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陵集
杜少陵集
《杜少陵集》也叫《杜工部集》,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集。《杜工部集》一書共收詩一千四百多首,其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唐王朝自盛到衰的種種社會現實,具有廣泛的社會內容,並飽含了作者愛國愛民的熱情。
這本書是1999年4月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
如《兵車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三首》,以及“三吏、三別”等諸多詩篇,對戰爭造成民生艱難和腐敗政治造成的社會動亂、貧富不均,作了深刻的抨擊。又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等詩句都深刻的批判了上層社會腐朽沒落的生活,同時也對下層民眾寄予了極大的同情,均已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
1 作者簡介 2 內容精要 3 知名篇章 4 妙語佳句 5 著作解讀 6 內容 7 閱讀導引 8 評論
杜甫(712~770),唐代偉大愛國詩人。字子美,亦稱杜少陵、杜工部。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籍襄陽。家學淵博,為後來的創作奠定了深厚的根底。早期作品有《望岳》、《房兵曹胡馬》等。經生活的磨練,寫出了《麗人行》、《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傑作,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安史之亂時曾任左拾遺,但不久便被貶。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不朽的名作。759年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秋興》八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有《杜工部集》行世。
《杜工部集》一名《杜少陵集》,共收杜詩1400多首。杜甫的詩歌真實地再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記錄了他所經歷的歷史事件,被人們稱為“詩史”。
以下介紹一些精彩篇章。 《望岳》 :《望岳》詩三首,以“岱宗夫如何”一首尤為人所稱道。全詩以一“望”宇生出境界,完全採用俯視的視角寫盡山中山外之景,氣魄宏大。首聯寫登山遠望,以一問旬“岱宗夫如何”起句,氣貫全詩,給人展開一個非常寬廣的視覺空間和心理空間。中二聯寫所見山中奇景,極具神來之筆。尾聯筆調超脫縱恣,直抒胸臆,具有俯視一切的氣概。
《秋興八首》 :杜甫居壟州時所作,是杜詩七律連章體中最多的一組,也是杜詩著名代表作之-。無論是在立意謀篇還是在遣詞造旬上,都達到最高的境界。第一首寫峽中秋景,因秋而傷羈旅;第二首寫壟州暮景及悵望京華之情;第三首寫壟州朝景;第四首感嘆長安百年喪亂;第五首追思長安全盛之日一明代胡應鱗游葯》怦此詩說:“氣象雄蓋宇宙,怯律細入毫芒。”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居成都草堂時所作。其時中原尚未恢復,關中又連遇災荒,杜甫經過四年的流徙生活來到成都,可一場無情的暴鳳雨卻又打破了他生活的安靜。詩人聯繫到當前的社會現實,寫下了這樣一首撼動人心的詩,發出了“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兀亦足”的呼聲,充分體現了詩人的人文關懷。
“三吏”“三別”:分別為《新安吏》 《幢關吏》 《石壕吏》 《新婚別》 《垂老別》 《無家別》 ,伽膜注日:“乃干元二年自東都回華州時,經歷道途,有感而作。”代表了杜甫五言古詩的藝術高峰。這組詩典型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現出人們為戰爭付出的巨大犧牲與堅強意志,一方面又真實地寫出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無窮災難。社會環境之典型、人物形象之鮮明、作者感情之複雜,使這組詩達到了新樂府詩即事名篇的高峰。
《戲為六絕句》 :杜甫以詩論詩的著名篇章,開了以後元好問、土士幀等人以詩論詩的先聲。絕旬中,詩人提出了一系列較有影響的文學主張。比如提出了“王楊盧駱當時體”這一看怯,認為不應該厚古薄今,肯定初唐四傑所取得的成就。“別栽偽體親鳳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既是杜甫學詩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勸勉後來的學者。在“或看翡翠蘭首上,未掣鯨魚碧海中”詩旬中詩人又提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學鳳格:翡翠蘭首和掣鯨魚於碧海,並且都給予了肯定。
望岳(其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毗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少陵集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之一)
感時花濺淚,恨別烏驚心。(《春望》)
但見新人笑,嘟聞舊人哭。(《佳人》)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夢李白二首》之二)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
閱讀杜詩,需要掌握以下幾點:
杜少陵集
對開元盛世的描寫,“三吏”、“三別”對安史之亂的描寫等等,都能以史家之識和史家之筆去加以記述。把描寫歷史事件與強烈的主觀抒情結合起來,將時事與家、國以及個人的生活遭遇、情感相聯繫起來,從而使詩歌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二是杜詩的沉鬱頓挫的鳳格。沉鬱,是指詩歌的情感具有一種深沉的優恩,這種優恩不是一般古代士大夫所詠嘆的個人情懷,而是一種心繫國家和民族存亡、關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懷。頓挫,是指詩歌的音律,有種音律的和諧美。
三是杜詩在律侍這一休栽上的開拓性貢獻。代表杜詩藝術成就的主要是他的律詩,首先是他擴大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以律詩寫詠懷、宴遊、山水、時事等等,凡是其他詩歌體栽所表現的範圍他都能以律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出來。其次是大量地創作組詩。如(《雜吟》二十首,七律如《詠懷古迹五首》《秋興八首》,這些組詩在中國詩歌史上無不具有經典的意義。
