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良區

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

西安市閻良區位於古城西安東北部,距市中心50公里,總面積244平方公里。東與渭南市臨渭區接壤、西與咸陽市三原縣毗鄰、北依荊山塬與渭南市富平縣緊鄰、南以清河為界與西安市臨潼區相望,地處渭北地區中心位置。轄7個街道辦事處,24個社區,73個行政村。閻良區常住人口29.47萬(2017年)。閻良區航空工業發達,是集飛機設計、製造、鑒定、試飛、教學、研究於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

2019年3徠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春秋時,晉在境內設櫟邑,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秦奪晉地,仍設櫟邑。
戰國時,秦獻公二年(前383),修築櫟陽城(今武屯鄉境內),自雍(今鳳翔縣)遷國都於櫟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由櫟陽遷都咸陽。秦漢之際,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項羽三分關中,封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是為三秦,塞王領咸陽以東至黃河地,設都城於櫟陽。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劉邦暫立國都於櫟陽,七年(前200年)遷都於長安。
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設立櫟陽縣,縣隨都名,為境內最早的縣級建置。縣治同櫟陽都城,轄地約今閻良區和臨潼縣渭河北一帶。秦代,設內史轄京畿各縣,櫟陽縣歸內史。
漢高帝十年(前197年),劉邦葬父於櫟陽北塬(今荊山塬),稱其陵為萬年陵,即在櫟陽城中設萬年縣以奉陵寢,與櫟陽兩縣同城共治,轄地約今閻良區西部和臨潼縣西北部。西漢櫟陽、萬年屬左馮翊。
新莽之年(9年),改萬年縣為異赤縣,改櫟陽縣為師亭縣,更始元年(23年),又恢復兩縣原名,縣治和轄地未變。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撤銷櫟陽縣,轄地劃歸萬年縣,萬年縣轄區擴大為今閻良區全境和臨潼縣渭河北一帶,仍隸屬左馮翊。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萬年縣改屬京兆郡,縣治、轄地依舊。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分萬年縣東南地設鄣縣(今交口鎮附近)。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分萬年縣北部置廣陽縣(今櫟陽鎮)。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撤萬年、鄣縣,併入廣陽縣,縣治移至舊萬年縣,在今武屯鄉境內。廣陽縣轄地為今閻良區和臨潼縣渭河以北西部。南北朝時,萬年縣屬馮翊郡,廣陽縣屬左馮翊。
隋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楊廣名諱,改廣陽縣為萬年縣,轄地依舊,隸屬京兆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將萬年縣改為櫟陽縣,縣治遷至今櫟陽鎮,同時分縣屬東部設平陵縣。武德二年(619年),改平陵縣為粟邑縣,縣治在今康橋鄉粟邑廟附近,轄地約今閻良區。貞觀八年(634年),撤粟邑縣,併入櫟陽縣。唐武德年間,櫟陽縣、平陵縣、粟邑縣均屬雍州,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改屬鴻州。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年),鴻州並廢,櫟陽屬華州。五代、宋、金各代,櫟陽縣隸屬京兆府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今閻良區轄地隨櫟陽縣併入臨潼縣。此後,歷經元、明、清、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至1966年8月建區前,今閻良區轄地均屬臨潼縣。
明萬曆初,在境內關山鎮設撫民廳。
清嘉慶元年(1796年),設縣丞署。
民國2年(1913年),設縣佐署;民國8年(1919年),在關山鎮設臨潼分縣,管理臨潼縣渭河以北各鎮事務。
1949年5月5日,今閻良全境解放,境地仍屬臨潼縣管轄,設關山、武屯、康橋、閻良4個行政區。1950年調整區劃,設臨潼縣第八、九兩個區(關山、閻良)。1956年合作化時期,設1區6鄉。1958年公社化時,設1個大公社9個管理區。1961年,公社範圍划小,境內設立閻良、關山、康橋、武屯、北屯、振興6個公社。1964年,撤銷閻良公社,成立閻良鎮。
1966年6月2日,國務院電復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同意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領導,成為一個市轄區。6月24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發出通知:從8月1日起,按新的領導關係和隸屬關係開展工作。至此,西安市閻良區成立。1966年11月2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閻良區改名為東紅區。1972年4月24日,陝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東紅區複名閻良區。1995年6月16日,省編製委員會批複閻良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
西安市閻良區
西安市閻良區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閻良區位於關中中部偏東,介於北緯34°35′11″~34°44′37″,東經109°08′54″~109°25′37″之間。東與渭南市臨渭區相鄰;西與三原縣接壤;南以清河為界,與臨潼區相望;北倚荊山塬,與富平縣毗連。南北寬約12公里,東西長約25公里。閻良區平面輪廓略呈東西長方形,轄境面積244.4平方公里。

