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羌
寧羌
縣治名稱.古屬梁州,為氐 羌據地.1942年元旦民國政府設寧強縣.全縣總面積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31萬畝,其中水田6.6萬畝。總人口33.96 萬人寧強縣轄11個鎮、21個鄉。26個鄉鎮269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混居.“寧強書法”為城市名片.
目錄
寧羌縣古屬梁州,為氐羌據地。唐朝初年在陽平關設三泉縣,宋乾德三年直屬京師,南宋紹興三年設大安郡,轄三泉縣。明洪武三十年在縣城建寧羌衛,後置寧羌州。屬陝西漢中府,清因之。1935年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元旦民國政府改為寧強縣。
寧強歷史文化沉澱甚厚,獨特險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這裡撞擊,秦蜀風情在這裡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鮮明。歷代文人騷客對寧強多有題詠,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陸遊,明代的薛宣、楊慎,清代的曾國藩、何紹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羅章龍等人,都曾寫下讚美寧強的壯美歷史篇。李白有詩曰:“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天子一行遺聖道,錦城長作帝王州。”三國名將趙雲曾在陽平關子龍山駐紮軍隊,古時入川險道“金牛峽、五丁關、西秦第一關”等遺跡猶存。諸葛亮經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寧強文化事業也蒸蒸日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本土書畫、文學、音樂名家,其中多名書法人才多次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項展覽中獲獎,這一現象被界稱為“寧強書法”現象,引起了省內外的廣泛關注。
2000年,寧強縣轄11個鎮、2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339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 31121 高寨子鎮 17971 大安鎮 24369 代家壩鎮 18774 陽平關鎮 25946 燕子砭鎮 26830 廣坪鎮 9880 青木川。鎮 7260 毛壩河鎮 12309 鐵鎖關鎮 13704 胡家壩鎮 14793 舒家壩鄉 8802 滴水鋪鄉 5963 廟壩鄉 5422 南屏鄉 6172 寬川鄉 6042 鞏家河鄉 6763 東皇溝鄉 4251 曾家河鄉 7160 雙河鄉 4893 竹壩河鄉 3297 太陽嶺鄉 6600 蒼社鄉 4426 巨亭鄉 3778 安樂河鄉 5641 八海鄉 4038 關口壩鄉 6236 禪家岩鄉 5664 黃壩驛鄉 4014 茅坪溝鄉 3729 二郎壩鄉 4218 水田坪鄉 3329。
全縣總面積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31萬畝,其中水田6.6萬畝。總人口33.96 萬人,其中農業人j口30.55萬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近千人。轄26個鄉鎮269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超過2萬人的鄉鎮有6個,其中3萬人以上的2個,低於5000人的鄉5個。寧強屬中低山區縣,北屬秦嶺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屬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縣委、縣政府駐地海拔800米。毛壩河鎮三道河九埡子主峰海拔2103.7米,為全縣最高峰;燕子砭鎮嘉陵江入川處海拔520米,為全縣最低點。寧強是漢江發源地,有“三千里漢江第一城”之美譽。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4.68億元,財政總收入7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
地處秦嶺和巴山兩大山系的交匯地帶,地形多呈“V”形構造,最高海拔2103.7米,最低海拔520米,分為谷壩、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個地貌類型。屬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
寧羌著名的旅遊景點:四道水綜合風景區,寬川泛珠泉,五丁關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