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

美術史

美術史是研究美術的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術史的研究範圍包括建築藝術、雕塑、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美術種類的歷史,涉及美術家、美術作品、美術理論、美術思潮和美術流派等各方面。

概述


美術史
美術史
美術史與歷史學有密切聯繫,同時涉及到古迹和文物的考察與鑒定。美術發生史必須以考古材料為基礎,這就與考古學有密切的關係。此外美術史還與一般文化史、民族學民俗學有交叉關係,但是它是以美術作品為第一性資料,同時伴有審美判斷,這兩點可與歷史學、考古學、文化史、民族學、民俗學劃清界線。美術史需要哲學、美學、美術理論的指導,還涉及美術批評,但它是以具體作品闡明美術歷史的發展,又與哲學、美學、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區別開來。

發展史


美術史
美術史
西方現存最早的美術史文獻始於古希臘人。普林尼的《博物志》 (公元1世紀)以列傳體解說名作,與鮑薩尼阿斯的《希臘周遊記》 (2世紀)被視為美術史的萌芽。文藝復興時期G.瓦薩里著《藝苑名人傳》為早期較完備的美術史著作,作者被視為美術史之父。他將“產生、完成、衰落”循環這一古代概念引入美術史中。
近代意義的美術史始於德國人 J.J.溫克爾曼的《古代美術史》 (1764)。他直接研究遺物,以樣式變遷闡明美術史,認為民族、國別、宗教、風土是美術發展的要素。黑格爾以後,美術史爭論的焦點是美術樣式變遷的原因,一般都將它歸結為民族、環境、時代三要素。19世紀,美術史在德國首次列為大學課程。並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確立了嚴密的科學性。
樣式史的研究上,沃爾夫林、里格爾有重大發展。相對於樣式史而興起了圖像志研究,20世紀初以漢堡為中心獲得發展。但樣式論和圖像志都視美術作品為單純的記錄手段,忽略其審美價值。色多爾馬亞以構造分析,嘗試判別形式與內涵的分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帕諾夫斯基、維特的圖像學方法,將主題的深刻涵義置於諸人文科學的整體關係中研究。貢布利希的心理學方法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的成果;克拉克尋求超越時代的共同造型精神,試圖從作品在歷史潮流中的發展和作品具有的超越歷史的審美價值的“構造”這兩個方面,明確人的創造活動的成果和本質。

研究狀況


美術史
美術史
中國的美術史研究早在先秦的諸子百家著作中已有零星言論。顧愷之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為最早的美術史文獻。中國古代美術史常以畫品、書品、畫論、書論、畫史、書史、書畫著錄的形式表現出來。南朝齊謝赫的《畫品》提出“六法”為品評畫家的標準。唐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是第一部較完整的繪畫史。為傳記體繪畫史,這種體例影響到後代千年之久。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鄧椿畫繼》、元夏文彥《圖繪寶鑒》基本屬這種類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的美術史研究間接地接受西方影響,中間媒介為日本。潘天壽秦仲文俞劍華分別著《中國繪畫史》,以文獻為依據,系統敘述了中國繪畫的發展。胡蠻的《中國美術史》,第一次試圖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美術。1949年後,中央美術學院設立了美術史系,成立了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著述頗多,王遜、王朝聞、金維諾、王伯敏、常任俠等在中國美術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中國美術史研究正向深度與廣度發展。

史前美術


1、受傷的野牛
2、英國斯通亨治巨石結構
3、埃及獅身人面像
4、門考烏拉王與王后熄
5、書吏凱伊像
6、受傷的母獅
7、(希臘)米隆
9、(希臘)命運三女神
10、厄瑞克提邕神廟女像柱
11、古羅馬高架輸水道
12、君士坦丁凱旋門
13、普里馬·波爾塔的奧古斯都像

