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律詩

《夜》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此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表達了詩人漂泊無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憂國傷時、報國無門的悲憤。

原詩


夜①
杜 甫
絕岸風威動,寒房燭影微。
嶺猿霜外宿,江鳥夜深飛。
獨坐親雄劍,哀歌嘆短衣。
煙塵繞閶闔②,白首壯心違。

註釋


①此詩為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軍閥混戰,外族入侵。
②閶闔:閶闔門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門,后泛指宮門或京都城門,借指京城、宮殿、朝廷等。

白話譯文


陡峭的岸邊狂風大作,凄冷的房屋裡只有點點微弱燭光。猿猴露宿在結霜的山嶺,深夜時分江邊還有鳥兒飛過。
身著短衣獨自坐著,手握寶劍悲歌長嘆。煙塵環繞著那雄偉宮門,已是兩鬢斑白,滿懷壯志卻無處施展。

作品鑒賞


前兩聯描寫了一幅夔閣秋夜圖,陡峭的兩岸,強勁的寒風,猿猴在野外哀鳴,大江上鳥兒孤獨地飛著,濃黑如漆的夜晚,燭影更顯微小。這些景物描寫呈現出一種凄冷、孤寂的氛圍,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鋪墊。
“獨坐”表現了漂泊無依的孤獨凄涼,“白首”是詩人年老無成的悲嘆;煙塵環繞著京城,時局動亂,詩人握劍悲歌,雖有濟世之“壯心”,但難以施展,表明其憂國憂民、報國無門的悲憤。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