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庵

著名尼姑庵

清凈庵,是重慶市奉節縣現存唯一的著名尼姑庵,是經奉節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古剎清凈庵歷史悠久。據庵中的《清凈庵重修諸殿碑誌》的記錄和《奉節縣誌》的記載,清凈庵曾被長江水漫三次,三易其址。

建築歷史


早年清凈庵建在奉節舊縣城外的江北嘴,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長江洪水淹沒。
咸豐三年(1853年)心福老和尚報請縣令核准,將清凈庵由城外江北嘴遷至舊縣城南門左城上。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夏天,長江洪水再次將清凈庵淹沒,住持尼姑性資在心龍和尚的協助下,化緣重修。
《奉節縣誌》還記錄了清凈庵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的情況。
1967年,清凈庵的佛像、經書、藏品被損毀,庵門關閉。
1969年,清凈庵被改建成街道明礬廠,尼眾被遷到永安鎮青石街居民房。
1985年按照黨的宗教政策,清凈庵房被歸還,由縣財政撥款重建,重建的庵房佔地面積858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980平方米,塑大小佛像二十三尊,佛事活動恢復。
1987年,清靜庵首次舉辦觀音會,坐客有120席。1989年5月清凈庵成立管理委員會後,佛事活動日趨正常。

信仰傳承


修建好的奉節清靜庵
修建好的奉節清靜庵
題記:“苦口的是良藥,逆耳的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腎。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釋佛田說,她一直都是以此來鞭策、勉勵自己修行,為的只是求得心靈的安靜。
釋佛田,女,俗名羅書蓉,四川省南充人,生於1963年8月15日,現任奉節縣清凈庵住持、管委會主任,奉節縣政協常委。21歲那年,為宿緣所感,她萌發了出家的念頭。
於是,她來到四川遂寧凈業憚院受慧靈法師剃度,取法名佛田。
從此,踏上了獻身佛教事業的漫漫歷程。“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佛教的宗旨,也是她行為做人的原則。
一、苦心經營只為傳承佛教
1990年,釋佛田來到奉節,時值清凈庵重新開放不久,歷經歷史風雨洗禮的庵堂破舊不堪,僧尼也走光了。面對眼前的衰破情景,她也曾心灰意冷,也想一走了之。但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於是,她毅然決然地留了下來。如何改變清凈庵的困境令她寢食難安。
她到梁平雙桂堂、重慶華岩寺成都文殊院請來方丈,廣收皈依弟子;召集新老居士聚集資金維修寺廟;到宗教部門爭取政策和資金,終於在1992年將寺廟維修一新;著手開辦了素餐館,搞好自養事業,改善了僧人的生活條件。僧人多了,信眾也多了,清凈庵的香火也旺了起來。
二、嘔心瀝血只為移民遷建
移民遷建是硬性任務,舍小家為國家是每個公民的應盡職責。
清凈庵原來的佔地面積不過400多平方米,所有的移民補償資金加起來不足50萬元。
要搬遷一座寺廟,區區豈萬談何容易?怎麼辦?於是發動全體僧人、組織居士和信眾幫助化緣。
然而因為奉節縣城整體搬遷,家家戶戶都面臨著搬遷新居,諾大的奉節縣,化緣所得的善款不足10萬元。10萬元,簡直是杯水車薪!怎麼辦?向重慶市佛教協會求援。
從1998年到2003年間,她數次到市佛協求助,終於爭取到了90多萬元的捐助款,為清凈庵的搬遷解了燃眉之急。
事隔幾年,說起清凈庵的移民遷建過程,釋佛田仍覺得歷歷在目。因為資金不能及時到位,致使清凈庵的遷建工程遲遲動不了工,庫區蓄水在急,其它單位的搬遷工作已經熱火朝天的展開了。
整個老縣城被漫天的塵土和刺耳的雜訊包圍和籠罩著,為了督促搬遷,水和電也被斷掉了。
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釋佛田心急如焚。縣黨政機關、移民局和建委等相關部門已經搬到新縣城了,為了要資金、跑手續,她每天都要在新、老縣城之間來回奔波。
有一天,她為了等某局長簽字,回老縣城時,公交車已經收車了。於是,她只好步行回老縣城。到六號橋時,天已經黑了,又下起了瓢潑大雨,攔車未果,她只好繼續冒雨前行,全身上下被大雨澆了個透濕。想著自己的遭遇,釋佛田再也忍不住哭了,雨水、汗水和著淚水嘩嘩直往下淌。回到老縣城時,已是深夜:點多了,飢腸轆轆的她還是早上出門時吃的東西。她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整天都只吃到一頓飯了。
歷經千辛萬苦,耗資280餘萬元,清凈庵的搬遷工程終於如期完成了。如今的清凈庵面積比以前增大了15倍,大雄寶殿和山門殿莊嚴雄偉,僧人住房窗明幾淨。在綠樹紅花的映襯下,煙霧繚繞的清凈庵平添了幾分肅穆氣氛,晨鐘暮鼓,悠遠的鐘聲在山間久久迴響。目前,二期規劃的觀音殿、七佛塔和素餐館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之中。
三、培養僧才只為後繼有人
為使佛教後繼有人,清凈庵先後送出四位僧人分別到重慶佛學院、浙江普陀山佛學院、九華山佛學院學習深造;經常禮請諸山長老大德來清凈庵講法;帶領僧人和信眾認真學習《宗教事務條例》以及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從佛教的教義來探索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振興佛教方面,釋佛田意味深長地說:“我們若能抓住講堂和禪堂,將來佛教的振興就有希望。”在這二堂中,禪堂主要是指個人的修行,個人若能通過修習憚定而體會到禪悅為食的境界,深得法味,就能在逆境中不退轉,順境中不迷失,並以此為資糧,教化苦難的眾生,使他們早日離苦得樂。這是出家修行人的本分事。
四、捐資行善只為回報社會
清凈庵從昔日破舊不堪到今天的莊嚴雄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直以來,清凈庵都在儘力捐資行善,回報社會。先後收養了3個棄兒,大的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小的尚在襁褓之中;經常救濟孤兒,每年給孤寡老人送錢送物;在移民遷建那麼艱難的條件下,清凈庵還擠出3萬餘元資金救助了50多名貧困母親和30餘名貧困學生。釋佛田說:“我佛的宗旨就是:上報四恩,下化眾生。清凈庵的建設完成後,我們將擠出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回報社會”。她在一次談話中說道:“我是個出家人,該怎樣為國家、為社會的建設出力呢?這麼多年來,我的親身感受是沒有黨和國家的政策,就沒有清凈庵的今天。因此,我常想,我雖出家,但未出國,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理應為國家和社會的繁榮安定出一份力。具體到實際行動就是要愛國守法,勸人止惡行善,安定社會;修建好寺廟,管理好佛教寺廟,有利於發展旅遊事業,促進市場繁榮;做好社會慈善福利事業。”
成功的背後註定有苦澀和辛酸,但是關於這些釋佛田只說了四個字: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