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醬油

楊芳醬油

楊芳醬油為湖北省通山縣特產,縣內楊芳鄉是黑豆的主要產地,以當地的特色黑豆品種——牛肝豆生產的醬油豆豉具有原汁原味的天然食品風味,早在清乾隆年間就被稱列為貢品聞名於世,綿延300多年。

楊芳醬油、豆豉以其香濃味醇,湯色厚爽,開胃健脾,滋補健身而譽湘、鄂、贛的周邊地區,堪稱調料之精品。1987年9月經省農科院農業測試中心氨基酸分析結果表明,楊芳醬油含人體需氨基酸17種,含氨基酸總和達10.76%,且保鮮期達12個月以上。現欲申請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的人間美味。

產品特色


楊芳醬油味道如此醇厚濃郁,追其原因,除了獨特的祖傳秘方外,與楊芳林(當地另稱)當地的自然條件密不可分。眾所周知,醬油是以大豆為主料釀製而成的調味品,楊芳醬油使用的主料,即是當地特產黑豆——牛肝豆,因其形狀顏色與牛肝近似而得名。這種豆子質地飽滿,營養價值高,只能在楊芳林一帶種植成功,即使在楊芳林鄰近的地方栽種都會變異。其實,不僅僅牛肝豆離開了楊芳林會變異,就是同樣的人同樣的秘方到別的地方制楊芳醬油也無法成功,已有人試著到外地做楊醬油都未成功。到現在,楊芳醬油採用的水都是楊芳林當地山溪泉水,從不使用自來水或其他水源。

歷史起源


楊芳林製造醬油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年間,但楊芳醬油真正聞名卻是在清朝乾隆年間,當時曾被作為貢品進獻給朝廷,香飄於聖殿之上。當時楊芳醬油是少數大戶人家自家作坊的調料品,平民百姓卻沒有如此口福。但自楊芳醬油成為貢品后,楊芳林的百姓也自行製作豆醬、醬油來調味,甚至拿去銷售謀生,但其味道始終未達最佳。楊芳醬油真正走向鼎盛時期是在1890年前後,當時楊芳林有47家醬油加工作坊。說起當地醬油的繁榮,就不得不說到一位名叫譚興發的江西人。光緒年間,江西省義寧雙井人譚興發祖宗三代都是以制豆製品為生,從小學有一套製作豆製品的技術。1863年家鄉大旱,顆粒無收,譚興發逃生落戶至楊芳林鄉當時最大的醬油作坊吳恆盛家。他在吳恆盛家學習製作醬油后發現,該種製作方法勞動強度大,產量不高、質量也不佳。想起以前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學習到了製作豆製品的良方,譚興發立馬找來書籍學習實踐。終於,譚興發製作出的醬油達到了香高味醇、入口濃郁、回味綿長等特點。隨後,他便將新技術教授給其他人。就這樣,楊芳醬油迎來了一個鼎盛時期。

發展狀況


一直以來,楊芳醬油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雖然上個世紀60年代由於文革動亂,製作醬油的家庭作坊相繼歇業。直到改革開放,楊芳醬油家庭作坊再次推到新高峰,在1981年左右,楊芳林鄉集體和個體共興辦了35家醬油作坊,年產醬油十餘萬公斤。到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有些家庭作坊為了更好的發展豆製品加工業,想盡各種方法適應市場變化,如整合資源辦廠、註冊商標、改進技術、注重產品包裝和市場開拓等等。然而,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和市場競爭激烈,許多家庭作坊或個人都因醬油製作勞動強度大、產量不高、產品難以打開市場等等原因而轉行或外出打工。到目前為止,楊芳林僅剩6家從事製作楊芳醬油的廠家或家庭作坊。雖然楊芳醬油擁有數百年的製作傳統,在當地是響噹噹的品牌。然而,限於傳統的手工製作方式,加上地處偏僻,楊芳豆製品的名聲僅限於咸寧與周邊地區的小範圍內。只有整合各項資源、打造龍頭品牌、加大科技含量、增強競爭力才能讓楊芳醬油接受市場競爭的洗禮,讓這項傳統民間技術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