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瘧原蟲
惡性瘧原蟲
瘧原蟲通過蚊叮咬而感染人,引起人的瘧疾,典型臨床表現是周期性寒戰、發熱和出汗。
主要靠外周血塗片檢查。
10月3號Nature雜誌發表了對惡性瘧原蟲的基因組分析的論文並與嚙齒目動物瘧疾寄生蟲約氏瘧原蟲(P.yoeliiyoelii)的基因組做比較。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人類已經破解了致死性最高的致病寄生蟲的複雜的遺傳密碼。
對惡性瘧原蟲的基因組進行測序花費了6年的時間。瘧原蟲的遺傳密碼如此難以破解是因為其基因組中80%序列只由兩種鹼基構成,這使寄生蟲的DNA難以分離和測序。
惡性瘧原蟲基因組包括大約2400萬個鹼基對,這些鹼基對分佈於14條染色體上,編碼大約5,300個基因。基因組的分析中,發現了許多寄生蟲的代謝途徑,例如寄生蟲產生能量和自身組成成分以保持生存的途徑。瘧疾寄生蟲的代謝能力比其它自由生活的寄生蟲(例如酵母)低很多,它主要依賴於宿主提供生長所需要的大多數營養。然而,在瘧原蟲中發現了一些酶蛋白,它們在人宿主中沒有類似物,這為化學治療提供了很好的途徑。
瘧原蟲作為一種病原體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能夠逃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清除作用。基因組分析過程中發現了大約200種編碼蛋白質的基因,這些蛋白質參與了免疫逃避。以前的研究顯示,瘧原蟲在紅細胞中發育的生活史階段,至少產生了兩類暴露於紅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在某種複雜的掩護機制之下,寄生蟲通過在細胞表面表達不同的蛋白質(以此來混淆免疫反應,有助於破壞被感染細胞)來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
編碼逃避作用蛋白的多數基因位於染色體的末端。這一位置使寄生蟲(在蚊子攜帶進行繁殖的階段)易於通過改變編碼基因而改變這些蛋白質的結構。基因組序列第一次詳細闡明了一種寄生蟲的一整套逃避免疫的蛋白質。而且,對於從瘧疾病人分離出的其它惡性瘧原蟲基因組的進一步研究,將發現其它的變種並有助於認識病原體免疫逃避的過程。
瘧疾是世界上破壞性最厲害的傳染病之一,在發展中國家,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該病。這一成果對於研究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份由哈佛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SchoolofPublicHealth)與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BroadInstitute)所主導的跨國研究計劃,將造成瘧疾(Malaria)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falciparum的基因序列,完整的解析出來,據相關領域的科學家表示,這次深入而完整的分析致病菌遺傳序列,將是利人類用遺傳序列對抗疾病的里程碑。
就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瘧疾是當今世界上,威脅人類生命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和一些貧窮的區域,不同種類的瘧原蟲,不斷的對人類的健康展開攻擊,像是貧窮落後的非洲地區,平均每30秒鐘,就有一人死於瘧疾所造成的感染,目前雖有一些藥物,可以阻止疫情的惡化,但有效藥物往往加速抗藥性病菌株的突變速率,反而使得瘧疾無法控制的散布。
這次由美國的科學家所發起的跨國性研究團隊,把目標鎖定在瘧疾惡性瘧原蟲中,致死率最高的原蟲Plasmodiumfalciparum身上,研究人員根據50個不同感染區域所收集到的瘧原蟲,逐一的分析瘧原蟲完整的序列,深入比對分析后發現,有高達47000個特殊的單一核酸多樣型(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位點,存在於基因出現變化的瘧原蟲身上,目前研究人員把初步的結果發表在自然基因學(NatureGenetics)期刊上,希望集合更多科學界的力量,早日的利用解碼后的線索,找到新一代更有效的藥物。
新徠華網巴黎5月1日電(記者李學梅)法國和美國科學家日前表示,他們發現了惡性瘧原蟲對於青蒿素類藥物的抗藥機制,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瘧疾的新療法。
據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介紹,每年全世界約有100萬人死於瘧疾,但醫學界至今仍未研製出針對這種傳染病的有效疫苗。作為瘧原蟲的一種,惡性瘧原蟲致病性極強,它主要存在於非洲、南美和亞洲的熱帶地區,並與80%的人類瘧疾相關。十幾年來,醫學界一直使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產品對病人進行治療,它不但治癒率高,而且見效很快。但在去年7月,科學家們發現少數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物表現出抗藥性,這為瘧疾的防治工作敲響了警鐘。
為此,該機構與法國健康與醫療研究所、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合作,對惡性瘧原蟲的抗藥機制進行了研究∑學家發現,在青蒿素髮揮藥效的時候,惡性瘧原蟲就會進入“休眠狀態”,等到藥效一過,它又會重新“蘇醒”過來,不過只有處於紅細胞寄生周期第一階段的惡性瘧原蟲才具有這種能力。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將幫助科學家更好的了解瘧原蟲的抗藥機制,從而改善瘧疾的療法。相關研究成果已公布在最新一期的美國《抗微生物製劑與化學療法》月刊上。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多由蚊子傳播,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發病較多。瘧疾癥狀包括發熱、頭痛、嘔吐等,嚴重時可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