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中的美術
禮儀中的美術
《禮儀中的美術》是2005年7月1日出版的一本書。
該書選譯了著名美術史家巫鴻教授自1985年以來發表的31篇論文。這些論文;圍繞著”禮儀美術”(ritualart)這一基本概念討論了中國上古和中古美術中的多項藝術傳統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銅禮器,東周以降的墓葬藝術,佛教。道教美術的產生和初期發展等。這些論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獻證據,以擴大美術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作者結合人類學和社會學 的理論和方法論,探討建築、雕塑、畫像和器物等各種視覺形象的組合以及與人類行為及思維的有機聯繫。其分析對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圖像.而包括了對視覺環境的復原以及對藝術品的創作動因、社會環境,禮儀功能以及觀者反應的考察。文章中的討論往往在兩個層面上進行,除了對具體歷史問題的考察,還反思有關的學術史和研究方法。相當一批論文從比較文化史的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美術的特殊物質性和視覺傳統對重新思考中國美術史的敘事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巫鴻: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系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牌性》等等。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藝術創作的高峰。春秋末期是傳統禮儀藝術和建築變革時期。很多新的藝術形式、類型和流派都隨之出現。作者交代了戰國社會和政治的轉型的背景,認為新興精英階層的出現,使得舊有的物質文化和藝術形式都將有所改變。作者認為本章綜合和分析了這些視覺現象。為了再現視覺的情景,作者將從兩種形式來介紹戰國藝術:屬於國家的考古發現和現存文物以及屬於個人的青銅器,玉器,漆器和繪畫。本章將分兩部分:分別是“生活中的藝術和建築”“死者的藝術和建築”。作者強調視覺材料要放在具體相關聯的類別中討論,例如建築和可攜的物品。作者希望在這種形式下,能夠將戰國的藝術與社會、政治和宗教聯繫在一起。強調總體發展,基本的特性和區域性的藝術和建築傳統,以及一些藝術品中體現的外來文化因素。
上 卷
開放的藝術史叢書總序
序
壹 史前至先秦美術考古
1 東夷藝術中的鳥圖像
2 從地形變化和地理分佈觀察山東地區古文化的發展
3 九鼎傳說與中國古代美術中的“紀念碑性”
4 眼睛就是一切
——三星堆藝術與芝加哥石人像
5 戰國城市研究中的方法問題
貳 漢代美術
6 禮儀中的美術
——馬王堆再思
7 “玉衣”或“玉人”?
8 三盤山出土車飾與西漢美術中的“祥瑞”圖像
9 四川石棺畫像的象徵結構.
10 漢代藝術中的“白猿傳”畫像
——兼談敘事繪畫與敘事文學之關係
11 超越“大限”
——蒼山石刻與墓葬敘事畫像
12 “私愛”與“公義”
——漢代畫像中的兒童圖像
13 漢代藝術中的“天堂”圖像和“天堂”觀念
14 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漢代喪葬藝術中的“樞車”與“魂車”
15 漢明、魏文的禮制改革與漢代畫像藝術之盛衰
下 卷
叄 中古佛教與道教美術
16 早期中國藝術中的佛教因素(2—3世紀)
17 何為變相?
——兼論敦煌藝術與敦煌文學的關係
18 敦煌172窟《觀無量壽經變》及其宗教、禮儀和美術的關係
19 敦煌323窟與道宣
20 再論劉薩河
——聖僧的創造與瑞像的發生
21 漢代道教美術試探
22 地域考古與對“五斗米道”美術傳統的重構
23 無形之神
——中國古代視覺文化中的“位”與對老子的非偶像表現
肆 古代美術沿革
24 “大始”
——中國古代玉器與禮器藝術之起源
25 從“廟”至“墓”
——中國古代宗教美術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6 徐州古代美術與地域美術考古觀念
27 說“俑”
——一種視覺文化傳統的開端
28 五嶽的衝突
——歷史與政治的紀念碑
29 “圖”“畫”天地
3O “華化”與“復古”
——房形槨的啟示
31 互透明之石
——中古藝術中的”反觀”與二元圖像
附錄1:巫鴻教授訪談錄
附錄2;本書所收論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