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寧
元末明初文學家
張以寧(1301~1370)元末明初文學家。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號翠屏山人,古田(今屬福建寧德)人。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滅元,復授侍講學士。奉使安南,還,卒於道。以寧工詩,著有《翠屏集》、《春王正月考》等。張以寧論詩主張復古,為明高棅復古理論開了先河。
元大德五年(1301)四月十五日張以寧生於古田縣城官宦之家。祖父張留孫任湖廣僉事,其父張一清官至元中奉大夫,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張以寧為張一清續娶妻子陳氏所生。陳氏“既有娠,一夕夢小兒擎荷葉向月而拜,覺而公生”。以寧自幼穎異,天賦神采,在襁褓中就嗜好讀誦。幼時在寺院中與夥伴遊戲,僧人以對聯難之,以寧隨口酬應以超卓的回答,聞者歆羨。八歲時,張以寧因賦《琴堂詩》釋其伯父之獄而知名當時。十五歲前往寧徳受學於韓古遺。五年學業大成,受鄉里學者的推許。
元泰定丁卯年(1327)張以寧二十七歲以春秋經登進士第。與其同年黃子肅、江學庭諸人盡有聲當代,而張以寧的名聲尤著。初任黃岩州判官不到一年就擒捕海冦殆盡,后升真州六合縣尹有惠政及民。以丁內艱去官,服闋將上京師為兵所阻,在淮南教授為生達十年,王鈍、石光霽皆是以寧門人弟子。
元順帝至正(1341-1368)中復征至國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元末宿儒如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等人都已相繼物故,張以寧以清俊之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
1368年9月大都陷落,張以寧與危素等征至南京,朱元璋命其撰《鍾山說》稱旨大悅,授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特被寵遇。洪武二年(1369)夏六月奉命齎詔印使安南年,以寧已經七十高齡,奉使安南,洪武三年( 1370)五月四日歸途中卒於交州。
作為由元入明的詩人,以寧經曆元末大動亂,接觸現實生活與多艱民生。他的相當部分詩歌揭露現實的黑暗,表現對民眾的關注,富有社會意義。他在臨終時所作的《輓詩》就是這方面的力作。在藝術風格上,其詩上溯秦漢,下宗李杜,以多用口語、淺近樸實、造意清新、情感濃烈而見重於時。如《送重峰阮子敬南還》,清著名詩人沈德潛羨些詩云:“情致纏綿,神《似飲馬長城窟行》。”明代大文豪宋濂也評價道:“豐腴而不流於叢冗,雄峭而不失於粗礪,清圓而不涉於浮巧,委蛇而不病於細碎,誠可謂一代之奇作矣!先生雖亡,其絢爛若星斗,流峙如河嶽者,固未始亡也。信諸今而垂於後者,豈不有在者乎?”《峨眉亭》一詩,沈德潛、周准在編選<<明詩別裁>>時就認為此詩“何減太白”。而《過辛稼軒神道》,意境蒼涼,情懷悲壯,潑墨自如,亦可與杜甫吊諸葛侯等齊讀。陳南賓評價道:“其長篇浩汗雄豪似李,其七言律渾厚老成似杜,其五言選優柔和緩似韋,兼眾體而具之。”自明開國后的約一百年中,以”三楊“為代表的粉飾現實、歌功頌德且又陳陳相因、平庸乏味的”台閣體詩佔據詩壇之際,以寧這種獨具風格的詩文,確實給明初的詩界帶來新的活力和生命。
著有《翠屏稿》、《淮南稿》、《南歸紀行》、《安南紀行集》諸集。他博通經史,曾作《春秋胡傳辯疑》,《春王正月考》等。
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系獄,以寧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征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
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鐘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為國王,御制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令,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制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
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補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撰《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
【峨眉亭】
白酒雙銀瓶,獨酌峨眉亭。不見謫仙人,但見三山青。
秋色淮上來,蒼然滿雲汀。欲將十五弦,彈與蛟龍聽。
【送重峰阮子敬南還】
君家重峰下,我家大溪頭。君家門前水,我家門前流。
我行久別家,思憶故鄉水。何況故鄉人,相見六千里。
十年在揚州,五年在京城。不見故鄉人,見君難為情。
見君情尚爾,別君奈何許?送君遽不堪,憶君良獨苦。
君歸過溪上,為問水中魚。別時魚尾赤,別後今何如?
【嚴陵釣台】
故人已乘赤龍去,君獨羊裘釣月明。魯國高名懸宇宙,漢家小吏待公卿。
天回御榻星辰動,人去空台山水清。我欲長竿數千尺,坐來東海看潮生。
【題米元厓山水】
高堂曉起山水入,古色慘淡神靈集。望中冥冥雲氣深,祇恐春衣坐來濕。
江風吹雨百花飛,早晚持竿吾得歸。身在江南圖畫里,令人卻憶米元厓。
【題李白問月圖】
誰提明月天上懸,九州蕩蕩清無煙。天東天西走不駐,姮娥鬢霜垂兩肩。
中有桂樹萬里長,吳剛玉斧聲闐闐。顧兔杵葯宵不眠,天翁下視為爾憐。
頗聞昔時錦袍客,乃是月中之謫仙。帝命和予羽衣曲,虹橋一斷心茫然。
竹王祠前霧如雨,躑躅花開啼杜鵑。月在天上缺復圓,人間塵土多英賢。
舉杯問月月不言,風吹海水秋無邊。滄波盡卷金尊里,清影長隨舞袖前。
相期迢迢在雲漢,嗚呼此意誰能傳?騎鯨寥廓忽千年,金薤青熒垂萬篇。
浮雲起滅焉足異?終古明月懸青天!
• 【過辛稼軒神道吊以詩】
• 長嘯秋雲白日陰,太行天黨氣瀟森。英雄已盡中原淚,臣主元無北渡心。年晚陰符仙蠹化,夜寒雄劍老龍吟。青山萬折東流去,春暮鵑啼宰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