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是張家港南部地區,千百年來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原生態歌謠。以鳳凰鎮為傳承中心,分佈在河陽山的周圍地區。由於河陽山歌存在於江南水鄉的純農耕圈內,很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獨立地生存著,傳承性強,亦是過去農村中主要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具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

簡介


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
流傳於張家港市鳳凰鎮河陽山一帶的河陽山歌,已有千年歷史。當地農民在行舟、車水、栽秧、打場和挑擔等勞動過程中引吭高歌,代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河陽山歌。2012年5月下旬,包含河陽山歌在內的“吳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河陽山一帶山明水秀,池涇星羅棋布,水塘縱橫橫相通。水草鮮美,樹木繁茂。家家有水棧、竹林、果園。“竹籬秋菊、雞鳴狗吠、鳥語花香、小船欸乃,組成了一片明媚的江南桃源勝景”說得就是這個地方。因為這種獨特的山川地理,故流傳出這優美的河陽山歌。也印證了那句話,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考察發現


一九九七年七月以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帶領的考察團來到原港口鎮考察河陽山歌,在這次考察會上,專家們指出:河陽山歌中的斫竹歌改寫了中國的詩歌史與中國的音樂史。他們把發現北京的周口店與發現《斫竹歌》的文化歷史價值相提並論。周魏峙更是高度評價河陽山歌是人民的心聲、民族的情結、國家的瑰寶、世界的奇葩,目前河陽山歌共搜集到三萬餘行,再加上近萬行的宗教儀式山歌,共有近四萬行。其中,《聖關還魂》全長有6448行。《汝河山歌》、《老姐嫁人》、《天門陣》、《荒年山歌》、《斷情歌》、《沈七秀》都是原創的完整的原生態山歌,是歷代傳抄本。共有民國時期的傳抄口袋本、十六本,其中有一本是鉛印本,有幾本是孤本。基本上都保留了明代以前的方言、俗語,好多方言在今已不知其解了,即使是歌唱它的民歌手也不知其意,在這些本傳及口傳山歌中依舊保留著。

文化傳承


目前健在的山歌手大約還有數十人,其中最大的有九十歲左右。他們是新莊村的王根元、周鳳寶,泗安村的王二寶,馬路村的曹荷寶、馬祥寶,小山村的庄銀妹、陸秀英、陳小青,庄涇村的吳正興等,基本上各個村都有,但都是六十歲以上的人了,共有100餘名。
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
為了使這一瑰寶得以更好地傳承,2005年6月月鳳凰鎮出資20多萬元建立了河陽山歌館館內科學地、歷史地展示了河陽山歌的傳承與傳播的脈絡。在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展現了河陽山地區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人類從不間斷的文化遺存,說明了河陽山歌從史前到近代的有序傳承。館內還展示了部分歌手的風采,及對歌時所用的器具,並且展示了珍貴的二十二本收藏原始手抄本,其中有著名的《斫竹歌》、晉代傳承下來《汝爾歌》的民間抄本長達34052行,還有《趙聖關還魂》有6648行,其中還有《田家樂》、《沈七秀》《小紅郎》《荒年山歌》《天門陣》《小狄崗山歌》《老姐嫁人》《東南風起打斜來》等長篇山歌,河陽山歌共收集到1000餘首,三萬多行。河陽山歌館成立后,成了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向國內外的朋友展示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的非物質遺產。自該館成立以來,已接待3000多人的參觀,其中有中宣部、中國文聯、國內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教授,接受了人民日報、省電視台、報社及駐京十多家媒體的採訪,他們在參觀與採訪的同時,聆聽了山歌手美妙的歌唱。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煥友等老幹部參觀河陽山歌館后,為張家港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做的大量工作大加讚揚,對張家港市有這樣優秀的文化遺產而感到自豪。

文化保護


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
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河陽山歌,2006年張家港市與鳳凰鎮又出版發行了150萬字的《中國·河陽山歌集》,將河陽山歌的相關研究論文,歌手傳略與名錄編撰成冊。2007年,鳳凰鎮被江蘇省命名為河陽山歌之鄉,同年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吳歌之鄉。為了使中國吳歌之鄉這一文化品牌在全社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提升鳳凰鎮,乃至張家港市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附加值,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經濟,2008年市鎮兩級又將投資5000萬元,在鳳凰山北側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河陽山歌新館,建成后的河陽山歌館將具有以下八大功能:
1、河陽山歌(寶卷)展示館:該館為主題館,集中展示山歌文化的精髓,其內容為:河陽山歌卷本、抄本及與山歌、講唱文化相關的器物約250件;河陽山歌全貌圖片及學術研究交流成果;古河陽地域文化風貌沙盤。
2、歷史文物陳列室:集中展示河陽地區歷史古韻,其內容為:河陽地區出土文物、古迹、碑刻、拓片、古遺址介紹,與講唱文化相關的碑刻、拓片。
3、歷史文化名人館:集中展示河陽地區深厚文化底蘊,其內容為:歷史河陽名人介紹、遺物圖片、史載資料、詠河陽詩抄及相關的歷史故事傳說。
4、民俗風情走廊:集中體現近古時代和近代河陽地區純樸的民俗風情,其內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景再現;鳳凰豆製品菊花酒等傳統工藝製作場景;具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服飾文化、生活器具、生活場景等展示。
5、山歌演藝館:進行山歌表演的場所,集中建有古戲台、演示廳(容納150名左右觀眾)、道具室、化妝和休息室等。
6、學術交流中心: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時具備接待、辦公、藏書等多種功能。
7、特色展示館:承辦民間收藏、名人書畫等展覽。
8、培訓學校:河陽山歌排練、培訓基地及歷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