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鴇普通亞種

大鴇普通亞種

大鴇普通亞種(學名:Otis tarda dybowskii)是鶴形目鴇科的大型地棲鳥類。翅長超過400 mm。嘴短,頭長、基部寬大於高。翅大而圓,第3 枚初級飛羽最長。無冠羽或皺領,雄鳥在喉部兩側有剛毛狀的須狀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於翅長的1/4。雄鳥的頭、頸及前胸灰色,其餘下體栗棕色,密布寬闊的黑色橫斑。下體灰白色,頦下有細長向兩側伸出的須狀纖羽。雌雄鳥的兩翅覆羽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飛翔時十分明顯。棲息於廣闊草原、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動。十分善於奔跑,大鴇吃野草,也吃甲蟲、蝗蟲、毛蟲等。

外形特徵


大鴇普通亞種(圖2)
大鴇普通亞種(圖2)
大鴇普通亞種全長雄鳥約1 000 mm,雌鳥約800 mm,頸粗直,腿強健。成鳥兩性體形和羽色相似,但雌鳥較小。繁殖期的雄鳥前頸及上胸呈藍灰色,頭頂中央從嘴基到枕部有一黑褐色縱紋,頦、喉及嘴角有細長的白色纖羽,在喉側向外突出如須,長達10—12 cm。頦和上喉灰白色沾淡銹色。後頸基部栗棕色,上體栗棕色滿布黑色粗橫斑和黑色蟲蠹狀細橫斑。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基;大覆羽和大部分三級飛羽白色,中覆羽和小覆羽灰色,具白色端斑。前胸兩側具寬闊的栗棕色橫帶,下體余部白色。中央尾羽栗棕色,先端白色,具稀疏黑色橫斑;尾羽的白色部分向兩側依次擴展,最外側尾羽幾乎全為純白色,僅具黑色端斑。雄鳥在非繁殖期須狀羽較短,前胸栗色橫帶不明顯,頦下須狀羽消失。雌鳥體型較雄鳥為小,下頸無橙栗色帶斑,喉部無須狀羽。
幼鳥:與雌鳥相似,但顏色較淡,頭和頸有較多的皮黃色,翅的白色部分多有黑色斑紋,大覆羽有許多棕色斑點。
虹膜暗褐色,嘴鉛灰色,端部黑色;腿和趾灰褐色或綠褐色,爪黑色。

棲息環境


大鴇是典型的草原鳥類。在中國新疆的棲息地是草原和荒漠草原,並常在農田中活動;在內蒙古和黑龍江棲息在乾草原、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帶,常在農田附近覓食,遷徙途經烏梁素海時,常在湖泊周圍牧場和遠離居民點的農田中活動。在越冬地大鴇主要棲息在人煙稀少的麥田、荒草地、開闊的河漫灘、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灘周圍和草洲一帶。

生活習性


大鴇普通亞種(圖4)
大鴇普通亞種(圖4)
性耐寒、機警,很難靠近,善奔走、不鳴叫,非遷徙時的飛行高度不超過200m。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集群活動,形成由同性別和同年齡個體組成的群體;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離。
大鴇普通亞種有遷徙行為,在中國黑龍江省通常3月遷來繁殖,10月底開始南遷,11月底到達越冬地。在遷徙季節,內蒙古中部和北戴河都能見到大群。
雜食性,食物以植物為主,也吃無脊椎動物,偶爾吃脊椎動物;幼鳥主要吃昆蟲,隨年齡增長和季節變化植物性食物逐漸增多。3—4月主要在農田附近活動,取食散落在地上的種子,如大豆、玉米、高粱等,也採食一些野生植物的種子,如蒼子等;5—6月主要採食一些豆科、菊科植物的花序和生長點,也取食一些嫩草芽、麥苗和昆蟲;7—9月食物中昆蟲的比例增大,主要是一些直翅目鞘翅目鱗翅目昆蟲如蝗蟲、金龜子、蜻蜓和一些蛾類幼蟲,也有一些小蛙、小蝦、小魚等,還有部分嫩芽;10月份大鴇開始集群,又回到農田附近採食一些穀物和植物種子。

分佈範圍


大鴇普通亞種(圖3)
大鴇普通亞種(圖3)
主要分佈在東亞、阿爾泰東部和貝加爾湖
中國主要繁殖地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達賚湖南部、黑龍江西部明水至肇東之間以及吉林西部草原及其相連的內蒙古科爾沁一帶,越冬地在黃河以南的華北平原、淮河沿岸、長江中下游和江蘇沿海灘塗等地,已知的分佈地點有北京(通縣)、河北(北戴河)、內蒙古(達賚湖、海拉爾、輝河地區、科爾沁右翼前旗、烏梁素海)、遼寧(本溪、大連、金縣、復縣、錦西、興城、綏中)、吉林(莫莫格、鎮賚、白城、洮南、向海、通榆)、黑龍江(齊齊哈爾、甘南、龍江、富裕、林甸、明水、杜爾伯特、泰來、大慶、安達、肇東)、江蘇(洪澤湖西岸、泗洪、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鹽城、徐州、連雲港)、安徽(阜南、霍邱、潁上、壽縣、懷遠、升金湖、七里湖)、江西(鄱陽湖)、山東(黃河三角洲、萊州灣、濰坊地區)、河南(孟津、宿鴨湖、南灣水庫、花園口、固始)、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陝西(渭南、周至、大荔)、甘肅(隴東、蘭州、河西走廊)、青海(西寧、大通)、寧夏(青銅峽、平羅、銀川、賀蘭、鹽池)。

繁殖方式


大鴇普通亞種(圖5)
大鴇普通亞種(圖5)
大鴇的性比不平衡,雌雄性比約為2.5:1,雌鳥4歲性成熟,雄鳥5歲性成熟。交配體系為多配和混配。多配體系為1雄多雌,雌鳥多為5—7隻,雌鳥有社會等級。混配體系為每隻雌鳥和1隻以上的雄鳥交配,混配體系較為常見。4月中旬開始繁殖,求偶時,雄鳥豎起尾羽並向背摺疊,以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然後喉囊膨脹,頦下須狀羽豎起直至眼下,雙翅向後下方伸展,腕關節拖地,露出白色的內則次級覆羽並圍繞雌鳥轉圈。當雌鳥蹲下后,雄鳥跳到雌鳥背上,尾部下壓完成交配。交配完成後雌鳥離開,尋找長有低草和低作物的地面營巢。巢只是在地面上挖一淺坑,無巢材或把原處的草踩倒用作鋪墊。巢的直徑為304mm×310 mm,巢深41.5mm。巢址選擇和營巢全由雌鳥承擔。每年產1窩卵,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產卵,卵若丟失能再補產,每窩2枚,少有3枚或4枚,產卵間隔1—2天,卵光滑、有光澤,呈暗綠色或橄欖色,有淺褐色或深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77.4 mm×55.5 mm,卵重103.5g。當產下第1枚、第2枚或最後1枚卵后,由雌鳥開始孵卵,孵化期31—32天,卵出殼不同步。雛鳥為早成鳥,出殼不久即可離巢,由雌鳥照顧和餵食,30—35日齡長出飛羽,第1年冬獨立生活。

亞種分化


該物種是大鴇的亞種之一。

種群現狀


大鴇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相當豐富的,經常可見到數十隻的大群,但由於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的破壞數量已經變得相當稀少,估計總數僅有300~400隻。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