四是關於杜侍的煉神。劉熙載《藝概》說“少陵煉神”。杜甫有言“為人性僻耽佳旬,語不驚人兀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呈路十九曹長》),正能代表杜詩在遣詞造旬上的追求和貢獻。
五是羌於杜詩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歷來認為杜甫是詩歌之集大成者,杜甫自己也認為:“別栽偽體親鳳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戲為六絕句》之六)中國詩歌史的發展狀況來看,杜甫是個承前啟後的人物。他對後世的影響是後來的詩人們所無怯比擬的。如中唐以後元白新樂府運動、韓孟的奇崛苦吟、李商隱的七律無不是受了杜甫的影響。
早年的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一方面是詩人少年時代遙望泰山而想象自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見胡馬而讚歎“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主要是表現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他自比為“稷契”,以那些直道匡君的名臣為榜樣,能夠建立“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一樣的功業。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是杜甫詩歌中最主要的主題。比如在《兵車行》中,詩人描寫了咸陽橋上爺娘妻子們攔道哭送被官府強迫徵兵的悲慘情景,發出了“邊庭流血成海水,我皇開邊意未已”的尖銳痛切的呼聲。在《麗人行》中。詩人描寫曲江岸上貴婦雲集的場景,重點表現了唐玄宗寵愛楊氏兄妹,“御廚絡繹送八珍”的特寫場面,並在敘事中諷刺了當時唐玄宗那種不顧社稷、只顧行樂的荒唐行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則回顧他半世的坎坷經歷和百折不撓的憂國憂民的抱負。
杜甫在許多詩篇中表現了他對家人的思念與關懷。杜甫在詩歌中曾描述過一個在饑寒交迫中撫育兒女的光輝的婦女形象,“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她還時刻關心著疾病纏身的丈夫:“老妻憂坐痹,幼女問頭風。”杜甫還在多處提到孩子們,讚揚他們的聰明:“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杜少陵集
杜詩的主要風格特徵是沉鬱頓挫,沉鬱頓挫風格的感情基調是悲慨。杜甫是一位繫念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詩人。動亂的時代,個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觸,則悲慨滿懷。他的持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含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中和處世的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長篇如此,短章也如此。例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平憤懣之情似乎又是要噴薄而出了,但是沒有,感情迴旋,變成了“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的深沉嘆息。“入門聞號?,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悲痛欲絕的感情看來似乎要難以自制了,但又沒有噴薄而出,“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個人的悲痛變成了對於百姓苦難的深沉憂思,留下了無窮韻味。
律詩在杜詩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於擴大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遊,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迹。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極精密、考究。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可以說就是在把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為律詩。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對,把春雨神韻一氣寫下,無聲無息不期然而來,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氣。
杜甫在語言藝術方面也有突出的貢獻。杜詩的語言分外精警凝練。杜甫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的形象,更善於用最精練、最生動的語句把它表達出來。
杜甫注重詩句的錘鍊,他善於選擇最富於表現力的字用到他的詩句中去。《上韋左丞二十二韻》“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一個“沒”字把白鷗在遼闊無際、煙波浩渺的海中自由自在飛翔的情景完全表現出來。杜甫不僅善於用動詞,有些在句中不佔重要地位的非動詞也用得很好。例如,他善於用“自”字。“立國自有疆”、“歸來始自憐”、“唐堯真自聖”、“孤雲無自心”、“暗飛螢自照”、“自來自去堂上燕”……這個“自”字不僅富於表現力,而且使句子頓挫有致。
杜甫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響了中唐時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創作。社會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學習杜甫最興盛的時代,出現了以杜甫為宗的江西詩派。明末清初的顧炎武等人也有明顯的學杜傾向,也像杜甫一樣用律詩反映當時的抗清鬥爭,慷慨激昂。
劉辰翁:其時、其境、其情,真橫槊間意,復欲一語似此,千古不可得。
王應麟: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鉅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
調,實與盛唐大別。其能薈萃前人在此,濫觴後世亦在此。
施德操:子美讀盡天下書,識盡萬物理,天地造化,古今事物,盤礴鬱積於胸中,浩乎無不載,遇事一觸,輒發之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