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軸線

西安中軸線

在2010年6月12日召開的“大西安總體規劃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國際論壇”上,“大西安”規劃討論稿——《大西安總體規劃空間發展戰略研究》首次亮相。規劃討論稿提出,在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實施的大背景下,西安面臨千載難逢的好機遇,也迎接著前所未有的大挑戰——10年時間裡,西安要建為面積800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以上的國際化大都市,形成整個國家經濟戰略化的平衡點、區域協調化的帶動點、華夏歷史文化的傳承點。在這偉大的規劃當中,西安歷史悠久,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每一次的城市變遷,都是圍繞著西安中軸線這個主軸去展開。

大西安規劃


大西安的規劃範圍將包括西安市整個行政轄區,渭南市富平縣蒲城縣,咸陽市秦都、渭城、涇陽、三原“兩區兩縣”,面積12009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區範圍北至涇陽、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澇河入渭口及秦都興平交界,東至灞橋區東界,面積1280平方公里。
按照該設想,咸陽市秦都、渭城以及涇陽、三原“兩區兩縣”都在大西安範圍內,其中,咸陽和興平交界以東的約95平方公里的區域在未來也將成為大西安的主城區。
2008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複西安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時隔一年,2009年6月,國務院批准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提出2020年西安建設成為800平方公里、1000萬人口以上的國際化大都市。
大西安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分為以下四個層次,分別為:
第一層次 大西安都市圈輻射範圍
區域範圍:洛陽、成都、重慶、武漢、鄭州、太原、包頭、銀川、蘭州。
區域鐵路交通:一橫:隴海鐵路線;
一縱:包柳鐵路線 (包西線-西康線-康渝線);
十輻射:鄭西客運專線、西蘭客運專線、大西客運專線、西成客運專線、大渝客運專線、西武客運專線、西銀線、寧西線、侯西線、西平線。
第二層次 大西安都市圈範圍
區域範圍:西安、咸陽、楊凌、富平、扶風黃陵、銅川、渭南、華陰、柞水。
第三層次 大西安規劃範圍
包括西安市整個行政轄區、渭南富平縣城及咸陽市秦都、渭城、涇陽、三原“兩區兩縣”,涉及用地共12009平方公里。至規劃期末,建設用地共1329平方公里,總人口1200萬人。
第四層次 大西安主城區規劃範圍
西安國際化
西安國際化
北至涇陽、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澇河入渭口及秦都、興平交界,東至灞橋區東界。涉及用地共1280平方公里。
生態體系規劃 針對區域生態環境脆弱的現象,形成以秦嶺北麓、渭河干支流、濕地和北塬南坡為骨幹,以自然保護區、林地、大遺址為基本要素的“一廊、兩帶、多水系”的區域生態體系。
構築“生態基質——綠色廊道——綠地斑塊”相互疊加的複合生態綠地系統格局。從城市形態結構出發,確定“四環八帶多廊道”的綠化主骨架。

皇城復興計劃


在西安舊城改造的宏大計劃中,有一個西安“皇城復興計劃”。位於西安老城區的市政府行政機構將向北郊方向遷移,建成新城區,而舊城區則成為旅遊觀光區。在2005年2月的西安市人代會上,時任西安市市長的孫清雲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西安將啟動'皇城復興計劃'……這將是考驗政府能力的系統工程。”同時,西安市委也首次以白皮書形式對外發布《西安實現國際化、人文化、市場化、生態化戰略目標》,重點著墨“皇城復興”。
該計劃的範圍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唐皇城”核心區,即環城路以內的區域;第二部分為“唐皇城”協調區,指的是環城路外延200米~500米的區域;第三部分為“唐皇城”相關區,指唐大明宮遺址和唐興慶宮遺址。該範圍內,規劃部門建立了老城保護體系和保護名錄,並在老城內嚴格實行建築高度分區控制。
按照規劃,老城區將分為五個部分:順城旅遊服務區(城牆內側周邊)、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迹保護區、城市發展區(城內)、可持續發展區(城外協調區)。通過以上五個分區體現城市形象和文化內涵,規劃形成“兩環——兩街——四軸——五核心——二十里坊”的局面。此外,還有作為唐皇城復興工程之一的順城巷城市設計、騾馬市步行商業街、大唐西市、長安錦園坊、大唐芙蓉園、唐大明宮御道規劃設計、西大街改造、都城隍廟規劃設計、灑金橋規劃設計、貞觀廣場規劃設計以及“西部第一水城”的規劃設計等,都包含著濃郁的文化理念。
唐皇城復興主要是針對西安老城區(唐皇城和宮城)約五分之四面積加上大明宮在內區域擬定的長遠規劃,規劃最長時間達五十年。古唐皇城位於今西安內南城區西部,宮城位於西北部,兩者面積約為9.41平方公里。配合“皇城復興”計劃的實施,西安將實施“古新分治”,規劃內容主要根據老城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經濟、社會形態,結合商業、科技、旅遊,保護及恢復傳統街區,進行城市改造,把城市空間發展結構分為中心發展區、順城旅遊服務區、城市功能發展區和入城區。同時,與“古城”保持一定的間隔,集中建設“新城”,以承接從“古城”轉移出來的部分功能,重組和完善西安城市功能體系。
根據規劃,若干年後,“皇城”(老城區)內人口密度將大幅下降,取締部分高層建築,城市交通將以步行為主,輔以輕便簡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電瓶車、馬車等交通工具。城市建築主色調將恢復到灰色、土黃、赭石等“素”色,城市風格將以唐風為主,同時保留明清、民國時期的優秀建築。主要發展觀光旅遊,構建互動模式。而四大區成為老城的發展主幹,行政、交通、居住功能將是弱化,而旅遊觀光、文化交流功能則是加強。目的只有一個,還原西安歷史古都風貌,重振盛唐風采。

