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子博

湯子博

湯子博(1882—1971),第一代麵塑大師,原名有彝,藝名面人湯,北京通州南關人。幼年語遲但心靈手巧,尤喜繪畫,入私塾業餘學畫常廢寢忘食,輟學后愛到畫店觀摩,十五六歲,可畫戲曲人物。當時通州往來藝人極多,山東曹州藝 人所塑面人生動古樸,所用工具簡單。湯子博自製竹針,試捏麵人,反複製作,獲得成功。此間,曾向通州著名畫匠田鳳鳴學習寫意畫和工筆畫,后又到北京向張竹軒、胡竹溪學習,涉獵金石、泥、面、木、油、漆、彩、畫、糊等多門造型藝術和實用美術。將塑佛像、畫壁畫、畫窗帘、畫燈籠片子等多種技藝融為一體。

人物關係


技藝評價


為豐富閱歷,開闊眼界,他先後遊歷河北、山東、山西、綏遠、內蒙以及西北、東北地,悉心觀察。在天津,見到少女裝扮與別地不同,他便仿捏一少女放在工具面料箱上。在眾人議論中,獲知各種飾物名稱。在涿州一座廢棄古寺中,他看見准提菩薩像雕塑精美,即細緻觀賞每一部位,直到傍晚。在大同雲崗石窟長住,他反覆審視佛像神態和手勢。如此,對捏古裝人物大有裨益。在遊歷間,他經常上集趕廟,很多地方戲曲和高蹺、獅子、五虎棍跑旱船等民間花會及摔跤等各種技藝,使他對社會生活和各類事物有深刻了解。這期間,他還掌握做 泥人、配製古玩、捏瓷人和“作舊”等技能,繪畫和麵塑技藝更致成熟。

作品


他的麵塑題材涉及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五行八作,十分廣泛,極受推崇。能在極小空間內,捏出“獨釣寒江”、“竹林七賢”等故事。如核桃皮中塑“三戰呂布”,有虎牢關景緻,有各騎戰馬執兵刃激戰情景,栩栩如生。所塑“老者”,能反映老人豐富經歷和世態蒼涼。所制“鍾馗”,身著紅袍,面部紅褐;鈀靴黑赭,靴尖紅赭;鬚髮蓬鬆,嗔目怒視;手指蝙蝠,劍光閃閃,以反映勞動人民追求幸福安康的心愿。民國期間,他曾為總統黎元洪、京劇大師梅蘭芳及作家周作人等社會名流、官宦仁紳塑製作品。清華大學劉文典教授書贈“藝術惠之”條幅,北京大學劉半農教授為他賦詩。1922年,在北京懷幼學校任教及在天津三益公司、北京礦冶實驗所窯業科作事時創作的作品曾榮獲巴拿馬賽金獎和津埠手工藝獎。1923年,為研究京服飾圖案,他遷居永定門外后村,向綉工學習,掌握精熟。

個人經歷


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佔北京,暗無天日。他所塑明代抗倭英雄鄭成功、張千斤、李八百等像以示愛國胸襟,偽警將他的柜子砸爛。由於生活艱辛,有人介紹他赴日本去賣藝,遭嚴詞拒絕,含淚變賣藏書貼補家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京物價飛漲,民怨沸騰。他記錄日用品價格,並在帳簿封面寫道:“舉筆作畫論古今,不應費墨錄米薪”。其間,創作半工半寫“夜讀春秋”、“南海大士”、“潑墨鍾馗”,塑制彩塑、麵塑,寫下研究儒、釋、道、醫大量筆記。他能以毛筆為人速寫,片刻即成;戲劇速寫,深為國畫家李 苦禪讚許,他為衛生局塑制模型及沙盤人物,為許多店鋪塑立體廣告招牌,為個人塑肖像,成為他在藝術生涯中又一創作高峰期。
解放以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藝術才能,給予優厚生活待遇。1950年,他應邀到黑龍江參加省農展館創作;1951年,他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主席團製作多件麵塑禮品;1952年,他的其作品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雕塑展覽。1953年,文化部調他到中央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創作;1956年,該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湯子博麵塑藝術工作室,次子湯夙國陪同工作,許多外國藝家、國內著名學者到此參觀。他雖年已古稀,但仍深入工廠、農村參觀學習,滿腔熱情地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創作《敬老院讀報組》、《新嫦娥奔月》等許多新作品,有些作品入莫斯科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參展並獲獎,不少作品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友人。他傾心力啟迪後人,為麵塑藝術發展而不遺餘力。1971年5月,湯子博在北京逝世。湯子博生前曾為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