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居寺
四川省廣漢市新豐鎮
四川省廣漢市龍居寺是廣漢市最大的一處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壁畫絕、玉佛多、佛塔多、獨具特色的佛教寺院,於201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於廣漢市新豐鎮,距市區4.5公里,為廣漢第一大佛教旅遊勝地。龍居寺始建於唐代中葉,為佛教禪宗八祖馬祖道一禪師所建,明代重修,一直沿用此名,1987年開放,現寺院佔地面積為40餘畝,除中殿為明代建築外,其餘建築為開放后新建。
龍居寺
有年冬月出了件怪事,一個晴天,突然變天了,炸雷、火閃、大風大雨。這條蟒蛇身子一滾,全身金光四射,“轟隆隆”一聲,它頭一抬,尾一擺,就飛上天去了。
大家後來一為保這個地方靈氣,二為感它的德,就修個廟子,來接靈氣、香火,取名叫“龍居寺”,還請唐伯虎來畫了菩薩、壁畫。
龍居寺
寺門
寺門上方嵌石刻“龍居古剎”四字,其字筆勢雄渾,莊嚴古樸。中殿外兩側耳門,石刻對聯二副,系清代著名書法家半支筆、縣人張懷泗撰書,至今完好無缺。
藏經樓側廡刊有“梅花碑”石刻。疏梅數枝,勁秀挺拔,為清代作品,頗為人們所讚賞。
左殿
左側配殿壁上,刊有縣人吳思訓撰的《題龍居寺有懷先正履空逸士並序》碑,讚揚了明末漢州遺民“履空逸士”(侯拱堂)“恥事異族,鄙薄功名,自甘泉石,終老山林”的高尚情操及其佚事。此碑具有史料價值。
龍居寺照片
1988年至1992年,龍居寺新建“羅漢堂”,並從緬甸請回玉佛十餘尊,其中有座玉石觀音高1.80米。1993年至1997年,利用三水鎮拆廟之機,運回石柱,於原藏經樓之後新建“大雄寶殿”一座。落成之日,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陳正智贈送《大藏書》一部40件共85卷,儲於新建之“大雄寶殿”內。經過連年不斷的維修和保護,使這座具有1200餘年歷史的“龍居古剎”,更加璀璨奪目。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青瓦紅牆將龍居寺與世隔絕,只是年代久遠,青瓦紅牆的顏色已不再光鮮亮麗,牆上有的地方紅漆已經剝落,露出了白色的底子。繞過圍牆,走到正門,正門前面的空地上,挺立著幾棵已經年逾百年的古柏和楠木樹,一對石獅雄踞在山門的兩側。山門正上方書寫著“龍居古剎”四個金漆大字,氣勢磅礴,雄渾大氣。山門的兩側刻有一副“水秀山明鶴舞龍盤懸兩峽;風清月白松深寺古隱雙林”字樣的門聯。在山門左側寫著龍居寺的簡介:龍居寺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年),現存建築為清初所建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佔地面積23450平方米,石木結構的建築和豐富精湛的石木雕刻藝術為該寺的一大特色。后蜀王孟昶常於夏日偕愛妃花蕊夫人至寺避暑,故龍居寺又有“蜀王消夏行宮”之稱。
穿過山門,走進寺院。門內放置著一道木製的屏風,在屏風的背面雕刻著一幅雙龍圖,在屏風背面的上方的橫樑子上懸掛著一塊“蜀王消夏行宮”的橫匾。屏風正前方的庭院里,立著一尊花蕊夫人的雕像,她一襲白衫,衣帶飄飄,頭顱微微上仰,雙手後背,執一卷詩文,似在默誦,似在思考。在她的前面,兩方小巧的蓮池左右各一相對而設,只是我來的還不是時候,池裡的蓮花還未開放,只有幾片荷葉漂浮在清清的池水面上,池畔石欄的上面還有一些素雅的雕花,倒也更加顯現出花蕊夫人的冰清玉潔。
松風閣
途經塑像後面的小園,沿左側石級上來到遺愛堂,殿中花蕊夫人正鳳冠霞帔端坐榻前,身後兩個秀女一左一右執扇交叉成“X”形,前方兩個書童一個托著筆,一個捧著紙,正在侍侯花蕊夫人吟詩作賦。遺愛堂後面的殿叫做“松風閣”,閣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只見蜀王孟昶,端坐於台上,眾多文武大臣分列在他的左右兩邊,一幫歌女樂伎正在吹拉彈唱,花蕊夫人則隨著音樂在台前翩翩起舞,讓人不禁遙想,蜀王孟昶當年對花蕊夫人是如何的寵信和喜愛。
在龍居寺的後山園,在那雜樹野草中從左至右依次修建有聽瀑、靜思、吟梅、小憩四座亭子,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棵花蕊夫人親手栽植的千年銀杏,至今已經佇立人間1400餘年,樹身壯碩,枝繁葉茂,樹蔭如蓋,雖歷經歲滄桑,風雨侵襲,它依然挺拔地堅守著故人的家園,向遊人們講述著一個千年的傳說......