自然氣候

閻良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
閻良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
閻良區境位於中緯度內陸地帶,南受秦嶺山脈影響,故屬大陸性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閻良區境氣溫北低南高,東西差異不大。氣溫季變化比較明顯,呈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氣溫日變化是白天溫度高、夜間溫度低。一般最高溫度出現在13時至15時,最低溫度出現在日出前,春、秋兩季為6時,夏季為5時,冬季為7時。年平均氣溫13.6℃。每年7月最熱,平均36.9℃。1月最冷,平均-1.2℃。1949至1995年46年中,年極端最高日氣溫是1966年6月21日的41.9℃,年極端最低氣溫是1955年1月10日的-20.6℃。區境內受冷暖制約而四季劃分比較明顯:習慣上人們稱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全年平均無霜期為215天,霜期一般自10月31日至次年3月27日。閻良區四季乾濕冷暖分明,春季溫和多風,回暖早,升溫快,易出現大風、浮塵、春旱、寒潮降溫天氣;夏季炎熱,氣溫高、日照足,雨量集中兼伏旱;秋季降溫快,較涼爽、濕潤,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少雨雪。

地質地貌

閻良區
閻良區
閻良區地質屬距今約250萬年前至今的第四系地層。岩性為砂卵礫石為主的粗粒沉積和以黃土為主的土狀堆積,以風積、沖積、洪積為主要來源;也有冰川、滑坡重力堆積作用所致。沉積厚度由東南向西北漸增,平均厚度840米。閻良區境內的地貌主要有平原、黃土台塬兩種基本形態。

自然資源


閻良區境內主要有3條過境河流,即石川河、清河、葦子河,都發源於渭北山地,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境內平原區注入渭河,均屬黃河水系。境內自然土壤屬褐土,是我國華北廣大褐土帶向西北的延伸。由於境內農業歷史悠久,在人類長期耕作熟化過程中,特別是在施加土糞堆積覆蓋下,原來的褐土漸漸演變為壚土。地貌類型的差異和水文地質條件不同,耕作歷史的長短形成了境內以壚土為主的還有黃土性土、淤土等土壤類型結構。閻良區土壤面積267788.4畝,佔全區總面積的73%。

行政區劃


北宋時,櫟陽縣分四鄉:五陵鄉在縣東,清川鄉在縣西北,永豐鄉在縣東北,寧遠鄉在縣西南。元代將櫟陽縣管轄之五陵、清川、永豐、寧遠四個鄉隨櫟陽縣併入臨潼縣。宋、元時期,今閻良區轄地屬永豐鄉。
明朝,臨潼原為四鄉五十五里。今閻良區轄地屬臨潼縣永豐鄉和陂陽鄉。又據清康熙《臨潼縣誌》載:明代鄉下設里、里下轄村,其中在今閻良區境內有10里29村。
清朝,清代縣下設4鄉,鄉下設里,里下設甲。今區境內有陂陽鄉的相恭里、萬代里;永豐鄉的義門裡、安業里、東梁里、張北里、任村裡、阜廣里、三田裡、廉留里。共10里、100甲。還有以鎮附村的記載,其中在今區境內有4鎮、21村。
1966年8月,閻良城區3個街道辦事處共下設13個家屬委員會。1968年10月,將3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閻良區街道辦事處,1979年11月,改稱閻良區城區街道辦事處(即勝利路街道辦事處),1986年5月16日,又改稱新華路街道辦事處。1984年3月起,農村實行政社分設,將公社改建為鄉。
閻良區現轄7個街道辦事處,24個社區,73個行政村:
街道辦鳳凰路街道
直轄
社區(鳳凰街荊山鳳凰東路文化路竹苑佳苑
鐵路迎賓延鳳鴻飛藍天路),村委會(斷垣村三賢村
閻良村新躍村)    
街道辦新華路街道
直轄
社區(勝利街公園街興飛同飛科苑航飛
航苑凌雲紅旗潤天花苑福美前進東路),村委會(繩張村
麻張村農興村)    
街道辦振興街道
直轄
皇冠社區,村委會(鄭家村聚寶村民合村新農村清河村慕鄭村
官劉村譚家村新來村紅荊村昌平村坡底村)
街道辦新興街道
直轄
屈家村濱河村新牛村邰家村井家村萬南村
咀子村     
街道辦北屯街道
直轄
北屯村浩東村腰張村李浩村秦家村靳家村
李橋村箭王村    
街道辦武屯街道
直轄
廣陽村仁關村東孫村宏豐村揚居村老寨村
新莊村溝王村御東村櫟陽村房村西相村
御寶村三合村    
街道辦關山街道
直轄
關山村蘇趙村東興村北樊村南樊村水寨村
新義村光明村介坊村付馬村北馬村老王村
孫家村南房村康橋村樊家村長山村南馮村
新馬村北馮村康村東丁村劉家村粟邑村
代家村    

