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尼姑庵的結果 展開

尼姑庵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尼姑庵(Nunnery)是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釋義


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尼姑(Buddhist nun)佛教稱謂。比丘尼的俗稱。女子出家后受過具足戒者。
比丘尼為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
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眾、七眾之一。又作苾芻尼、■芻尼、備芻尼、比呼尼等。意譯除饉女、乞士女、沙門尼、除女、薰女等。略稱尼或尼僧。
尼姑庵
尼姑庵
依《大愛道比丘尼經》所載,比丘尼的出家,始於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大愛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許出家受戒
在我國,依《比丘尼傳》卷一所述,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尼僧凈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髮、受十戒。
昇平元年二月(357),請曇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壇,凈檢等三人共於壇上受具足戒,這是我國比丘尼的開始。
在日本,司馬達等之女善信等人從高麗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濟受具足戒,是其濫觴。
關於比丘尼的戒律,在佛滅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誡極嚴。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對比丘尼較為放寬。
然而,因相傳女人障重,故戒條亦多,依《四分律》所載,比丘須守二五0戒,比丘尼則須守三四八戒

文獻


佛教史

比丘尼之貢獻雖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嚴、學優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傳》書中所載,由晉代迄梁武帝之間,我國佛教界即已有不少傑出之比丘尼。
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學行精懇,開覽經法,深義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節,不衣綿纊,篤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慧耀甚且燒身以供養三寶(卷三),凡此皆足令人欽仰。
古代世俗女子雖有讀書識字者,然真能登台講說者則極少見。
《比丘尼傳》書中所載之比丘尼,則頗有能登台講解經律、著書立說者。
晉穆帝時,妙相‘每說法度人,常懼聽者不能專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齊武帝時,曇徹‘才堪機務,尤能講說。
尼姑庵
尼姑庵
剖毫析滯,探賾幽隱。諸尼大小,皆請北面’ (卷三)。智勝研讀律藏,‘自製數十卷義疏,辭約而旨遠,義隱而理妙’(卷三)。
由此諸例,可以窺見比丘尼在我國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
至於二十世紀的後半階段,比丘尼也是台灣佛教的中堅分子。不唯人數遠較比丘為多,且頗多能獨當一面,弘法利生者。
如證嚴創辦慈濟功德會,興辦大型醫院及大學,其弘法事業規模之大,為前此之台灣所未有。
恆清為美國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學博士,身任台大哲學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對台灣佛教高等教育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其他方面之傑出比丘尼,在台灣亦為數甚多。
種種跡像皆顯示出,在現代台灣佛教僧團里,比丘尼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 《五分律》卷二十九;《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四;《四分律》卷四十八;《大智度論》卷十三;《雜阿含經》卷二十四;《中本起經》卷下〈瞿曇彌來作比丘尼品〉;《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撰集百緣經》卷八;《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五;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奎馬女修士撰·賴顯邦譯《佛陀時代的女眾》(《諦觀》雜誌第五十九期);平川彰《原始佛教の研究》。

文學作品

尼姑庵在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當時行話中暗指妓院。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對他的女友說:“你進尼姑庵去吧;你為什麼要養出一大堆罪人來呢?”

分佈


五台山

尼姑庵
尼姑庵
中國最大比丘尼道場——普壽寺座落於五台山台懷鎮北端,它是一座學修養重的尼眾寺廟,設有預科班、普通班、中級班、高級班、研究班和國際班,課程有佛教經、律、論,以戒為主,並設有政策法規、古代漢語、書法、英語和電腦等輔助課。
一九九二年以來,共培養了來自全國各地、香港、台灣地區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比丘尼二千人,在學者四百二十多人。

普壽寺

據說,是李娜出家和學習佛學的地方。

蓮溪寺

尼姑庵
尼姑庵
在武昌丁字橋南面約兩公里的盤龍山上,有一座馳名中外的古剎——蓮溪寺。
它是武漢的四大佛教叢林之 一,也是武漢市唯一的一座佛教“女眾叢林”——尼姑庵。
蓮溪寺創建於元末明初,當時的香火很旺盛。現今的蓮溪寺座北朝南,佔地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築大都為元明時所建。
蓮溪寺整個院落結構嚴謹,布局得當,具有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風格,古樸典雅、玲瓏清秀,頗接近民居情調。
該寺不僅以蓮花道場著稱於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中,同是還是著名的佛學教育基地。
1928年在體空大師主持下,籌集資金開辦了著名的華嚴大學,三年內為佛門培養了30名遍及海內外的弟子,成為當時全國最高的佛學學府。
1959年該寺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妥善的管理。如今,修葺一新的的蓮溪禪寺環境幽靜,古色古香,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僧尼前來訪問、傳經,使蓮溪寺更加蜚聲中外,香火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