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山
小洋山
小洋山舊稱羊山,與大洋山以及沈家灣島和唐腦山等均為崎嶇列島主要島嶼,列島由83個小島礁組成,多裸岩禿石,因路崎嶇不平,故名。或說是因島上多羊而得名。又因島域較小而改稱小羊山,后演寫為洋山、小洋山,另有三塔山和猴山等名。
小洋山開發較早,唐代已有居民,已毀的羊山大帝殿建於唐貞觀四年。小洋山除豐富的人文景觀外,自然石景風光頗稱獨特。
小洋山
小洋山為崎嶇列島第二大島,曾是小洋鄉政府所在地。北距大陸(上海蘆潮港)30公里,東距嵊泗縣城菜園鎮39.2公里。島呈“士”字形,南北走向,兩頭寬大高聳,中部狹小低平。長約2.5公里,寬700米,陸域面積1.76平方公里,其中丘陵面積1.71平方公里。島上群峰起伏,山勢陡峭,平地甚少,多裸岩,最高點為南部大觀音山,海拔141.7米。海岸線長14.21公里。與大小洋山最近的是衢山島。
小洋山
2000年有居民1304戶,3423人,轄3個行政村,有6個自然村。
小洋山
小洋山歷史悠久,唐大中四年(850)即有關於該島的文字記載,據稱當時島上有座隋煬帝廟,不能不說是一件離奇之事。自宋至元、明的漫長時間裡,洋山漁汛一直盛如海上大都會。作為明清水師海防要地,曾埋設有軍事界碑,在島上仰天蓋山的東側山嶴中,有座稱天后宮的寺廟,廟內原存江、浙二省巡哨分界碑。清初聲勢浩大的海上反抗運動,常取道洋山。順治十五年(1658)九月,鄭成功、張煌言再次在洋山會師北伐,遭遇大風而損失甚慘,傳說鄭成功部屬在島上烹羊而食,因此招來海難。此事雖純屬附會,但洋山確也養羊,今居民牧羊多移往相鄰的錦雞島。1949年8月,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即將全面崩潰之際,蔣經國曾赴小洋山活動。
小洋山與大洋山同稱“海蜇之鄉”,歷史上曾盛產大黃魚,是傳統的張網作業地區。島上旅遊資源豐富,是嵊泗列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景區之一,有人文及自然景點多處。島上千岩競秀,奇石有“石龍”、“雙龍搶珠”、“姐妹石”、“石箱子”、“擂鼓石”等。文物古迹有千年烏龜潭、觀音閣遺址、“勘定盡界碑”。此處尚有石刻9處,其中小觀音山上有8處,“海闊天空”、“鯤鵬化處”、“倚劍”3方石刻被列為縣級文物。“倚劍”每字徑近一丈,為舟山群島迄今發現的最大古石刻。惜歷史悠久、氣勢恢宏的洋山廟和清康熙二十九年所立的“江浙沿海分界碑”今已不存。潮景驚心動魄的高泥灣沙灘已闢為海濱浴場。
早上在浦東東昌路碼頭乘車到蘆潮港,搭每天11:50分的輪船到小洋山,船票33元,13:10就能到小洋山了。第二天9:00上碼頭乘船,12:00就能回到上海市區了。
食宿:住在漁民家中,100元/人,可以在主人家中搭夥,只要少點蔬菜,多吃海鮮還是蠻划算的。喜歡露營的朋友,還可以帶好帳篷、防潮墊和睡袋,星星壓在眼皮上,感覺真是不錯。
小貼士:穿登山旅遊鞋,帶好飲用水(島上無淡水)、食品和手電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