行政中心北遷


長安路沿線西安第四次城市總體規劃確定拉大城市骨架,城市重心北移,跨過渭河向北拓展的發展戰略。未來的西安將是大西安格局,東有臨潼、西有咸陽、南有長安、北有三原。 《唐皇城復興規劃》提出西安行政中心將北遷,退出老城,在距市中心約10公里的北城張家堡地區建設現代化新城。
行政中心
行政中心
西安“十一五”規劃建議,要把經開區建成西部領先、集群發展的先進位造業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形成新的中心市區。北城的宏偉藍圖初繪。連貫四方的區位優勢,三輪驅動的戰略規劃,一擲億金的巨大投入,北城的發展底氣十足、前景可期。可以看出,雄心勃勃的市委市政府要通過城市擴張的三級跳,立馬張家堡區域,劍指渭河兩岸,在西安地理版圖和經濟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專家預見,未來的北城將加速度“城長”,市民的活動半徑將空前放大,生活視野將空前開闊,居住感受將空前舒適。戰略機遇推動北城跨河發展 城市規劃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整個北城未來的發展軌跡。按照西安第四次城市規劃,拉大城市骨架,逐步形成“九宮格局、一城多心”的空間結構,形成新古分治、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大都市形態。
西安中軸線
西安中軸線
到2020年,西安中心城市要以唐長安城為核心區,以城市繞城線為基本輪廓,形成以戶縣為主的副中心,以新築、臨潼為主的副中心;以閻良為主的副中心;以高陵(跨過渭河)、涇河工業區、涇渭工業園為主的副中心;以長安為主的副中心。西安大都市圈,將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建立"西咸一體化"為主體的都市圈格局,東到渭南,西到楊凌,南到長安,北到三原。過去的北城,沒有繁榮的市場,滿眼低矮的棚屋,給人一副荒涼的感覺。“拓北”就是要開發古城西安曾經落伍的北城,形成重要的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
如今北城已經形成以未央區、經開區為核心的城市新區。一出北門,沿未央大道行至張家堡,車水馬龍,高樓林立,商業旺盛,產業繁榮。在二環以內,舊城改造步伐加快,原人們所說的"道北"區域開始規劃改造,大明宮唐遺址正在修建中。二環以外,尤其在經開區,一個環境愈來愈優美、生活愈來愈便捷、功能愈來愈完善、經濟愈來愈繁榮、影響力愈來愈強大的現代化城市新區雛形,已經展現在廣大市民面前。
西安中軸線
西安中軸線
在北城,許多國家、省、市級重點工程晝夜施工,齊頭並進。可以預見,隨著渭河綜合治理 的啟動,火車北站的建設、地鐵南北主幹線的修建、鄭州至西安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的推進,將在北城形成巨大的城市交通網路,成為城市重心北移、北城發展最強的基礎推動力。陝西省房地產研究會王聖學會長認為,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北城的未來還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還要承擔更多的城市擴張和發展重任。北城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投資前景又一次呈現在市民眼前,再一次成為創業投資的焦點和中外知名企業搶灘的熱土,許多市民開始嚮往北城生活。
張家堡將形成新的行政中心 曾幾何時,占城市空間重中之重的行政中心區的布局,在何時、往何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遷移”,已是成為決定未來西安城市走向不可迴避的問題。政府南遷還是北遷曾一度引發整個古城西安市民和社會各界的大討論。如今,古城行政中心遷往北城已經明確,而且大局初定。不少經濟專家告訴記者,政府北遷的號召作用將會加速北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基礎配套、園區建設、招商引資、環境優化、服務支撐體系的全面構建,在北城,物流、人流、資金流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聚集速度,有利於加快城市重心北移速度,加快新的城市中心市區形成,有利於西咸一體化和構建陝西“一線兩帶”建設大核心。
那麼,遷往北城的行政中心將會建成什麼樣子。據了解,政府北遷共有三套規劃方案,第一套方案,沿襲“九宮”格局,整個區域以南北向城市中軸線(未央大道)為脈絡,分行政辦公區、城運公園、商業中心、商務中心、城市交通樞紐、配套醫療區、文教綜合區、居住區、二類工業區等9個功能區,布局總體上形成“一豎軸、兩橫軸、兩街、兩綠肺、三廣場”的城市空間形態。專家介紹,在這套方案中,新城的標誌性建築大體分為三個區域:行政中心區、城運公園和商務中心區。其中行政中心區位於新城中軸的東側,總用地約64公頃,主要內容為市委辦公樓、市政府辦公樓、市政廣場、中心會堂和城市博物館等,行政中心區的建設不僅滿足了新城的功能和結構發展,同時也是展示西安現代化風貌的標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