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俎,漢語詞語,意思是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
⒈ 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
《周禮·天官·內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
鄭玄註:“取於鑊以實鼎,取於鼎以實俎。實鼎曰脀,實俎曰載。”
《禮記·曾子問》:“
曾子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
⒉ 泛稱割烹的用具。
《
韓非子·難言》:“上古有湯至聖也,
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説至聖,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鳥名鸜鵒,力不能高飛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必探求珍異,羅於鼎俎之前,競新其味。”
⒊ 割烹。
《周書·晉盪公護傳》:“有李安者,本以鼎俎得寵於護,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葉適《治勢上》:“雖然,鳥高飛於重雲之上,魚深游於潛淵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