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瑞相

藏族傳統的吉祥圖

八瑞相(藏語:扎西達傑)亦稱八吉祥徽、藏八仙和藏八寶。八瑞相是藏族傳統的吉祥圖,在寺院、民居、法器、服裝、餐具、圖書、哈達、繪畫作品、鞍具、地毯、筆盒等上都能見到,是一種最常見的圖案。它由八種象徵吉祥、圓滿、幸福的圖案組成,

簡介


八瑞相
八瑞相
八瑞
八圖案:

吉祥結


八瑞相
八瑞相
藏語謂“貝牌烏”,梵譯室鞍扎。吉祥,顧思義繩。牧掛腰飾品,演服裝、器、建築裝飾品,材屬、木質、瓷,賦予祥、團、睦義,宗則標誌佛智圓,即五智:智、圓鏡智、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吉祥結和巴扎圖(即巴扎結)是不一樣的,前者所打的結只用一根繩,而巴扎則是三根繩,二者的圖案也不同。)

妙蓮


藏語稱為“白瑪”,即“蓮花”。因蓮花有“生長於泥水之中而不沾泥水污氣”的高潔,故此,蓮花表示生於塵世間而不為世俗所染。此外,蓮花芳香、美麗、高雅,因而又標誌撇棄不善和妄語而具有性情溫和、善於傳法等特點。不管是繪畫、雕刻,妙蓮與實際的花卉和其他繪畫中的蓮花有很大的差別。

寶傘


亦稱華蓋,藏語叫“督”,即傘之意。八吉祥徽中的寶傘與民間的雨?⒀羯⌒巫床煌?它源於古印度。相傳在公元前的古印度,由於天氣炎熱,烈日照曬,從事商業的人便用東西遮陽,逐步發展成為傘狀。後來這種傘狀的遮陽物成為貴族和國王的專用品,民間百姓一律不準使用。此時,傘成為權力與富裕的標誌。釋迦牟尼佛成道后,為眾弟子講經說法,梵天等拿一把飾有綢緞、寶珠的金柄白傘為佛遮陽,並獻給佛祖。從此,這種傘成為活佛、上師、大喇嘛的專用工具,同時也賦予了新的含義,即寶傘標誌著消除眾生的貪、瞋、痴、慢、疑五毒

右旋海螺


亦稱法螺,藏語稱為“東嘎葉起”。這種右旋海螺曾是古代戰場上的軍號,當佛教傳入西藏后,海螺變成了法螺,用於為佛教宣傳教義,螺聲再不會挑起戰火,帶給人們的是和平安謐。海螺有左旋右旋之分,所謂“旋”是指螺尖的螺紋,順時針方向的紋稱右旋螺,逆時針方向的紋稱左旋螺。海螺的旋紋方向與海波、陽光等有關,多數為左旋,右旋的極少。海螺用於佛教法器的歷史約有兩千多年。相傳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帝釋天等將一右旋白色海螺獻給佛祖,自此,右旋白海螺做為吉祥圓滿的象徵,在宗教界廣為應用。在三凈土的菩薩們為了眾生利益,令螺的“五生”中僅出一右旋螺,故右旋白海螺又稱之為“五生”。這種法螺有裝飾和不裝飾兩種,不裝飾的法螺,一般供奉於正殿,置於青稞上;裝飾海螺則用於法事活動,屆時由司號僧吹響法螺,舉行各種法事。用於這種活動的法螺,一般都是鑲金嵌銀,華麗無比,其中最有名的是鑲翅法螺。

金輪


又稱法輪,藏語謂之“柯魯”。金輪除與其它七寶相組合外,還可單獨使用,也常與祥麟組合成著名的“祥麟法輪”。金輪象徵佛法,是佛法的喻稱。對金輪有兩種解釋:一是佛法能摧破眾生煩惱邪惡,如轉輪王轉動“輪寶”摧破山嶽岩一樣,故“輪”如佛法;二是佛祖說法,如車輪輾轉不停,所以將說法喻為“輪”。經中說,“輪具二義,一者轉義,二摧輾義,以四諦輪轉度與他,摧破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法輪亦爾,壞煩惱怨,安住諦理。”此外,相傳佛祖在鹿野苑說法,梵天等將一“輪”(當時為一種武器)獻給他,從此“輪”與佛法有了聯繫,並標誌著《經藏》《律藏》和《論藏》。金輪的形狀很多,主要有兩種,一是有裝飾托的,即金輪鑲嵌在桃形鏤花之中,下為蓮花托;二是簡單沒有任何裝飾的,這種輪的圖案廣泛應用於各種書刊、法器和建築之上。

金幢


亦稱勝利幢、寶幢、幢,藏語謂之“傑參”,梵文稱作“馱縛若”和“計都”。幢原是古印度軍隊的一種旗幟,當戰勝對方時,幢做為打勝仗的標誌要高高舉起,萬眾為之高呼。佛教興盛后,幢逐漸為佛教僧人在法事活動中採用,並標誌佛法堅固不衰,戰勝邪門歪道,蓬勃發展的意義。幢有兩種,綢緞幢,長筒狀,以九層彩錦緞縫製,其色彩以藍、白、紅、綠、黃、藍、白、紅、綠排列,桿頂為寶珠和三叉矛,主要置於佛堂內;銅製幢,以銅皮打制而成,其上鐫刻有咒文、獅頭、瓔珞,幢頂為火焰寶,幢蓋呈六角或八角形,並在每角之上掛有一鈴。有的銅幢為鍍金幢,在陽光下金光閃閃,輝煌無比。銅幢一般都安置於寺院佛堂(如大雄寶殿)的平頂樓牆四角、門頭二旁。

寶瓶


藏語謂之“奔巴”。八寶中的寶瓶與格魯派用於掣籤的金瓶形狀相同,但內涵不一。金瓶用以遴選活佛的靈童,而寶瓶則標誌著聚滿千萬甘露,包羅善業智慧,滿足眾生願望。

金魚


藏語稱為“斯娘”。八寶中的金魚與常見的觀賞魚不同,它是一種有鬍鬚的江魚,亦稱高原魚。這種金魚“翅為綠玉,圓眼放光,柔軟無比,撇棄無明,標誌智慧”。

組合圖


案有橫、豎、圓、方等多種。有的圖案中可以省去寶瓶,用其餘七種組成寶瓶以代之。縫製在帳篷上的吉祥八寶,從右至左分別為右旋海螺、吉祥結、寶傘和金輪。
作者:文群太 喜繞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