人口民族


5000年前,閻良區內已有氏族部落的先民定居在石川河、葦子河兩岸的台地上,從事農耕和漁獵活動,這從區內義和、菩星等文化遺址所發掘的器物可得到證實。
新中國成立后,閻良區內社會安定,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自然增長率提高。由1949年的56406人增至1995年的224021人,46年間人口增長了2.97倍。1979年在全區推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活動。1983年計劃生育率85%,人口出生率14.5‰,人口自然增長率9.6‰,獨生子女領證率95%。1984年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被命名為省級計劃生育先進單位,飛行試驗研究院出席全國計劃生育表彰大會。1987年成立各級計劃生育協會64個,會員1500多人,計劃生育中心戶496戶。1987~1988年,閻良區連續兩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先進區。1987年區劃擴大后,農業人口由14810人猛增到151570人。1990年全區計劃生育率70.7%,人口出生率18.33‰,人口自然增長率13.58‰。
閻良區常住人口28萬人,其中在城區居住和生活的居民約10萬人。全區有民族16個,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古、土家、壯、朝鮮、苗、錫伯、布依、瑤、羌、彝、仡佬、藏、維吾爾13個少數民族。漢族佔總人口的99.54%;其他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0.46%。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城區,佔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98.43%,其他鄉鎮僅佔1.57%。
據《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閻良區人口278604人。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閻良區常住人口為281536人。

經濟


資源

閻良
閻良
2010年,閻良區生產總值實現100.1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4.26億元,增長7.6%;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50.33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5.56億元,增長13.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53:33調整為14:50:36。其中第一產業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下降了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3個百分點。

農業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全區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鬥,治窮致富。經過土地改革,消滅了土地剝削制度,解放了生產力。到1956年,逐步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同時又修建一批水利工程,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增強了抗災能力,糧食總產量達到29076噸,比1949年增加52%,人均佔有糧食380公斤。棉花產量1499噸,比1949年增加1.4倍。
1958年“大躍進”中,颳起“共產風”,生產上瞎指揮,加上三年困難時期,農業受到挫折。1961年糧食總產僅為13162噸,降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水平。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落實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體制,使農業生產再次有了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量36404噸,棉花2482噸,比1956年分別增長25%和65%。1966年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由於“左”的錯誤,境內成為重災區,使剛復甦的農村經濟,遭到嚴重地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區委、區政府貫徹中共中央改革開放政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建設糧、棉、菜、果、禽、蛋等八大生產基地,發展商品經濟。1979至1995年,各級政府投資1.1億元,進行農業綜合開發,改善農田基本設施,襯砌“U”型渠道416公里,建設抽水站64座,打機井4394眼,極大地改善了農田基本設施。至1995年,灌溉面積己達22.24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96%,比1949年增長14倍,比1978年增長8.7%。旱田作業變成水田作業。1995年,糧食總產10.68萬噸,比1949年增長4倍,比1978年增長59%。經過農業結構調整,農、林、牧、副、漁全面協調發展。1995年,林、牧、副、漁產值1369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9%,比1949年增長5倍,比1978年增長3倍。
閻良區有耕地面積24.2萬餘畝,總人口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2萬人,2008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4.37億元,多種經營產值12.9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39元,連續五年凈增額居全市第一。全區已初步形成了以“瓜、菜、畜、果”為主的四大農業主導產業,打造了中國厚皮甜瓜徠之鄉和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2009年我區種植甜瓜5.5萬畝,蔬菜面積5.8萬畝,以相棗和酥梨為主的經濟林面積2.38萬畝,奶牛存欄1.6萬頭,生豬存欄5.2萬頭,奶山羊存欄4.9萬隻。2008年糧食總9.8萬噸,瓜菜總產57.94萬噸,果品產量4.29萬噸,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446噸、4191噸、5.77萬噸。
2010年,閻良區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完成21.42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多種經營產值完成18.08億元,比上年增長8.5%。