繪畫


藝術始終與人類的生產勞作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中華大家庭的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了石窟藝術、建築藝術、書法、繪畫、雕塑、工藝及民間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正是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豐富著世界藝術寶庫,它創造了人類藝術歷史不朽的奇迹,向世人展示著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底蘊深厚的藝術文明以及博大精深的藝術傳統。

中國岩畫

而比彩陶更為久遠的藝術形式則是那些敲鑿刻畫在斷崖峭壁上的岩畫。中國岩畫分佈很廣,南部地區有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福建省;北部有陰山黑河、阿爾泰山等。南部地區岩畫普遍用熾熱的血紅色調錶現人們的祭祖及生產生活場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北部地區岩畫多表現狩獵、游牧、戰爭、舞蹈等題材。
中國岩畫
中國岩畫

帛畫

帛畫是一種在絲布上面創作的繪畫作品。出土在湖南省長沙南郊楚墓的帛畫《人物龍鳳圖》是至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與在另一楚墓發掘的《人物御龍圖》並稱姐妹篇,專家認為兩圖大致確立了中國工筆畫的基本表現手法,在紙張出現之前,帛畫不斷發展,到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時,技法純熟,達到高峰。
魏晉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連年的戰亂與頻繁的朝代更替使當時的學術思想分外活躍,從而促進了藝術的發展。石窟壁畫、墓室壁畫、石、磚刻及漆畫都具有相當規模,並且出現了開宗立派的專業畫家,被尊為畫祖的顧愷之和他的捲軸畫極具這一時期的代表性。
帛畫
帛畫
著名的絹本設色長卷《清明河上圖》出於宋代畫家張擇端之手,這幅描繪北宋都城清明時節景象的作品,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又為後人提供了了解北宋時期大都市中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情況的形象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江南蘇州,史稱“吳門”,這裡人傑地靈,文人薈萃,明朝時許多著名畫家在這聚會,形成一個強大畫派,人稱吳門畫派。吳門畫派領袖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統稱"吳門四家"。他們重視繼承前代人的筆墨傳統,關注作品中的氣韻神采,將對風格的追求作為藝術的重要目的。更由於他們本身深厚的文化修養,出發於各自的美學追求,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吳門畫派的筆墨技巧和表現對意境的營造,對後代具有很大的影響。清朝初年,作為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遺民的朱耷(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先後削髮當僧人,被後人稱為四大高僧畫家。他們利用傳統藝術形式,面向自然,面對人生,抒發心胸志向,表達真情實感。同時,他們還重視筆墨情趣,在創作中尋求超然寧馨的感覺,以撫慰歷受折磨與煎熬的心靈。

揚州八怪

著名的“揚州八怪”之所以被人稱為“怪”,是因為這些畫家作畫不守規矩,他們大都很有個性,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被人稱為“八怪”。他們的作品很多取材於花鳥,以寫意為主要表現方式,作品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令人耳目一新。儘管當時並不完全被人理解,甚至被認為旁門左道遭到非議。事實上正是他們開創了畫壇新局面,為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拓展了前途。

海上畫派

清代末年民國早期,上海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商業城市,因而吸引了當時的很多的繪畫高手到來,形成了在"揚州八怪"之後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後一個畫派——上海畫派。畫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吳昌碩。任伯年加強中國畫寫實成份,將工筆與寫意結合;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畫法結合;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結合。他注重觀察生活,通過表現某種歷史題材,創作出《蘇武牧羊》等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吳昌碩從書法篆刻入手,把金石篆刻方法引入花鳥畫中,他在花鳥畫的運筆、潑墨、著色等方面都有開拓,對後人的畫作、畫風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海派畫家是在上個世紀之交湧現出來的一支活躍而富有生氣的畫派,他們既吸收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

