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溪東橋位於於浙江省溫州泰順縣泗溪鎮白粉牆村, 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9.5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此橋外型美觀,號稱“最美的廊橋”。
溪東橋
溪東橋系木拱廊橋結構,位於泗溪鎮白粉牆村,因為地處東溪的上游,當地人又稱“上橋”。溪東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橋長42米,廊屋高10米,凈跨31米。橋由二層共骨相貫而成,由九節拱骨並排與另一層八節拱骨貫穿搭置,自成穩固的
梁架。在拱內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強橫向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拱骨和樑柱,防止風雨侵蝕,兩側都裝有風板。兩端拱趾各自支撐在橋台上,橋台用
花崗岩塊石磊築於兩岸山崖之上,兩頭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長廊式橋屋15間,當中三間高起為樓閣,兩頭翼角飛挑。盤龍卧虎,
斗角繞雲,青龍翹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是
泰順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橋之一。
溪東橋距北澗橋約一里,因橫跨東溪而得名。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一為獅子峰,一為將軍峰。據當地人講,此橋及周圍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的風水模式。在這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秀美、輕靈。
東溪早時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緒倡首建造
蜈蚣橋(即溪東橋)。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
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張考首書“達尊有二”匾相贈。關於林正緒建橋,其中還有一段軼事:
溪東橋竣工后要舉行圓橋儀式,
擇吉先生說:“擇此良辰吉日,日子上窪,唯此日會損一方,不損首事,亦損師傅,二者何從,汝自定奪。”林正緒未加思索,當即決定定此吉日進行圓橋,自己則在圓橋之前舉家遷離泗溪,入住
江渡繆洋。
溪東橋
溪東橋旁有臨水殿、陳大翁宮等宮廟建築。臨水殿的佔地面積非常大,建築共三進,一進為門樓,二三兩進為大殿。臨水殿內供奉的是
臨水夫人陳十四。相傳
陳靖姑生於
唐代大曆元年(766)的正月十五,福建古田縣臨水鄉人,父親陳昌做過戶部待中,母親葛氏;她還有一個隱居山中學道的哥哥叫
陳守元。陳靖姑小時即有靈性,十七歲給哥哥送飯,半路上遇見一位挨餓的老太太倒在山路邊,不禁動了惻隱之心,便把飯給她吃了。不想這位老太太是位有道行的仙人,教給善良的靖姑“篆符之術驅逐五丁”。後來家鄉一帶有
白蛇為害,閩惠宗王廷鈞聽說陳靖姑有本事;下詔讓靖姑除害。陳靖姑帶劍人洞,殺死三條
蛇妖,為民除害。事聞於朝野,
惠帝封其為“
順懿夫人”。因陳夫人“
靈應”顯著,故深受民間特別是婦女們的崇拜。
南方許多地區,在農曆正月十五
上元節頤天聖母陳靖姑誕辰之日,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平日,求子的善男信女也常常到順懿夫人廟焚香虔禱。如果婦女懷孕,生產前,必供夫人像於室中,到“洗兒日”再禮拜叩謝一番。到小兒滿月、周歲時,還要供奉陳夫人神像進行祭拜。
毗鄰而建的臨水殿、陳大翁宮和廊橋(橋內也設有神龕),形成一處祭祀中心。不僅泗溪,縣內很多古代村落的水口都營建橋樑和宮廟。
宮廟是鄉民們供奉各種神靈的場所;泰順絕大多數廊橋上也都設有神龕,同樣起到宮廟的作用。古代村落的水口往往就成為一方百姓的祭祀中心,折射出鄉民們祈盼美好的心理。
泗溪舊稱莘陽,本境“
陳十四娘娘”廟(臨水殿)修建於
明朝萬曆年間,該宮廟座落於白粉牆村葛藤坪,當地俗稱“夫人宮”,“佛姨娘宮”。陳十四信仰源於唐代,興盛於明清,是閩、台、浙三地民間最為推崇的地方神只,而泗溪“娘娘宮”在浙南閩北一帶頗具影響力。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這天,泗溪鎮白粉牆村都要在陳十四夫人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二月二廟會(祈福活動)。該習俗興起於清朝雍正年間,俗稱“做福”或“
福酒”,從清代至民國“二月二”廟會活動發展到鼎盛,前往參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鄉民,更多的來客都是從十鄉八里之外慕名面來,可謂盛況空前。廟會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最大的地方民俗特色是“娘娘踩街”、“
泰順木偶戲”和“
百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