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巴
洞巴
歷史較久遠。在景頗山寨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家景頗農戶,膝下無子無 女。他們從別人那裡抱來一個小男孩為養子。但這戶農家對養子非常刻薄。每逢稻穀將要收 割前總是把他一個人早早趕到田裡轟鳥雀。這個孩子孤伶伶地守在田邊,悲傷地流下了眼淚。有一次,他無意地將一節稻稈含在嘴裡,一吹,竟發出了聲音。他覺得很有趣,又隨意把稻稈插到一個竹筒上,竟吹出更好聽的聲音。最原始的洞巴就這樣出現了。它世代相傳,直到今天。
形制與嗩吶近似,由管身、簧哨、芯子和喇叭口組成(圖)。規格大小不一,常見者全長5 2厘米左右。管身用質地較軟的木料或銅製,民間多採用當地所產的小米果木或鹽水果木,上細下粗,呈錐形管狀體,管長30厘米左右,管首外徑2.5厘米,管尾外徑4 厘米左右,管身上開有五個或六個圓形按音孔,均設有一個背孔,現多為六孔洞巴。簧哨用麥稈或稻稈製成,上扁下圓,外形似扇,長2厘米左右。芯子木製,呈空心圓錐體,上端安置簧哨,下端插入管首上端,也有用空心雞毛管作芯 子的。喇叭口是洞巴的共鳴筒,用牛角或木料掏空製成,一般長10厘米~15厘米,木製者呈 稍粗 的錐形,套接於管尾下端,起擴大音量的作用。牛角喇叭口的洞巴,景頗族又稱厄阿茸洞巴,“茸”是牛,“厄阿”為角,意即牛角洞巴。
景頗族民間較古老的洞巴,全長62厘米到72厘米,管身木製,上細下粗,呈管狀錐形體,由三節組成,下端不設喇叭口。各節間由銅製插座連接,不使用時可拆卸保存。管首和管尾兩端鑲有銅箍,銅插座和銅箍之上刻有圖案花紋或精美雕飾。
收藏現狀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 國樂器博物館收藏的洞巴,全長73厘米,管身用果木製成,管長44厘米,首端外徑2.2厘米,尾端外徑3.5厘米,上面 開有五個(前四后一)圓形按音孔。喇叭口木製,為稍粗的錐形體,口高21厘米,下埠徑4.6厘米。管首鑲有銅箍。喇叭口下端包有銅皮,其上雕刻有鳳凰、祥雲和花邊圖案,正面鑲有一枚用銀絲編成的花朵,中央的花蕊則為一顆紅色的松耳石,既古樸,又別緻。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左手在上,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正面上三孔,右手在下,食指、中指按正面下兩孔,口含簧哨吹奏。可發出七個音:g?1、a?1、c?2 、d?2、f?2、g?2、a?2,筒音通過嘴唇控制,可往下低到f?1。音色有如中音嗩吶,粗 獷、渾厚而悠揚。音量較大,適宜戶外演奏。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 或歌舞伴奏。常在節日慶祝場合或大型歌舞中應用,是傳統歌舞《目瑙縱歌》伴奏樂隊的 主 奏樂器。在景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目瑙節那天,數百里山鄉老幼咸集,盛裝歡聚,載歌載舞,樂手們吹響洞巴,為伴奏樂隊領奏,與之合奏的樂器有增疆、和鈸,為首的象腳鼓演奏者,則是群眾舞蹈隊伍的領舞,這熱烈歡騰的場面,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