工業

新中國成立前,30至40年代,境內振興、武屯、康橋、關山4個鄉鎮的織布業較為發達,民間擁有半自動腳踏機2000餘部,日產成品布2000餘匹。民國35年(1946)后,紡織品交易市場縮小,紡織業漸衰。至1949年,境內僅有少量手工業,且產品很少,生產方式落後。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隨著航空工業在境內興建,一批地方工業如閻良磚瓦廠、紅旗縫紉社、鐵木業生產合作社、閻良麵粉廠等企業陸續建立。1966年建區后,區屬工業發展較快,1970至1975年,區建材廠、造紙廠、水泥廠、服裝廠等一批骨幹企業先後建成投產。1978年後,鄉鎮企業崛起,區屬工業由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向多種經濟成份發展。駐區單位積極發展民品生產,陸續建起電子廠、鋁型材廠、異型材廠、儀器設備廠、汽車配件廠等重點企業。1992年末,本區成立經濟開發區,招商引資,創辦汽車、基胎布、金屬掛板、鋁型材、機械製造等科技工業企業11家,不少項目填補了歷史空白。1993至1995年,開發區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217萬元,創利稅132.8萬元。1995年,全區有工業企業1944家,其中,中央企業2家,地方國有企業13家,集體企業246家,合營企業56家,私營、個體企業1627家。從業5萬餘人。實現工業總產值56101萬元(包括駐區單位勞司辦工業企業產值4528萬元),比1966年增長55.13倍。其中,鄉鎮工業發展到1751家,工業總產值42452萬元,占區屬工業總產值的84.8%,成為區經濟的重要支柱。閻良區工業已從封閉的國家計劃經濟向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一個以國有、集體、私營和個體的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發展的局面已經形成。
2010年,閻良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79.2億元,比上年增長22.2%。2010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閻良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56家,完成工業增加值36.16億元,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
飛機工業
閻良飛機工業基地在國家航空工業領域中居於重要地位,50年代被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基地建設始於1958年,1966年全面建成投產,1968年試製成功新中國首架大型軍用飛機——轟六飛機。至1995年交付各類軍、民用飛機數百架,為國家航空事業和國防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航空三大家始終緊密配合,積極協作,1985年,聯合組成“閻良經濟共同體”,開創了航空工業系統經濟聯合實體的先河。飛機工業基地不斷完善、發展、壯大,形成了國家級融設計、製造、試飛為一體的綜合性航空工業基地。閻良已成為有名的中國飛機城。閻良飛機城被譽為“中國西雅圖”。

