析》(約2.8萬字),載《中國法學》2007年第3期,《法制資訊》2007年第8期轉載,2009年獲司法部“第三屆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類三等獎。3、《論刑事錯案的成因》(約7千字),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3期。
5、《司法經費與司法公正》(約2.5萬字),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4期轉載,2011年獲中國法學會“第三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類一等獎,2014年獲中國法學會“第三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
6、《逮捕的中國問題與制度應對——以2012年刑事訴訟法對逮捕制度的修改為中心》(約3萬字),載《政法論壇》2013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5期轉載。
7、《刑事法律援助的中國問題與域外經驗》(約1.5萬字),載《比較法研究》2014年第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4年第3期轉載。
8、《冤案的成因與制度防範》(約3.5萬字),載《政法論壇》2011年第6期,《律師文摘》2012年第1、2輯轉載。
9、《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的限度》(約3.3萬字),載《比較法研究》2016年第2期。
10、《計算機網路犯罪對刑事訴訟的挑戰與制度應對》(約3.2萬字),載《法律科學》2014年第3期。
11、《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必須突破的理論誤區》(約3萬字),載《政法論壇》2008年第4期,2009年獲中國法學會“第二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類一等獎。
12、《電子數據搜查、扣押的法律規制》(約2.5萬字),載《現代法學》2014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5年第1期轉載。
13、《死刑與誤判——以美國68%的死刑誤判率為出發點》(約2.5萬字),載《政法論壇》2007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2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4期轉載。
14、《中國司法鑒定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以偵查機關鑒定機構的設置為中心》(約3萬字),載《清華法學》2009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1期轉載。
15、《論辯護方當庭質證的權利》(約1.4萬字),載《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16、《中國減刑、假釋程序之檢討》(約1.7萬字),載《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17、《論偵查訊問錄音錄像制度的保障機制》(約1.8萬字),載《當代法學》2009年第4期,《中國檢察官》2009年第10期轉載。
19、《論減刑、假釋裁決權之歸屬》(約1.3萬字),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7年第4期。
20、《對我國死刑複核程序之檢討》(約2萬字),載《比較法研究》2004年第4期。
21、《論刑事訴訟的程序性制裁》(約1.8萬字),載《現代法學》2004年第1期。
22、《論辯護方以強製程序取證的權利》(約1萬字),載《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23、《論偵查權的本質與特徵》(約1.4萬字),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2期。
24、《論我國刑事二審審理方式之改革》(約9千字),載《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1期。
25、《我國未決羈押的問題及其成因與對策》(約1.8萬字),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3年第4期。
26、《刑事案件庭前審查及準備程序研究》(與宋英輝教授合寫,約1.1萬字),載《政法論壇》2002年第2期。
27、《論刑事訴訟中控方舉證責任之例外》(約1.1萬字),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5期。
28、《兩大法系法官制度之比較》(約9千字),載《政法論壇》1998年第5期。
29、《大陸法系的刑事訴訟行為理論》(約2.1萬字),載《比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30、《論直接言詞原則與公訴案卷的移送及庭前審查》(約1.7萬字),載《法律科學》2001年第3期。
31、《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舉證責任》(約8千字),載《現代法學》2001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2年第2期轉載。
32、《論刑事訴訟法的可訴性》(約9千字),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33、《我國刑事鑒定製度改革與完善》(與樊崇義教授合寫,約1.4萬字),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0年第4期,司法部內參《司法行政法制工作通訊》第二號轉載,人大法學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0年第10期轉載。
35、《慎重對待沉默權》(約7千字),載《政治與法律》2001年第6期。
36、《刑事訴訟法再修改與犯罪率》(約9千字),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38、陳永生:《域外法醫鑒定機構設置的特徵》(約9千字),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年第6期轉載。
39、陳永生:《論客觀與訴訟關照義務原則》(約1.3萬字),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40、陳永生、葉宗耀:《刑事錯案防範機制之建構》(約7千字),載《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41、王汀瀅、陳永生:《論未決羈押的審查程序》(約1.2萬字),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42、瓮怡潔、陳永生:《職務犯罪特殊偵查措施的法律規制與犯罪嫌疑人權利保障》(約9千字),載《人民檢察》2010年3月下半月。
43、陳永生、瓮怡潔:《檢察官客觀義務理論的起源與發展》(約4千字),載《人民檢察》2007年9月上半月號(第17期)。
44、陳永生:《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檢警關係的影響》(約3千字),載《人民檢察》2006年11月下半月號(第22期)。
