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山村

壇山村

1978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32萬公斤。 1975年,人均糧食450斤,全村總收入18萬元。 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

基本概況


另一說,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姓來此建村定居,因村後有座小山名壇山,故命名壇山村。壇山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7°04′。東隔煙青一級公路與柳林堡相接,南與紫石夼村相連,北與西槐山村為鄰。隸屬徐家店鎮。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48公里。南有藍煙鐵路和煙青一級公路,西有海棲公路,交通便利。全村轄區面積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蘋果等農作物。 2002年,全村有180戶,619人。有張、王、孫、韓、閻、隋、劉、潘、李、胡等姓,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張姓,佔80%以上。

大事記


1938年秋劉黑七部和趙保原部在本村交戰,燒毀村民房屋78間。
1940年夏季日軍飛機在村東河投下炸彈兩枚。
1941年2月(農曆正月)八路軍解放本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1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32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60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2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97公斤,總產16.4萬公斤。第一產業總收入91.4萬元,其中農業45.3萬元,畜牧養殖業28萬元,林業8萬元,其它10.1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初期,僅有木工、瓦工,收入微薄。改革開放后,發展了豆腐坊及石料加工、紡織、建築等行業。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60人,總收入937.4萬元,其中工業754萬元,建築業183.4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陸續辦起個體運輸、車輛維修、電器修理以及商店、飯店等服務行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0人,總收入127萬元,其中運輸業50萬元,商飲業20萬元,服務業57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建立壇山小學。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名。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80戶人家,就有40多人討飯。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7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450斤,全村總收入18萬元。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輛46輛,摩托車50輛,電話83部,彩電152台,電冰箱20台,洗衣機4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后,舊房翻新,大部分居民住上了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18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張順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1月,成立黨支部,張順吉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韓明德、隋法、張成和、張仕道、劉瑞賢、張雲信、張文臣、張瑞靜、張雲坤。1996年8月起,張瑞靜復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2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1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張順吉、張仕征、韓明德、張成和、張仕道、潘德敏、張雲信、劉瑞賢、張文臣、張瑞靜、王建文、王建成、張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