龍居寺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豐鎮龍居村,距市中心8公里的青白江北岸。山門“龍居古剎”陰刻楷書石匾。據寺內現存清道光元年(1821年),《武侯津畔龍居寺公議章程碑記》云:龍居古剎系白雲馬祖道場,創自明洪武丙寅年(1386年),厥後補修不一,捐此姓名俱載殿梁可考。馬祖系唐代佛教禪宗祖師,據《宗高僧傳》卷子、《景德傳燈錄》卷六記載,本姓馬,名道,曾於江西弘揚禪學,又稱江西馬祖,漢州什邡人,初從資州處寂和尚出家學禪,在渝州圓律師處受具足戒,后離川到湖南南嶽習禪,為懷讓禪師發現,禪師以磨磚不能成鏡喻成佛不必坐禪而開悟,隨讓禪師學禪十年,後到建陽、臨川等處弘傳禪法。
唐大曆年間住鍾陵(今南昌)開元寺,四方學者雲集,因得官吏支援,其派發展甚大,稱“洪昌宗”。卒后唐憲宗謚“大寂禪師”弟子有百丈懷海等一百三十九人,寺內至今祖師殿還保存有馬祖塑像一尊。石刻深浮凋蟠螭紋柱礎一件,相傳為唐代遺物。馬祖初在什邡羅漢寺出家后,曾到此作法事道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年,明洪武丙寅年在此基礎上重新修建,已歷時六百年左右,后經過幾次大的添建,至清道光年間,寺廟建築已具相當規模,全寺佔地40餘畝,殿堂寬敞宏大,園林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古楊排列成行,和蒼翠的林木掩映下,寺院紅牆綠瓦更顯莊重肅穆,深邃幽雅。寺內現存最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當數中殿壁畫,相傳為明唐伯虎所繪的十二圓覺像。1956年8月已由四川省公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十年代省文物部門曾撥款在中殿四周修木欄保護,后建築保護牆。龍居寺壁畫是明代四川民間繪畫藝術珍品,四川現存有新津、劍閣、平武、蓬溪等幾處明代壁畫,龍居寺壁畫十鋪共86平方米,內容為十二圓覺、72僧眾及供養人等。圓覺直譯為圓滿的覺悟,實指為如來藏、真如、佛性,一切法界的別名,說“十方眾生、圓覺清凈、本來成佛,只因有恩愛貪慾,妄念才流轉生死,如能捨棄一切情慾,破除一切迷誤,於心清凈,便得開悟。
壁畫所繪人物,筆法靈巧,莊嚴美妙,樓閣壯麗輝煌,線描敷以金粉,菩薩面有小鬍鬚,各持法器,其藝術價值極高,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寶貴遺產。同時,保存壁畫的中殿是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的正方形木結構建築。原殿內前梁有“惟大明正統十二年歲次丁卯十二月癸丑十二日已值,黃道吉日建立龍居禪寺”楷書。斗拱、雀替、歇山、翼角、出椽木構件系按中國古代建築《營造法式》所規定的做法製作的,用材尺度、比例相當精確,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劉致平三十年代曾經親臨龍居寺考察后,在他著的《四川明代廟宇》一書中,對龍居寺中殿及壁畫的評論是:“全屬上品,相當可貴”。除中殿在五十年代被核定為重點保護單位外,一九七八年省文物部門撥款維修整個寺院。八十年代由寺僧通慧法師住持以後,對整個寺院進行全面維修、增修。龍居寺現是廣漢地區最大的一所寺院,是市佛協所在地,規模宏大,現存有天王殿、鐘鼓樓、伽藍殿、觀音殿、玉佛殿、念佛堂、禪堂、祖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五百羅漢堂、愣嚴塔、地藏殿、護國舍利塔等建築。
寺內現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大的玉佛二十餘尊,經樓上還珍藏了各類玉佛數千尊,藏經樓珍藏有台灣信徒陳正治、吳吉興捐贈的“大藏經“全套上千冊,佛教三藏經典。寺內還收藏有“武侯津畔舊人家”榜書石刻,“履空逸士碑”“梅花碑”和清代書法家張懷泗手書的石刻楹聯等名勝古迹,佛教文化底蘊相當豐厚。
龍居寺早年曾為新都寶光寺下院,一九四二年佛教高僧能海法師到寺講經說法,一九四五年,原寶光寺方丈妙輪和尚曾回廣漢培修過龍居寺,並邀請能海法師在龍居寺開期傳戒。傳戒在佛寺中是必須具備相當規模才能有條件傳戒的。所以,龍居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龍居寺壁畫
龍居寺石刻
悠遊醉卧老僧房,難得秋涼夢正香。
龍居寺文化
月白風清依舊是,何須感慨問滄桑。題龍居寺
宋王敖道
靈剎倚山光,無塵染洞房。
雲籠金地暖,龍噴玉泉香。
松竹分幽逕,樓台聳上方。
蓬壺人到此,僧伴繞迴廊。
重過龍居寺
宋劉政
重來舊遊處,觸目景添幽。
故墨猶余跡,忠魂已斷頭。
疏鍾號暮雨,枯木響殘秋。
欲訴愁人意,頻懷杞國憂。
藥王會
老鎣華山較低。在白雲山北、八步坎西有老鎣華廟,又稱高寺。(在治北六十餘里)山門匾題為:“天公禪院”,系明代德岩禪師坐化處。遠近皈依,香火亦盛。
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