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布珠爾

阿拉布珠爾

阿拉布珠爾,公元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土爾扈特部落回歸祖國的先遣部隊500人已經在內蒙古地區落腳。在渥巴錫阿玉奇汗委派下,其侄子阿拉布珠爾一行500人,以到西藏朝拜為名,回到祖國。只因與當時的準噶爾部關係緊張,返回道路受阻,遂被清廷安置在嘉峪關附近放牧。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奉命移牧額濟納河流域,正式建立額濟納旗,成為一個特殊的中央直接管理的"世襲札薩克旗",上面不設盟,直接歸清朝理藩院管轄,由陝甘總督節制。這500人的先遣回歸和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使土爾扈特蒙古族弟兄感到了祖國的溫暖,對日後的最後回歸起到了示範作用。

基本介紹


簡介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蒙古族)曾游牧於伏爾加河流域。1698年,以阿拉布珠爾為首的一支土爾扈特人歷經艱辛,攜眾從伏爾加流域歸國禮佛,來時被準噶爾部綁架,歸路又被阻截,后求清政府賜牧地於黨河、色爾騰流域,1731年安居於額濟納草原,成為1771年渥巴錫率眾萬里東歸的先驅。后發展為額濟納土爾扈特譜系。事迹阿拉布珠爾系阿玉奇汗之兄納扎爾瑪穆特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爾陪同母親、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禮佛為名離俄進藏。在藏住了5年之久,其間他們前往北京拜見清朝皇帝,後來借故留下,向朝廷索要棲居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廷詔封阿拉布珠爾為固山貝子,賜牧色爾騰草原。在這期間,噶爾丹侵擾,清朝征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拉布珠爾積極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並親自率500精兵,前往準噶爾,配合清軍平息騷亂。同年,阿拉布珠爾去世,他的兒子丹忠襲位,雍正一年(1723年),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在丹忠的率領下,又一次到準噶爾參加了平息噶爾丹的戰爭。兩次參戰,建立戰功。后因故請求內遷,雍正九年(1731年),定牧額濟納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編為獨立旗,授給扎薩克印,為額濟納土爾扈特旗,直屬理藩院。阿拉布珠爾的回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他是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形成的奠基人和先祖。而且,從一系列事情來看,這一回歸行動是一種投石問路的試探,對於留在伏爾加河畔的土爾扈特不能不產生影響。阿玉奇汗苦心經營,靜觀默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出以內閣侍讀圖理琛為首的使團抵達阿玉奇的駐地,說想要將阿拉布珠爾遣回,阿玉奇和納扎瑪穆特說:“阿拉布珠爾已受重祿,並有了棲居之地,我們是很放心的”。 1997年6月16日,《內蒙古日報》第三版發表了東門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標題為“土爾扈特萬里東歸的先驅———額濟納旗的由來”,這是近年自治區報紙上首次公開宣傳額濟納土爾扈特的歷史。文章史料詳盡明朗,具有獨到的見解。他說:“清代內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爾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是額濟納旗。它的形成,有著一段特殊的歷程……。額濟納旗土爾扈特蒙古族是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先驅。這是他們的驕傲和自豪所在”。伏爾加河畔,土爾扈特人一面與清政府保持著聯繫,一面與俄羅斯人周旋,直到阿玉奇汗的重孫渥巴錫在計劃東歸的前3年,要求整個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養幼畜,家家戶戶製作乳酪干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農曆),數十萬部眾突然撤離。土爾扈特人扶老攜幼,趕著牲畜,戰勝瘟疫,衝破沙俄、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人的追截和劫掠,越過“無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儘管人畜損失過半,仍於同年六月六日(農曆)到達伊犁。這就是渥巴錫(阿拉布珠爾的侄孫)經過周密準備的東歸。電影《東歸英雄傳》就表現了這一歷史壯舉的英雄豪氣和愛國主義精神。阿拉布珠爾做為一個探路者和東歸的先驅,不斷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伏爾加河畔,那裡的土爾扈特人對“太陽升起的東方”嚮往之情與日俱增。4代人籌劃,73年的準備,180天的跋涉,萬里的征戰,使得第二批即土爾扈特部全部回歸,在歷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