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狩行·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後東川
冬狩行
古詩:《冬狩行(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後東川)》
原註:時梓州刺史章彝兼侍御史留後東川。
【鶴注】當是廣德元年冬梓州作。是年十月,代宗幸陝,故云“天子不在咸陽宮。”夢弼曰:時章彝大閱東川,公詩諷其多殺,兼勉其攘外寇以安王室也。
君不見東川節度兵馬雄①,校獵亦似觀成功②。夜發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圍步驟同③。
(首敘冬狩軍容。觀成功,謂兵馬雄壯,似凱旋奏功。步驟同,謂進止齊習,無先後參差。)
①【鶴注】《舊書·地理志》: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梓州,管梓、綿、普、陵、遂、合、瀘、渝等州。又考《會要》,上元二年二月,分為兩川。廣德二年正月,複合為一道。則知廣德元年冬宜有東川節度也。②《漢·成帝紀》:行幸長楊宮,從胡客大校獵。如淳曰:《周禮》:“校人掌王田獵之馬,故曰校獵。”師古曰:“校,謂以木自相貫穿為闌校耳。校獵者,大為闌校以遮禽獸而獵取也。”《上林賦》:“天子校獵。”注云:“五校兵出獵。”【蔡注】“校獵,謂獵有所獲,校其多寡以賞功也。”③《記》:“天子不合圍。”鄧粲《晉紀》:“王湛率然驅騁,步驟不異於王濟。”
禽獸已斃十七八①,殺聲落日回蒼穹②。幕前生致九青兕③,馲駝峞垂玄熊④。東西南北百裡間⑤,彷彿蹴踏寒山空⑥。有鳥名鸜鵒⑦,力不能高飛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⑧,胡為見羈虞羅中⑨。
(次詳校獵之事。禽獸四句,言殺獲之多,舉大以該小。東西六句,言追逐之廣,舉小以該大。《杜臆》:百里空山,已無剩語,忽入鸜鵒,法奇而意足。)
①《西京賦》:“僵禽斃獸,爛若磧礫。”白日未及移暑,已獮其十七八。②金氏曰:回蒼穹,暗用魯陽揮戈返日。③《楚辭》:“君王親發兮憚青兕。”郭璞曰:“一角,青色,重千斤。”④【朱注】“馲駝,即駱駝。峞,高貌。《魯靈光殿賦》:“玄熊蚺以齗齗。”⑤《上林賦》:“東西南北,馳騖往來。”⑥《南都賦》:“蹴踏咸陽。”⑦《詩》:“有鳥高飛,亦傅於天。”《左傳》:“有鸜鵒來巢。”童謠曰:“鸜鵒鸜鵒,往來歌哭。”《禽經》:鴝鵒,剔舌而語。⑧《鷦鷯賦》:“肉不登於俎味。”⑨《周禮》: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植虞旗於其中,致禽而珥焉。又:羅氏掌羅烏鳥,仲春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陳子昂詩:“虞羅忽見尋。”
春蒐冬狩侯得用①,使君五馬一馬驄②。況今攝行大將權③,號令頗有前賢風④。
(此美章留後。【朱注】唐刺史,即古諸侯職也。【趙注】《周禮》:巡狩本天子事,而諸侯得行之,故曰侯得用。吳論:五馬,切刺史。一馬驄,切侍御。攝大將,切留後。號令嚴明,所以校獵可觀。)
①《左傳》:臧僖伯曰:“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武事。,,《列子》:“天地無全功,萬物無全用。”用與功葉。②【朱注】《潘子真詩話》:禮,天子六馬,左右驂。三公九卿駟馬,左驂。漢制,九卿二千石右驂,太守駟馬而已,其加秩中二千石乃右驂,故太守以五馬稱之。《遁齋閑覽》及《學林》云:漢時朝臣出使為太守,增一馬,故為五馬。或曰《毛詩》:“良馬五之”,以為州長建旟,后遂作太守事。程大昌曰:鄭玄注《詩》以州長比方漢州,大小絕遠,周之州乃統隸於縣,比漢太守秩殊不侔,未足為據。按古樂府有“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蜘躕”。則太守五馬,必起於漢。但其說不一。次公云:出應劭《漢官儀》,今亦無從考證。若類書所稱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馬,此乃無稽之言,不可引為故實。③《史記·孔子世家》:攝行相事。④《書》:“發號施令。”
飄然時危一老翁,十年厭見施旗紅①。喜君士卒甚整肅,為我回轡擒西戎②。草中狐兔盡何益③,天子不在咸陽宮。朝廷雖無幽王禍,得不哀痛塵再蒙。嗚呼,得不哀痛塵再蒙!
(此以慨時作結,言當勤王敵愾,不宜校獵騁雄也。鶴曰:老翁公自謂。西戎,指吐蕃。自天寶十四年至此,已經九年,雲十年者,舉成數也。【朱注】明皇前幸蜀,代宗今幸陝,故云再蒙塵。王洙曰:代宗在陝,詔征天下兵,時程元振用事,無一人應召者,故章末感激言之。此章,首腰各四句,前段十句,有五字句,後段十句,有二字句。
①【鶴注】天寶九載五月,諸衛與諸節度所用緋色旗旙,並改為赤,故《諸將》詩云“曾閃朱旗北斗殷。”②《史記》:申侯與犬戎攻殺幽王於驪山之下。《唐書》: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邠州及奉天,車駕幸陝州,又三日,吐蕃陷京師。③桓譚《新論》:狐兔穴其中。申涵光曰:“草中狐兔盡何益二句,即賈生“不獵猛敵而獵禽獸”意。胡夏客曰:《冬狩行》因校獵之盛,思外清西戎,內匡王室,視他題他篇之憂國者,尤為切貼矣。
王嗣奭曰:此詩規諷不淺,前雲“亦似觀成功”,繼雲”頗有前賢風”,俱致不滿之意,此公竟為嚴武所殺,得非有罪可指乎羅大經曰:篇末引幽王,蓋幽王以褒姒致犬戎之禍,明皇以妃子致祿山之變,正相似也。今無妃子孽矣,而鑾輿乃再蒙塵,何哉?此必胎變稔禍,有出於女寵之外者,不可不哀痛而悔艾也。
《冬狩行》
-杜甫
君不見東川節度兵馬雄,校獵亦似觀成功。
夜發猛士三千人,清晨合圍步驟同。
禽獸已斃十七八,殺聲落日回蒼穹。
幕前生致九青兕,駱駝礨峞垂玄熊。
東西南北百裡間,彷彿蹴踏寒山空。
有鳥名鴝鵒,力不能高飛逐走蓬。
肉味不足登鼎俎,何為見羈虞羅中。
春蒐冬狩侯得同,使君五馬一馬驄。
況今攝行大將權,號令頗有前賢風。
飄然時危一老翁,十年厭見旌旗紅。
喜君士卒甚整肅,為我回轡擒西戎。
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咸陽宮。
朝廷雖無幽王禍,得不哀痛塵再蒙。
嗚呼,得不哀痛塵再蒙。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