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賽寧所作詩歌

《夜》是葉賽寧《外國詩兩首》中的一首詩歌,這首小詩著力展示夜的靜謐、美麗,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作品原文


詩歌一

——葉賽寧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
長腳秧雞不再歡嚷。
夜來臨。四下一片靜,
只聽得溪水輕輕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大河銀星萬點,
小溪銀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閃著銀色光芒。
夜來臨,四下一片寂靜,
大自然沉浸在夢鄉。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詩歌二

葉賽寧
疲倦的白晝垂向黑夜,
葉賽寧個人照片
葉賽寧個人照片
喧鬧的波浪起始靜息。
夕陽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蒼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聽
平靜的小溪的潺鳴。
幽黯的樹林彎著身子,
在夜鶯的歌聲中微睡。
河水側耳傾聽嚦嚦鶯啼,
親熱地同沙岸叨叨絮談。
而在河面上,輕輕地漾起
蘆葦快樂的簌簌的聲響。

作品鑒賞


詩歌一

這首小詩著力展示夜的靜謐、美麗,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詩中的夜景靜謐、美麗。

詩歌二

第一節用白天的喧鬧反襯了夜的靜謐;第二節用溪水輕輕的歌唱寫夜的寧靜,用明月的銀輝寫夜的美好;第三節描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第四節總寫夜晚的寂靜和月色的美麗。
詩的最後一節與第二節構成反覆吟唱。這些詩句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以反覆的吟詠營造一種節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盪與律動。
詩人葉賽寧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純然繪景中,滲透著生命的底蘊,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詩的第一節描寫雖不言靜而靜自現。這裡既有聽覺,又有視覺,也有與白日的聯想和對比。第二節接著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
詩人所描寫的夜景,是多麼靜謐,又是多麼美麗,像優美的圖畫,像輕柔的音樂,像迷人的夢境,讓人沉浸其中而產生無限的遐想。作者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全詩雖是純然寫景,卻滲透著詩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滲透著生命的底蘊。

作者簡介


葉賽寧
葉賽寧
謝蓋爾·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羅斯詩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由富農外祖父養育。1912年畢業於師範學校,之後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一名校對員,同時參加蘇里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識勃洛克、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等人,並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與賴伊赫結婚。早期詩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讚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於農村的田園生活,鍾情於烏托邦式的“農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農村自然景色。12月26日用血寫了絕命詩:“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親愛的,你永遠銘記我心間。/命中注定的分離,/預示著來世的重逢。//再見吧,我的朋友,不必話別無須握手,/別難過,莫悲戚——/這世間,死去並不新鮮/活下去,當然更不希罕。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於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後在精神憂鬱中自殺。

寫作特點


詩的第一節描寫夜的靜謐。隨著夜的降臨,自然萬物都歸於沉寂:平靜的河水彷彿悄悄進入夢鄉,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
第二節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然後由聽覺轉入視覺,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節進一步描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輝。
第四節又回到夜的靜謐,並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這是以反覆的吟詠造成詩的節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美麗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