商業

春秋時,境內櫟邑交通便利,各地來此經商者甚多。據《史記·貨殖列傳》載:“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戰國時,秦獻公在境內設櫟陽都城,並明令“初行為市”,允許在國都從事商業活動,以法令形式確定了城市商業的合法性,各國富商紛紛入秦,商貿活動甚為發達。秦時櫟陽仍為要邑。漢初,劉邦又在此設都,商賈雲集,經貿繁榮。兩漢至隋唐,境內地處京畿之地,又處渭北東西交通的咽喉地段,東去同(同州、今大荔)朝(朝邑)、山西;西去甘肅、寧夏的客商絡繹不絕。到民國23年(1934)隴海鐵路通車前,這條道路一直是關中重要的商業通道。從明萬曆年間至民國時期,境內陸續設關山、廣陽、閻良、康橋、武家屯、粟邑廟、三鎮堡等貿易集鎮。清雍正《陝西通志》將閻良、關山記為渭北要鎮。這些集鎮的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字型大小排列,商貿活躍。民國末年,各鎮雜稅繁多,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一度使商貿衰減,經營慘淡。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扶植商業發展,境內國營商業、供銷合作商業機構先後成立。1951年,成立閻良貨棧,承擔著渭北11個鄉(鎮)的生產生活資料批發業務,1958年,閻良綜合經理部商品營業額超過臨潼縣總營業額的50%,閻良已逐漸發展為渭北的商貿中心。隨著航空工業基地在境內的建立,商業規模不斷擴大。西韓、西延鐵路開通過境,進一步加強了境地與東部、北部省區的商貿聯繫。
1966年建區后,區人民委員會成立商業局,下設“八大公司”,保證城區商品供應。同期,城區的商業網點劇增,國有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在境內商品流通領域已居主導地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發展商品生產的方針指導下,閻良的商業更加繁榮。
1995年,全區餐飲服務業、物資經營業、糧油購銷業和批發、零售貿易業有機構147個,網點3287個,從業近萬人,商品零售額3億餘元,上櫃商品達2萬餘種。城區有6大市場,農村有3個集市,每日有上萬人從事交易,逢集日超過3萬人,輻射面達20多個縣、市,年成交額過億元。全區國有、集體、個體商業互相補充,行業、門類、品種一應俱全,店鋪、攤點、市場各有特色,管理、經營、流通全面發展。本區已成為渭北一帶重要的城鄉物資集散地。
2010年,閻良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07億元,比上年增長1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9%。批發零售業實現15.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46億元,增長22%。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完成3.83億元,比上年增長35.3%,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完成1.36億元,增長33.3%;限額以下批發零售業完成11.78億元,增長13.6%,住宿餐飲業完成2.1億元,增長14.7%。

畜牧業

全區奶牛存欄1.6萬頭,發展存欄5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25個,總存欄3270頭,現有管道式機械化擠奶站38個;生豬存欄5.2萬頭,年出欄300頭以上的養殖場18個,能繁母豬存欄3198頭;奶山羊存欄4.9萬隻,現全區已發展奶山羊養殖專業村3個,戶養10隻以上的農戶達70戶;全區家禽存欄31.93萬隻,存欄5000隻以上的養雞場8戶,存欄6.56萬羽。區內現有乳品加工企業3家(佰躍乳業、秦龍公司、康橋乳業),年加工鮮奶4.6萬噸,年產值1.5億元。

交通


2000年以後,閻良區公路發展實現了“兩個轉變”。一個轉變是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路基結構從泥結石改為二灰碎石,施工方式由原來以人工鋪築發展到機械化施工,公路建設質量大幅提升;另一個轉變是由粗放式管理向規範化管理轉變,公路施工實行了招投標制度、健全了監理制度,工程管理日趨規範,公路建設事業蓬勃發展。2000年西閻高速建成通車,結束了閻良區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2007年關中環線閻良段全線貫通,成為了閻良區東連西進的快速通道;2009年全區縣鄉公路基本改造完畢,共改造升等農村公路19條158公里;2005—2010年共建設出村路345條365公里,修建產業路35條36公里。
截止2010年底,閻良區公路總里程達到578.4公里(其中1條國道--西禹高速7.6公里,2條省道--關中環線、107省道35.8公里,6條縣道62公里、15條鄉道108公里、345條通村路365公里,主要橋涵21座),不但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水泥路,而且在全市率先實現了自然村100%通水泥路,基本形成了以國省幹道為紐帶、縣鄉公路為骨架、村級公路為支脈,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