民間年畫

民間年畫開始在秦漢(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時期,是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在卧室、窗子、門上、灶台等處貼上年畫,為的是祈求上天賜福消災滅禍。從宋代開始鏤版雕印技術后,木版年畫得以發展與廣泛流傳,至清代發展到高峰。民間年畫基本上是農民藝術,很富有情節性、裝飾性、趣味性,並且色彩鮮艷強烈。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近 20年來,年畫作為一種通俗而普及的藝術形式被保留下來,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它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要題材,因而很受人們喜聞樂見。年畫採用新的印製技術后,發行量極大,是至今為止數量最多的出版物之一,也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畫種。

五四時期

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使得許多畫界學子學習和引進西方藝術,湧現出徐悲鴻、林鳳眠等一批融合中西繪畫的偉大畫家。徐悲鴻吸收西方藝術中重視人體解剖、造型精確的特點,用以對中國畫人物形象的刻畫。他將西方繪畫中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流派藝術的精髓及要義與中國畫有機地融合起來。在《畫苑序》中,他總結的"新七法",既是自己藝術實踐的總結,也是對現實主義美術理論研究的成果。徐悲鴻對中國美術教育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林風眠雖然也是融合中西畫法的藝術大師,然而,他筆下的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有很大距離,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屬"西方化"。

民國美術

民國美術大體延續清末發展,但是西化潮流因為政治變動而加速,中國開始有畫家留學西方,與歐洲繪畫直接接觸,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新式繪畫學校的建立也帶動中國繪畫西化的發展。相較之下,傳統中國繪畫則因為知識份子的抨擊而趨於衰微,如康有為對中國繪畫的強烈批評。
1931年魯迅在上海倡導發起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新興木刻從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他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統區美術的主力軍。當時的版畫是以藝術家和革命者的雙重身份出現,以藝術作為戰鬥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它的巨大作用。由於魯迅的倡導,進步的藝術青年拿起了木刻刀,組織起木刻團體,1931年初春被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開除和退學的“一八藝社”社員張眺(耶林)、於海(於寄愚)、陳卓坤(陳廣)、陳耀唐(陳鐵耕)等聯合上海的周熙(江豐)等人在上海成立一八藝社研究所。6月,在虹口每日新聞社樓上舉行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畫、雕塑、圖案及木刻。這是新興木刻版畫首次在展覽會上展出,並出版了畫冊,魯迅為之作序。從此在魯迅的領導下,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國統區(白區)新興木刻版畫代表人物有:胡一川、陳鐵耕、陳煙橋沃渣馬達黃新波李樺楊可揚,江豐,王琦黃永玉鄭野夫,朱宣咸,汪刃鋒王麥稈,邵克萍,鍾步青,苗勃然,陳鐵耕,力揚荒煙王樹藝余白墅陳珂田,趙延年,李志耕丁正獻徐甫堡等。後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似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個中國大地,以延安為代表的解放區(紅區)新興木刻版畫也蓬勃發展了起來,代表人物有:古元力群,馬達,彥涵石魯夏風李少言等等。許多進步美術家在當時在報刊、雜誌發表了大量地揭露社會黑暗,反對專制統治,追求民主自由的文章和美術作品。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滿。40年代後期國共戰爭進入白熱化,國民黨的統治也日趨專制化。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儲安平在上海創辦《觀察》社並逮捕《觀察》進步人士,這就是近代史上被稱為“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最後的絕唱”的“《觀察》事件”。此後,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並於次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咸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1949年5月29日劉開渠、楊可揚、張樂平、(鄭)野夫、龐薰琹、朱宣咸、溫肇桐、陳煙橋、邵克萍、趙延年等國統區美術先驅代表上海美術界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標誌著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代表人物


黃居寀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后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后,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準,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 昌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世,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岭間嬉戲的群猿。

