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溫

三國時期吳國官吏

張徠溫(193-230),字惠恕,吳郡人。官至太子太傅。后受暨艷事件牽連被罷官,六年後病死。有文集六卷,(《唐書經籍志》作五卷,此依《隋書》)傳於世。小說《三國演義》與正史的記載對張溫的記載出入很大。

黃武三年(224),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漢,孫權原先害怕諸葛亮會有意留難張溫,但張溫不擔心。在呈上蜀漢朝廷的文書刻意稱頌蜀漢,以表明和解的誠意,重建兩國關係。他在蜀漢表現出色,得到了蜀漢朝廷的重視。回東吳后不久,就被調進豫章的軍隊,事業上再無進展。

孫權一方面介懷他出使蜀漢時稱頌蜀漢,又嫌他聲名太盛,恐怕張溫不會盡忠地由他任用。當時正好碰上暨艷事件,暨艷是張溫引薦的臣子,但他濫用職權,升遷評定等只看自己喜惡。事件被揭發后暨艷及同黨徐彪都自殺了。孫權見此,於是以張溫與暨艷、徐彪等人多有來往而下罪張溫,后更將張溫發還到家鄉吳郡。將軍駱統曾上書為張溫辯解,但孫權不理會。六年後,張溫病逝。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名聞州郡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縣人。他的父親張允,因輕視錢財重視賢士,聲名顯揚州郡,任孫權的東曹掾,隨後去世。張溫從小就修養節操,容貌奇異偉岸。孫權聽說,就詢問朝中大臣說:“張溫能與當今何人相比?”大司農劉基說:“可與全琮同等。”太常顧雍說:“劉基未詳細了解到張溫為人。張溫當今無人可比。”孫權說:“如果是這樣,則張允就算沒有死!”於是徵召張溫請與之相見。
張溫談吐文雅對答如流,旁觀者傾慕,孫權為之改容加禮。召對完畢出宮,張昭握著張溫的手說:“老夫把心意託付你,你應該明白。”於是孫權任命張溫為議郎、選曹尚書,又遷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重視。

出使蜀漢

張溫像
張溫像
黃武三年(224年),張溫三十二歲時,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國。孫權對他說:“您本不宜遠出,只是擔心諸葛亮不了解我所以與曹操往來的用意,故委屈您出行。如果山越禍患全部消除,我們便會對曹丕大舉進攻。作使者的道理,即接受命令但不接受言辭。”張溫回答說:“我在國內沒有作過親信大臣的謀划,出行外交沒有獨自應對的才能,恐怕沒有張孟播揚國家聲譽的能力,又無子產闡述事理的功效。然而諸葛亮見識深徹,精於謀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慮和屈伸權宜之計,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測諸葛亮之心,一定不會有什麼猜疑。”張溫到蜀國后,前往宮廷呈上表章說:“古代商高宗守喪卻使殷商國祚再次復興昌盛,周成王年幼卻使周朝德治天下太平,他們功勛普蓋天下,聲威振徹四海。如今陛下以聰明的資質,與古代聖賢等同,賢良大臣輔佐執掌政務,滿朝精英有如群星璀璨,遠近人們仰望您的風采,無不歡欣前來依賴。吳國勤勉軍旅國力以安定江南之地,希望與有道之君一起統一天下,傾心協力同規共謀,有如河水絕無反顧。只因戰事頻頻猛烈,我們可供役使得軍力太少,故此只好忍受卑鄙之徒強加的恥辱。現特派下臣張溫疏通情況表達友情。陛下推崇禮義,不應以此為恥而忽視我的請求。臣自遙遠的邊境,直到貴國首都之郊,頻頻蒙受貴國殊禮接待,恩詔不斷傳至,我受此榮耀感到惶懼,又感到意外的驚奇和不安。謹此奉獻我主致陛下信函一封。”蜀漢頗為看重張溫的才幹。