社會


醫療

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新中國成立前,境內醫療基礎較差,醫療場所多為一些私人開辦的中醫診所和葯堂。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些診所和葯堂繼續開業行醫。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這些私人診所被合併成一些小型衛生院或醫院,連同新成立的衛生院,從事境內醫療業務,同時承辦部分防疫、保健任務。1958年後,一些大型醫院和職工醫院在境內先後成立。至1966年建區時,已有11所規模較大的醫院和衛生院;1982年,閻良區境內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家,其中職工醫院4家。同年,區內各職工醫院開始面向社會開放並承擔防疫、婦幼、計劃生育和醫療、預防、保健任務。這些醫院的開放,為城鄉群眾提供了更加優良的就醫場所。
1990年,閻良區有區人民醫院、中醫醫院、西飛一四一醫院、試飛院職工醫院、西安市閻良鐵路醫院、區衛生防疫站、區婦幼保健站等醫療衛生機構34所,設病床1057張,平均每千人有病床5.2張,比1978年增長1.2倍;有衛生技術人員1295人,平均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6.3人,比1978年增長14.2倍。農村除有地段醫院、鄉衛生院外,還有村醫療點157個,個體醫療點48個。許多企事業單位建有醫務室。醫療網點遍布城鄉。在防疫保健工作中,計劃免疫四苗接種率達99.61%。人口平均壽命由解放前的40歲提高到1990年的71.59歲。各大醫院擁有B超、麻醉機、鈷60、內窺鏡、500毫安X光機等先進診療設備,能進行肝功兩對半、X線斷層攝片等新的檢查和診斷,能做喉切除、胸、腦外科等高難度手術。由於醫療設備比較齊全,醫療技術力量雄厚,不僅滿足區內城鄉人民就診,而且為鄰近富平、三原、臨潼、臨渭等縣、區群眾就醫提供了方便。
截至2010年末,閻良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50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11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534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323張。城鎮社區和農村村衛生室衛生服務機構實現了全覆蓋,全區80個村衛生室均為甲級村衛生室。全區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為161004人,參合率99.53%。全年籌集到位資金2415.06萬元,共為24.4萬人次參合患者辦理了合療補助,支付補助金2224.38萬元,基金使用率91.48%。城鎮居民醫保繳費人數為2.31萬人。

教育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閻良區今轄境教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秦漢年時曾為京畿之地,已有庠、序(初級學校),明代有社學、義學,清代有“渭北書院”。清末戊戌變法后,廢科舉、興學堂。民國時期,學堂改為學校,小學教育有了初步發展,但教育事業發展十分緩慢。直到1949年閻良解放時,僅有初級中學一所,學生196人,教職工13人;小學79所,學生4971人,教職工170人。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和改造舊學校,廢除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革新課程設置,改換教材,整頓教師隊伍,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使境內教育逐步轉入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的軌道。1953年將村辦小學轉為公辦小學。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時,轄區有中學1所,小學81所,在校中學生681人,小學生10962人。
1961至1965年,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學校教育也進行整頓,停辦、合併了一些學校,並確定了教學為學校的主要任務,千方百計地提高教學質量,使教育事業得到健康發展。1965年秋,境內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生參加“破四舊”、“大串連”、批判所謂修正主義教育路線,使轄區教育遭到嚴重破壞。教師隊伍備受摧殘,教學秩序受到干擾衝擊,滋長了青少年無組織、無紀律的不良風氣。“文化大革命”後期,又盲目“大辦”教育,初小升完小,完小“戴帽”辦初中、初中附設高中班。學校層層升級,教師層層拔高,致使教育與經濟發展比例失調,教育經費缺乏,教師合格率和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閻良區教育系統撥亂反正,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調整中學布點,整頓教師隊伍,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4年,區內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各級政府直接辦教育、管教育,發動群眾集資辦學,改善辦學條件,使教育穩步健康發展,並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西安航空學院
西安航空學院
截至2010年末,閻良區共有各類學校76所,在校學生4.57萬人,教職工3669人。其中,普通高校1所,專任教師476人,招生數3002人,在校學生8428人,畢業生2668人;普通中學12所,教職工1272人,招生4555人,在校生14713人,畢業生5577人;職業高中1所,教職工113人,招生1231人,在校生2016人,畢業生428人;小學39所,教職工1155人,招生2248人,在校生13774人,畢業生2739人;幼兒園23所,教職工653人,在園幼兒6735人。學前一年入園率達94.37%,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0.08%;小學兒童入學率100%,畢業升學率100%;初中生入學率100%,畢業率99.7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19%;高考大專上線率60.1%。閻良區榮獲“全國陽光體育先進區”稱號,被省政府授予陝西省“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區”,達到陝西省教育強區標準。
現有關山中學、630中學、武屯中學、北屯初中、關山初中、康橋初中、武屯初中、西飛二中、閻良二中、閻良一中、振興初中、西飛一中等學校。
除了中學以外,2011年9月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的大一學生成功入住閻良校區,西安航專於2011年底成功升本,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成為閻良區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城鄉建設