鄭思肖

鄭思肖(1241—1318,一說1239—1316),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父叔起,官南宋平江(今江蘇蘇州)書院山長。鄭思肖年少時秉承父學,明忠孝廉義。宋末,以大學生應博學弘詞試,授官和靖書院山長。他曾在朝廷臨危時呈獻抗蒙計策,未被納用。宋亡后,隱於蘇州的寺觀和陋巷裡,仍“耿耿存孤忠”。他的名(思肖)、字(所南)始用於此時,與他坐卧必向南相關,意在不忘趙宋。又將其書齋取名為“本穴世界”,“本穴”二字一穿插,意為“大宋”。著有《心史》(文史界尚無定論)、《所南詩集》等。鄭思肖的墨蘭畫法在畫史上堪稱首創,極易抒發文人的胸臆。這種畫藝被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承傳下來,在表現畫家的個性方面達到了極致,技法上也有許多出新之處。他的墨蘭蘊含著深刻的思宋之情。“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番人奪,忍著耶?’”所畫墨蘭,飲譽江南,求者不絕,但鄭思肖有誡條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思肖尤為痛恨。
鄭思肖的墨竹真本已無一存世,偶見有署款“所南”的贗作,筆法荒率,全無墨蘭之韻。

石濤

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幼年遭變后出家為僧,駐錫於安徽宣城敬亭山廣教寺,後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石濤羅漢百開冊頁》,《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名言有“”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

雕塑介紹


原始時期的石雕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生活在中國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古人便能夠製作精美的泥塑和陶塑了。這種將動物的形象與器皿結合的陶塑,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長江流域的陶塑是形體較小的動物塑像。1974年,在中國陝西省臨憧縣出土了約6000餘件秦兵馬俑,世界震驚。秦代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這是秦始皇軍隊橫掃六國兵強馬壯偉大形象的再現。秦兵馬俑摹擬真人真車真馬,製成群塑,並依照軍隊建制編序行列成陣,氣氛肅穆。眾多的兵馬俑比例勻稱,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西漢的石雕是中國現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雕群,即使在世界早期的雕刻藝術中,這組石雕作品也具很高藝術價值。出土在甘肅省武威一座漢墓中的《馬踏飛燕》是一件青銅器製品,工藝鑄造精美,造型比例準確,浪漫主義的風格充分表現了駿馬的矯健及風馳電掣的動感。

畫像石

盛行於中國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畫像石是一種特殊的浮雕藝術。它的特點是雕中有畫、畫中有雕。畫像石作為裝飾藝術被鑲嵌在祠堂、陵闕、墓室內門側的磚石上。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主要反映莊園、車行、聚會、宴飲、狩獵、手工作坊等生活場面,風格質樸厚重,勁健秀美。畫像石在研究漢代建築、生活、習俗等方面具有很高史料價值。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反映的題材常是佛像、神怪、動物、山水畫、建築畫及裝飾圖案,是佛教藝術最燦爛的寶庫。可以說,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畫廊。"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中國四川省樂山舉世無雙的樂山大佛的真實寫照。被比喻成"百獸之王"的獅子是中國雕塑藝術中數量最大,布局最廣的一種造型。獅子雕塑多用青銅、石、鐵等材料製作,中國現存最大的鐵獅子是河北省的滄州鐵獅,鐵獅體態矯健,昂首怒目,腹腔內鑄有一部《金剛經》文和滄縣志。20世紀40年代,劉開渠、李金髮張充仁等一大批藝術家從西方學習回國,為將西方雕塑藝術知識和技巧的引進傳播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

現代雕塑藝術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的雕塑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的嶄新時期,藝術觀念的更新和藝術語言的多樣化為雕塑者的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湧現出了以《走向世界》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雕塑作品。在全國第六屆美展中,100件雕塑作品入選,並在多件作品中獲獎。第八屆全國美展選出的200多件作品,充分證明雕塑創作的進一步發展,以鋼、鐵、木、石等硬質材料作品增多,風格的多樣化成為顯著特點。一批年輕的雕塑家脫穎而出,曾成鋼的《鑒湖三傑》和其他雕塑者的《挑戰》、《好喜歡》等作品,構思新穎,富有個性,具有很強藝術感染力。

傳播機構

全國高等院校美術史學年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當代美術研究所
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研究院
美術考古研究所
美術史知識大全微信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