孫權忌恨

張溫像2
張溫像2
回國不久,被派進豫章郡的部隊出征作戰,但他對軍功沒有追求。孫權既暗恨張溫讚賞蜀漢政治,又嫌忌他的聲名過於顯赫,百姓都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擔心他最終不能為自己所用,就考慮用什麼方式來中傷他,正碰上暨艷事件發生,於是藉此機會找出張溫的岔子。
張溫向來與暨艷、徐彪意見相合,常有書信來往,互相來往問候,於是又判張溫有罪。孫權將他軟禁在有關官署。當時無人敢為其說話,只有駱統認為張溫獲罪,其因在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完全是小人讒言毀譽、君王缺乏明察的結果。他認為暨艷被錄用,主要責任不在張溫。就算推薦有誤,張溫也不是第一個推薦暨的人。說張溫與暨艷朋黨作奸,無憑無據,僅以舉才不當推定,實在說不過去。關於貽誤軍令,駱統也進行客觀解釋。認為張溫一直奉公執行命令,軍馬沒有減少,戰場上沒有退卻,軍期也沒有延誤,完全盡心為國,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對孫權指責張溫出使蜀國有辱本國,駱統認為,為國出使,盛讚他國的美好,只要自己沒有屈節,就不能說是有辱本國,而是正常的使節之行。蜀派鄧芝回訪,這是國與國之間友好的往來。
鄧芝的回拜,實際上是諸葛亮派鄧芝送張溫回國,是對吳國的尊重,不是張溫的私交行為。此外,對於其它的罪名,駱統也一一抗辯。為使孫權納諫,表明自己的無私和剛正,駱統最後表態:“我和張溫已多年沒有聯繫。張溫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對張溫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不過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細加辨析、核實,什麼嫌疑都能解開。今天我為張溫陳情抗辯,我也並不對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張溫已受坐獲罪,獨行在前;我也願受恥,罷官革職在後。”孫權最終還是沒有採納駱統的意見。
六年後,張溫因病去世。

家族成員


父親張允
姐妹張溫有姐妹三人,皆有節行。張溫二妹嫁給顧承,顧承死後被改嫁丁氏,於成婚日飲葯自殺
弟弟張祗、張白

軼事典故


一問一答

張溫影視形象
張溫影視形象
張溫即將從蜀漢返回時,益州的文武百官都前往為他餞行。眾人到齊后,惟獨秦宓未到,諸葛亮幾次派人催他,張溫問:“他是什麼人?”諸葛亮說:“益州的文人學者。”
秦宓到后,張溫問他:“您學習嗎?”秦宓說:“五尺高的孩子都學習,您又何必小看人!”張溫又問:“天有頭嗎?”秦宓說:“有頭。”張溫問:“頭在何方?”秦宓說:“在西方,《詩經》說‘於是眷戀西望’。由此推論,頭在西方。”張溫問:“天有耳朵嗎?”秦宓說:“天高高在上卻能聽到地下聲音,《詩經》有言,‘鶴鳴叫於水澤,聲聞於天’。如果上天無耳,用什麼來聽?”張溫問:“天有腳嗎?”秦宓說:“有,《詩經》說‘上天的步履那麼艱難,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沒有腳,憑什麼行走?”張溫問:“天有姓嗎?”秦宓說:“有姓。”張溫問:“姓什麼?”秦宓說:“姓劉。”張溫問:“您怎麼知道?”秦宓回答說:“當今天子姓劉,因此而知道天姓劉。”張溫問:“太陽誕生在東方吧?”秦宓說:“雖然它誕生在東方,而最終歸宿在西方。”一問一答如山中迴音,應聲隨出,張溫對秦宓十分敬服。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三國志12的張溫
三國志12的張溫
孫權:“昔令召張溫,虛己待之,既至顯授,有過舊臣,何圖凶丑,專挾異心。”
駱統:“溫雖智非從橫,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采,論議之辨,卓躒冠群,煒曄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
虞俊:“惠恕才多智少,華而不實。”
徠諸葛亮:“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
陳壽:“張溫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備,用致艱患。”
裴松之:“臣松之以為莊周雲‘名者公器也,不可以多取’,張溫之廢,豈其取名之多乎!多之為弊,古賢既知之矣。是以遠見之士,退藏於密,不使名浮於德,不以華傷其實,既不能被褐韞寶,挫廉逃譽,使才映一世,聲蓋人上,沖用之道,庸可暫替!溫則反之,能無敗乎?權既疾溫名盛,而駱統方驟言其美,至雲“卓躒冠群,煒曄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斯何異燎之方盛,又捴膏以熾之哉!”
葉適:“張溫文識功用,雖無傳於后,觀顧雍、張昭、諸葛亮等所推與,可謂‘顏出孔門,參、賜同譽;賈登漢室,絳、灌不讒也。’自古負不世之才,或為人主所知,而其下共排笮之,使不得志者,有矣。未有舉朝所服,上下交願,而人主反加忌惡,羅致其罪,而瀕於死亡也。此但孫權自度已不足以用,又從而傾之爾,於溫何損?”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張溫出場於第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蜀漢遣鄧芝通好東吳,孫權遣張溫為使答禮。劉禪聚文武于丹墀,令鄧芝、張溫入。張溫自以為得志,昂然上殿,見劉禪施禮。諸葛亮設宴招待,酒至半酣,張溫喜笑自若,頗有傲慢之意。後秦宓大醉而入,張溫欲以才學難之,反被秦宓駁得無語,因而服之。

影視形象

時間電視劇飾演者
1994年《三國演義》王勉之
央視版《三國演義》的張溫(王勉之飾)
央視版《三國演義》的張溫(王勉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