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病
荷蘭病
荷蘭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國(特別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已是製成品出口主要國家的荷蘭發現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業,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削弱了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遭受到通貨膨脹上升、製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中國目前很多城市出現了荷蘭病,例如遼寧阜新。
弗里斯蘭省Smalle Ee市的氣閥
天然氣油輪
當時由柯克首相領導的政府,呼籲各界能夠共體時艱以應經濟問題,於是下令三年內勞方不得要求加薪,相反的資方做出的承諾是三年內不得裁員,最後經濟也開始復甦,多數國家為之頭疼的社會福利問題,也只有荷蘭找出解決之道。
荷蘭病的影響
在中國,有著很多有著因資源而興起的城市,比如石油之城大慶、煤炭之城大同。歷史上,這些資源型城市雖然由小到大、走向繁榮,但由於過於依賴資源優勢,造成經濟構成單一,當資源由多變少,甚至枯竭時,危機也開始產生。
荷蘭病在中國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幾大煤礦基本上,都已經破產,大量的產業工人,面臨失業煤炭資源逐漸枯竭,讓阜新這座煤電之城產生了不小的困惑。據統計,當時阜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工業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5.6萬產業工人相繼下崗,這一數字佔到了職工總數的36.7%;從全市來看,共有19.8萬人處於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此外阜新還面臨著棚戶區擁擠成片,採空區不斷沉陷的尷尬處境。
這種資源型城市如今面臨的困境並非阜新所獨有。
阜新能否治癒“荷蘭病”,對全國同類城市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因為中國一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隨著資源的持續開採,先後有一些城市逐漸出現了資源枯竭的現象。2008年,國家發改委確定了阜新、大興安嶺、盤錦、焦作等12個城市為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僅僅過了一年,國家發改委又公布山東棗莊、遼寧撫順、內蒙阿爾山、江西景德鎮等全國32個城市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而2年後,2011年,這個名單又增加了25個城市,如今總數已高達69個。
中國共有118座資源型城市,其中有69座都患上了“荷蘭病”,而受到傷害的是69座城市的百姓,幾千萬個家庭。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得了重病就要抓緊治,否則後患無窮。那麼,得了“荷蘭病”的城市,該怎麼治療?遼寧省阜新市已經開始挑戰“荷蘭病”。
面對阜新的困境,黨中央、國務院將阜新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試點市,對當時最為急迫的採空區地表下沉,居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問題。為此,國家一方面撥出巨額款項異地建設安置小區,另一方面,還幫助阜新進行經濟轉型。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表示,轉型當時還是解決老百姓的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
雖然阜新煤炭資源越來越少,但在減少產量的情況下,還能維持開採三四十年。為此,阜新市採取每年控制開採1000萬噸,用其利潤為轉型保駕護航的策略。另一方面,阜新也希望通過開發擁有的其它資源,解決急迫的就業問題。這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行動,因為幾乎沒有積蓄的15.6萬下崗工人等不了太久。為此阜新首先打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就是協調其它城市,轉移勞動力。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說,我們的城鄉勞務輸出,最高的時候,每年在20萬。
第二板斧則是就是就地發揮城市的功能,盡量為失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告訴記者,當時有一些人力車,還有其它一些,各種私營的一些小企業近多地容納都給予扶持。
阜新的第三板斧則是,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快速發展投資小、見效快的現代農業。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阜新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人均耕地大約是,通常講人均耕地6畝。
依靠人均耕地較多的優勢,阜新先後引進了雙匯、魯花、六合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在這些企業強大市場銷售能力的帶動下,當地農民搞起了養殖、種起了花生,不僅增加了就業崗位,也促進了貧困農民的增收。入駐的企業中,雙匯就提供了1000多個工作崗位,每年納稅一億多元。而為保障魯花的原材料供應,阜新僅花生就種植了270萬畝。而通過十年發展,阜新農林牧魚總產值已經達到21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000多元。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這也帶來了一些其它的產業,物流還有其它一些,附屬產品包裝業,給這個企業,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產業鏈條
通過三板斧初步解決失業人員就業問題后,阜新重新審視了自身擁有的資源,除煤炭以外,阜新還擁有液壓、瑪瑙、陽光、風、氟等其它各類資源,而且儲量豐富。由於以往只是兩眼死盯著煤炭,所以造成了其它產業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如今,阜新又該如何通過多種途徑,開發這些資源的優勢,把當地經濟做大做強呢?他們的首選目標是:發展以液壓產業為引擎的裝備製造業。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還表示,液壓產業圍繞我們,或者叫煤炭開採的,一些設備,圍繞瀋陽,東北老工業基地,配套的一些產業比較多。
為了幫助阜新順利轉型,國家還批准大唐國際在阜新投資240多億元,建設了煤化工循環經濟園,利用內蒙運來的低熱值的褐煤來加工煤制天然氣,這一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就能產生120億元的銷售收入。
目前,阜新市也做出規劃,要圍繞煤化工副產品打造一個煤化工園區,對煤化工的副產品和主產品進行更進一步的深加工。
荷蘭病在中國
越在前端消耗的,能源動力就越多,成本這個利潤的水平越低,越到後端,能耗不一定提高,但是它的附加值在提高。
通過十年轉型,目前阜新已經建起裝備製造、煤化工、瑪瑙、現代農業等十大產業集群。10年裡,煤炭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從33.4%下降到22.2%,裝備製造業占工業比重從3%提升到27.8%。地區生產總值從70億元上升到47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4.5億元增加到50億元。人均gdp從3391元上升到2589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27元增加到14994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從1122元增加到7615元。實現了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的初步目標。
遼寧省阜新市副市長楊忠林說,現在的就業,每年實名制就業,都在56000人左右,實際阜新市現在有的企業,已經感受到招工比較難。
阜新勵精圖治,扭轉了一心向煤看的傳統思維,放開眼界,通過10年的經濟轉型,建起了十大產業集群,成功抵禦“荷蘭病”。這也為其它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提供了借鑒。其實在遼寧,並非阜新一個城市在這樣思考未來,鋼鐵之城本溪,在資源還尚未枯竭之時,就已經提前進行轉型,展現出未雨綢繆的城市發展理念。
從2000年開始,阜新市積極謀划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首次提出並使用了實施阜新經濟轉型的概念,並明確提出要跳出原有的思維,跳出“就調整抓調整”的思路,用全新的思維、全新的角度來探索經濟轉型的新路子。阜新經濟轉型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產業結構更加多元化,人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阜新做為全國首個資源枯竭性城市的經濟轉型試點最終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