45、陳永生、蔡其穎:《控制下交付的歷史沿革探析》(約8千字),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46、樊崇義、陳永生:《科技證據的法定化》(約9千字),載《南都學壇》2005年第2期。
47、陳永生、葉宗耀:《考問美國“稜鏡”、“肉食者”監控項目》(約9千字),載《偵查論壇》2014年第12卷。
48、陳永生:《公安司法人員的知識素養與刑事錯案》(約1.1萬字),載《偵查論壇》2011年第10卷。
49、陳永生:《刑事程序中公民權利的憲法保護》(約4.5萬字),載陳興良教授主編:《刑事法評論》第20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1、陳永生:《我國刑事法律援助的範圍與經費問題檢視》(約1.5萬字),載顧永忠主編:《刑事法律援助的中國實踐與國際視野》,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52、陳永生、宋志軍:《完善刑事訴訟制度 推進刑事司法改革》(約2.2萬字),載《深化刑事司法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3、陳永生、瓮怡潔:《刑事訴訟中公民權利憲法保護的理論基礎》(約9千字),載《刑事訴訟法哲理探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4、陳永生:《歷史視野中的刑事質證權》(約8千字),載《寸心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5、樊崇義、陳永生:《交叉詢問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與完善》(約6千字),載《中國律師》2005年第12期。
56、陳永生:《國外陪審員如何“陪審”》(約3千字),載《環球》2005年第11期。
57、陳永生、王源:《如何構建合理的強制醫療制度》,載《法制日報》2011年9月13日,第10版。58、陳永生:《紐西蘭刑訴法區分犯罪類型設置不同程序》(約2千字),載《檢察日報》2016年10月13日,第3版。
59、陳永生:《域外司法經費:管理相似保障充足》(約3千字),載《檢察日報》2015年3月3日,第3版。
60、《檢察機關參與行政訴訟比較研究》,載《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0第3期。
61、《公正:司法鑒定製度改革的最高追求》(與樊崇義教授合寫,約8千字),載《中國司法鑒定》2002年第2期。
62、《中國內地與香港刑事管轄衝突及解決》(約8千字),載《山東法學》1998年第2期,人大法學複印資料《國際法學》1998年第4期轉載,並獲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第七屆研究生學術論文報告會優秀論文二等獎,98年“華增”科研獎學生類三等獎。
63、《秘密監聽之研究》(約9千字),獲首屆“挑戰杯”首都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第八屆研究生學術論文報告會二等獎,《訴訟法論叢》第5捲髮表。
64、《偵查體制比較研究》(約1.1萬字),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獲全國第四屆中青年訴訟法學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三等獎。
65、《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契合與背離》(約1.7萬字),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66、《論檢察機關的性質》(約1.7萬字),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67、《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檢察機關之比較》(與宋英輝教授合寫,約1.4萬字),載《中央檢察官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人大法學複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1999年第1期轉載,《檢察學論叢》2000年第1期收錄。
68、《交叉詢問制度研究》(與樊崇義教授合寫,約1.6萬字),載《中國司法審判論壇》2001年第1期。
70、《刑事證據前沿問題研究》(與樊崇義教授等合寫,約9萬字),載《證據法學論壇》第1、2期。
71、《訴訟平衡論》(約1.8萬字),載《訴訟法學研究》第4卷。
72、《論法律真實》(與鎖正傑合寫,約2.2萬字),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卷。
73、《對我國刑事訴訟若干問題之檢討》(約3萬字),載陳興良教授主編《中國死刑檢討》,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74、《論偵查的期間限制與疑案處理》(約4千字),載《人民檢察》2002年第12期,被評為《人民檢察》2002年度優秀論文一等獎。
75、《論建立證據展示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約4千字),載《人民檢察》2003年第8期,被評為《人民檢察》2003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
76、《論檢察官的客觀義務》(約5千字),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9期。
77、《交叉詢問制度在我國的確立與完善》,載《中國律師》2005年第12期。
78、《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及其具體應用》(約1.1萬字),載《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1輯(總第13輯)。
79、《論補強證據規則及其具體應用》(約7千字),載《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2輯(總第14輯)。
80、《論推定規則及其具體應用》(約8千字),載《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3輯(總第15輯)。
81、《科技證據及其運用》(約7千字,與樊崇義教授合寫),載《刑事司法指南》2004年第3輯(總第19輯)。
82、《從口供本位到物證本位》(與樊崇義教授合寫,約6千字),載《檢察實踐》2000年第3期。
83、《科技證據的法定化》(與樊崇義教授合寫,約9千字),載《南都學壇》2005年第2期。
84、《對刑訊逼供的三重分析》(約9千字),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85、《論偵查終結》(約7千字),載《湖南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86、《國外陪審員如何‘陪審’》(2千字),載《環球》2005年第11期。
87、《論我國刑事立案監督制度的完善》(約7千字),載《法大成人教育》1998年第4期,並被樊崇義教授主編的《刑事訴訟法專論》一書收錄。
88、《一事不再理與中國區際刑事管轄衝突的解決》(約6千字),載《研究生法學》1998年第1期。
89、《論反貪偵查模式的轉換》(約4千字),載《檢察日報》2000年2月2日,第3版。
90、《論當庭認證》(約3千字),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12月18日,第3版。
91、《錯誤該由誰證明》(約2千字),載《南方周末》2000年6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