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
泮塘
泮塘(傳統外文名:Pun Tong),古代泛指廣州城外龍津橋以西的大片郊區,現特指位於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荔灣湖公園以及泮塘路、泮塘村泮塘五約一帶的地區。
古時,廣州城以西郊外是一片汪洋池沼,由於珠江泥沙沖積,在唐朝以後才開始逐漸形成陸地。由於這片區域地勢低平,多半為池塘、窪地,故人們將廣州郊西,“自浮丘以至西場,自龍津橋以至蜆涌,周回廿余里“的一大片區,約定俗成地稱為“半塘”,後來又演化為“泮塘”。泮塘為唐朝鄭公堤、南漢華林園所在。當地人在塘邊築基,基上栽種荔枝、龍眼,池塘里則以種植茨菇、菱角、蓮藕、茭筍、馬蹄為主,因為其質量上佳,被譽為“泮塘五秀”。但隨著城市發展,池沼和農田之上已建起住宅和工廠,現時僅泮塘村泮塘五約只保留一些磚木結構的低矮民房。
在廣州城區西部。泮塘原有南漢劉氏皇家御苑華林園,故亦為西御苑舊址之一。南漢時為江邊灘地,多池塘、窪地,時稱半塘。清 乾隆年間(1736—1795)取典雅之意,改為泮塘。1958年政府號召群眾義務勞動,在泮塘內開挖荔灣湖,后建成荔灣湖公園。2007年廣州市人民政府計劃清拆泮塘五約內民房,騰出 3.6萬平方米土地併入荔灣湖公園。泮塘在廣州西關,即是如今泮溪酒家﹑荔灣湖公園以及龍津西路﹑泮塘五約一帶。
傳說古時此地所產之「五秀」(這五秀,本來是五種植物植莖:蓮藕、菱角、茭筍、馬蹄、茨菇,但因為泮塘一帶水土肥沃,這五物特別肥美,故得「五秀」之美譽。)與其他地方種植的沒有什麼分別,但後來有一天,五位農人在龍津橋附近拜過了龍王廟(今已不存在)。當晚龍王就報夢,囑將泮塘與龍津河的水貫通,「龍津連泮水」,五物便更加秀美。翌日,五位農人把各自的夢境說出來,竟然相同,於是龍津與泮塘的村民便合力將兩水貫通。水源變活,不但所產的植物肥美,而且還改善了西關的風水。因為以堪輿學而言。泮溪、荔灣為西關的「青龍」位,青龍神氣,整個西關自然就有運。所以,明清兩代以及民初直到現在,西關都見人才輩出。當年的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昌華街,就住過不少像詹天佑、蔣光鼐等這樣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而上世紀50年代,泮塘開闢了人工湖荔灣湖,原西區也改名為荔灣區。2010年廣州亞運前夕,經過一輪大興土木,在泮溪酒家的「風水基」以及荔灣湖畔,復修荔枝灣的小河,讓花艇穿梭其間,重造景點。老饗又可以在新荔枝灣的艇上吃到美味的「艇仔粥」了。
“五秀”是菱角、慈菇、馬蹄、茭筍、蓮藕。大家可能奇怪了,既然“五秀”是五種食物,為什麼又會起個名字?
從前泮塘的村民經常去西禪寺參拜的,跟西禪寺的和尚很熟。有一次和尚給泮塘的村民五種水生植物的種子,說這就是供奉佛前的五仙果,過一段時間有一場大雨,只有這種五仙果可以種得活。泮塘的村民就拿回去種,果然後來發了一場大水,連水稻都被淹沒沒辦法生長,但是這五種水生植物反而長得很茂盛,從此之後泮塘的村民就把這五種植物當為自己的特產,就是稱為“泮塘五瘦”。
以前的“泮塘五瘦”就是肥瘦的瘦,後來才用這個“秀才”的“秀”。
從前有五個秀才到泮塘見到村民在挖掘這些水生植物,就問這些是怎麼來的?泮塘的村民就說這些是我們的特產,“泮塘五瘦”,五瘦在煮的時候要下足油,要不鍋就會生鏽,所以叫做五瘦,五個秀才聽聞就笑起來,肥瘦、瘦骨嶙峋的瘦,有什麼好聽的,我們五個秀才好像五兄弟,人稱我們“五秀”,不如這樣,將我們的綽號送給你們的特產,用這個“秀”豈不是更好?從此之後就用這個“秀”了。
古榕樹下的清代泮塘五約亭
據說還有一個傳說:泮塘村從前有個塘,保持一塘滿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幹了,但這個塘都是滿的。某年天氣大旱,用池塘水來灌溉,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滿了,村民因而把這個村定名為“半塘”,別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這些都是別名而已,半塘比較多人稱呼,後來加三點水是怎麼個來歷呢?這裡另外有一段古。
從前有個先生,去到半塘就問這裡是什麼地方,村民說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聽了就笑著說,半半聲有什麼好聽的,加多三點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聽聞覺得有三點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將是入學堂讀書的意思,村裡都想出人才啊。那從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點水,並且村民合資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對文化知識的熱愛和嚮往。
是始創嶺南特產《泮塘五秀鮮(仙)果》馬蹄粉(荸薺粉)、蓮藕粉、稜角粉、茨菇粉、茭筍和葛根粉的廠家。公司生產的泮塘五秀鮮〈仙〉果粉類、源於明末清初年間。公司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在傳承了傳統種植和生產技術、食品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創新,現已集傳統天然產品、技改、研發、種植、農產品深加工於一體。
徠經過泮塘食品公司的產業化努力,我們還能夠在市面上購買到成型的粉狀“泮塘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