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溪姐妹橋
清代在浙江建造的橋樑
泗溪姐妹橋即泗溪鎮北澗橋、溪東橋,人稱“泗溪姐妹橋”。北澗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后經6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溪東橋,位於浙江溫州泰順的泗溪鎮白粉牆村,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清乾隆十年、道光七年重修。
泰順多山多谷、多風多雨、多溪多澗,當地人為了交通方便,建了許多橋樑。共計有各種橋樑968座,是高山上的“橋鄉”。其中木拱橋結構最為特殊,又叫“蜈蚣橋”,位於泗溪鎮下橋的溪東橋和北澗橋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兩橋相距不遠,人稱“姐妹橋”。
北澗橋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橋的造型古樸,結構與溪東橋酷似,橋下溪流相聚,橋畔千年古樟樹參天而立,環境幽美。
西洋橋
中國科技史話叢書《橋樑史話》刊載圖文,視之為全國橋樑典型之一。因為溪東橋比北澗橋略晚幾年修造,兩橋分別在溪的上下游,後人又分別稱它們為“上橋”和“下橋”。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是“中國廊橋之鄉”,34座廊橋分佈在全縣16個鄉鎮。在眾多廊橋中,俗稱“姐妹橋”的泗溪鎮北澗橋、溪東橋,被人們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廊橋”。作為最美廊橋的故鄉——泗溪古鎮自古商賈雲集,從五十年代開始便有集市交流。改革開放以來,小鎮的個私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蓮勃發展。1984年泰順歷史上第一個個私黨支部就誕生於此。
北澗橋是宮殿式重檐,結構精巧,造型古樸。然而北澗橋的美不僅美在橋本身的輕靈飄逸或是擁有虹橋的獨特結構,更美在橋周圍的環境。兩條溪水在橋邊匯合,溪水清澈見底,水面上還有一條用石樑搭起來的小石橋,接以矴步。沿著溪岸,一條小路將人引向橋頭和村子,兩株大樟樹立於橋頭,且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大樹的虯根牢牢抓住橋基周圍的石土,使得北澗橋歷經數百年的風霜而無大礙。
北澗橋原建在它上游30米處的地方,如今那裡還存有舊橋遺址。關於原橋為什麼會毀掉,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400年前的一天,一名老婦手牽她的孫兒智周欲過北澗橋。其時恰有兩位仙人在橋上下棋,老婦便說:“請二位讓我孫兒智周過橋。”仙人誤以為老婦說的是“知州”,便隨口吟道:“八十婆婆到此游,手牽孫兒稱知州,此人若有知州做,北澗橋頭水漂流。”誰知十多年後,這名叫智周的孩子竟真做到了知州。就在他當知州的那年冬天,泗溪發了一場大水,把北澗橋沖走了。於是康熙十三年,下橋村人在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了一條木拱橋,即我們現在見到的北澗橋。
毓文橋
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約9.5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
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東溪早時因水道多阻,當地人林正緒提倡首建造蜈蚣橋(即泗溪東橋)。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乾隆癸亥年(公元1743年),邑侯張考首書寫“達尊有二”匾相贈。
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為此橋外型美觀,當地人號稱為“最美的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