2019年12月19日,閻良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旅遊


閻良區航空工業高度發達,是集飛機設計、製造、鑒定、試飛、教學、研究於一體的著名中國航空城。閻良旅遊以航空科普游為主。國家航空產業基地、航空科技博覽館、飛機生產線、功勛飛機展覽、航模俱樂部等景點特色鮮明;飛機模擬駕駛、航模製作、試飛等給人以愜意的感覺。
閻良文化特色宜人。閻良是黃帝鑄鼎聖地,更是秦漢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歷史故事“商鞅變法”即發生在閻良武屯鎮境內的古櫟陽城,秀麗多姿的明代古櫟陽橋、風水寶地漢代太上皇陵等均是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

航空科技館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
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位於西安市閻良區藍天路88號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北側,坐落在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中央部位,佔地15畝,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建築結構形式為一層鋼架結構,整體外觀呈動感飛機造型,體現出現代航空產業和航空教育事業展翅騰飛的態勢。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作為閻良飛機城的一個特色項目,憑藉其無以倫比的航空文化特色,已成為飛機城一大標誌景觀和對外窗口。

櫟陽遺址

古櫟陽都遺址(現閻良區武屯鎮官莊、新義、東西黨家、南丁、花劉、湯家村戰國~漢)1963、1980~1981年勘探、試掘。面積約4.2平方公里,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寬約1600米。城垣夯築。南牆殘垣1640米,高0.4~0.6米,基寬6米;西牆殘垣1420米,基寬8~16米;東、北牆未見。角門址1座,西門址2座。城內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夯築基址7處,呈長方形,最大者700米。有居住及作坊、水井等遺址15處。城東南、東北、西北為墓葬區,北城牆外還有一東西向渠道。歷年出土有鋪地磚、空心磚、繩紋筒瓦、板瓦,雲紋、葵紋、素麵瓦當、圓形陶水管、陶碗、盂、罐、甑、壺、缸、鬲、鼎、金餅、銅鏡、釜、鏃、“半兩”、“五珠”、莽幣、鏟、石磨、石范、石夯頭等。

古櫟陽橋

位於閻良區北屯鄉與臨潼區櫟陽鎮交界的清河上。距閻良城區7.5公里,是閻新公路一重要橋樑。據清乾隆《臨潼縣誌》載:“縣北五十里清河上櫟陽橋,明總督武志望倡建”。是一青石條拱橋,堅固耐用,寬7.5米,長30米,高8米。1994年,由陝西省公路局,在古櫟陽橋上游150米處又建一新橋。新橋長166米,寬13米,為鋼混式雙柱,八孔。橋高15米,適應閻良南向交通需求。原橋已成為閻良文物古迹而被保護。

代表人物


閻良歷史悠久,從古至今眾多人物活躍在這片熱土之上,這裡主要介紹生長在這裡及長期生活在這裡為閻良發展做出貢獻的人。
1.秦孝公
3.胡母敬:
4.司馬欣
5.景丹:
6.武之望:
7.王孫蔚
8.邢福科:
9.徐九齡:
10.李虎臣
11.楊沛:
12.玄高
13.寇謙之
14.郭則沉
15.徐舜壽
16.武伯綸
17.陳一堅
18.馬建
19.孫武學
20.孫菲菲:
21.萬勇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閻良區榮獲2017年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
2020年4月,被中共陝西省委平安陝西建設領導小組授予“2019年度平安區”榮譽稱號。
2020年11月25日,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