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構造

書籍

汽車是主要藉助自身動力為裝置驅動,且具有4個或4個以上的車輪的非軌道無架線車輛。汽車一般由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設備等四個基本部分組成。

基本概況


汽車構造
汽車構造
汽車是藉助於自身的動力裝置驅動,且具有4個或4個以上的車輪的非軌道無架線車輛。汽車的主要用途是運輸,亦即載送人和貨物的車輛。汽車區別於沿鋪設的軌道或電力架行的火車,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進行農田作業的拖拉機,以及自走式工程機械。在分類統計時,二輪或三輪機動車,具有武器和裝甲的作戰車輛不算汽車。
汽車一般由發動機、底盤、車身、電氣設備等四個基本部分組成。

圖書信息


版次:1
頁數:349
字數:571000
印刷時間:2011-7-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121135774
包裝:平裝

內容簡介


“汽車構造”是高職高專院校汽車類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課程。本書以國產轎車為主線,全面闡述了汽車的總體及各部分構造。全書共分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發動機基本知識、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統、柴油機燃料供給系統、發動機潤滑系統、發動機冷卻系統、傳動系統、行駛系統、轉向系統和制動系統等。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汽車類專業教材,也可作為成人高等教育或汽車技術人員培訓教材。還可以供廣大初學者和汽車愛好者擴展知識使用。
本書附帶多媒體課件,包括大量的文本、彩圖、動畫資料,可以直接用來進行多媒體教學,方便教師備課、授課。學生也可以利用該課件進行課外自學和複習。

目錄


第1章 發動機基本知識
1.1 概述
1.1.1 分類
1.1.2 汽車發動機的基本結構
1.1.3 汽車發動機的基本術語
1.2 發動機的基本工作原理
1.2.1 四衝程汽油機的工作原理
1.2.2 四衝程柴油機的工作原理
1.2.3 二衝程汽油機的工作原理
1.2.4 二衝程柴油機的工作原理
1.3 發動機的總體結構
1.4 發動機產品名稱和型號編製規則
思考題
第2章 曲柄連桿機構
2.1 概述
2.1.1 功用與組成
2.1.2 受力分析
2.2 機體組
2.2.1 汽缸體
2.2.2 汽缸蓋
2.2.3 汽缸墊
2.2.4 油底殼
2.3 活塞連桿組
2.3.1 活塞組
2.3.2 連桿
2.4 曲軸飛輪組
2.4.1 曲軸
2.4.2 曲軸扭轉減振器
思考題
第3章 配氣機構
3.1 概述
3.1.1 配氣機構的功用及組成
3.1.2 配氣機構的分類
3.1.3 每缸氣門數及其排列方式
3.1.4 配氣相位
3.1.5 氣門間隙
3.2 配氣機構的零件和組件
3.2.1 氣門組
3.2.2 氣門傳動組
思考題
第4章 汽油機的燃料供給系統
4.1 概述
4.1.1 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統的作用
4.1.2 汽油的主要使用性能
4.1.3 發動機運轉工況對可燃混合氣成分的要求
4.1.4 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統的組成
4.1.5 電控燃油噴射系統的類型
4.2 電控汽油噴射系統主要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4.2.1 汽油機燃料供給系統主要部件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4.2.2 空氣供給系統主要部件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4.2.3 電子控制系統主要部件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思考題
第5章 柴油機燃油供給系統
5.1 概述
5.1.1 柴油機燃油供給系統的功用和要求
5.1.2 柴 油
5.1.3 柴油機可燃混合氣的形成
5.2 柱塞噴油泵燃油供給系統
5.2.1 柴油機燃油供給系統的組成
5.2.2 直列柱塞式噴油泵
5.2.3 調速器
5.2.4 噴油器
5.3 VE分配式柴油供給系統
5.3.1 VE分配泵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5.3.2 調速系統
5.4 PT型燃油供給系統
5.4.1 PT型燃油供給系統的基本組成與工作原理
5.4.2 PTG調速器
5.5 電控共軌燃油系統
5.5.1 概述
5.5.2 柴油機電控系統的基本原理
思考題
第6章 發動機潤滑系統
6.1 概 述
6.1.1 潤滑系統的功用
6.1.2 潤滑方式
6.2 潤滑系統的組成及潤滑油路
6.2.1 潤滑系統的組成
6.2.2 潤滑系統的潤滑油路
6.2.3 潤滑系統的主要零部件
6.3 曲軸箱通風
6.3.1 自然通風
6.3.2 強制通風
思考題
第7章 冷卻系統
7.1 冷卻系統的功用和分類
7.2 冷卻系統的組成和工作過程
7.2.1 水冷系統的組成和工作過程
7.2.2 風冷系統的組成和工作過程
7.3 水冷系統主要部件的構造
7.3.1散熱器
7.3.2風扇
7.3.3水泵
7.3.4 冷卻強度調節裝置
思考題
第8章 汽車傳動系統
8.1 傳動系統的功用與組成
8.1.1 汽車傳動系統的組成
8.1.2 汽車傳動系統的功用
8.2 機械式傳動系統
8.3 液力傳動系統
8.4 電力式傳動系統
思考題
第9章 離合器
9.1 離合器的功用與類型
9.1.1 離合器的功用
9.1.2 離合器的要求
9.1.3 離合器的類型
9.2 摩擦式離合器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
9.2.1 摩擦式離合器的基本結構
9.2.2 摩擦式離合器的工作原理
9.3 摩擦式離合器的結構
9.3.1 周布彈簧離合器
9.3.2 膜片彈簧離合器
9.3.3 從動盤和扭轉減振器
9.4 離合器操縱機構
思考題
第10章 機械式變速器與分動器
10.1 概 述
10.1.1 變速器的功用與分類
10.1.2 普通齒輪變速器的工作原理
10.2 普通齒輪變速器的變速傳動機構
10.2.1 普通齒輪三軸式變速器
10.2.2 普通齒輪兩軸式變速器
10.3 同步器
10.3.1 無同步器時的換擋過程
10.3.2 同步器的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10.4 變速器操縱機構
10.4.1 變速器操縱機構的功用及要求
10.4.2 變速器操縱機構的結構
10.5 分動器
10.5.1 齒輪傳動機構
10.5.2 操縱機構
思考題
第11章 自動變速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11.1 電控液力自動變速器的基本組成
11.1.1 電子控制自動變速器的基本組成
11.1.2 自動變速器的類型
11.2 液力傳動裝置
11.2.1 液力耦合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2.2 液力變矩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2.3 變矩器中導輪單向離合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2.4 變矩器鎖止離合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3 齒輪變速機構
11.3.1 單排行星齒輪機構傳動的基本原理
11.3.2 辛普森式行星齒輪變速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3.3 拉維納式行星齒輪變速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4 換擋執行元件
11.4.1 換擋離合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4.2 制動器
11.5 液壓控制系統
11.5.1 液壓控制系統的組成
11.5.2 液壓油泵
11.5.3 液壓閥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1.6 電子控制系統
11.6.1 輸入裝置
11.6.2 電子控制單元
11.6.3 輸出裝置
思考題
第12章 萬向傳動裝置
12.1 萬向傳動裝置在汽車上的應用
12.1.1 概述
12.1.2 萬向傳動裝置在汽車上的應用
12.2 萬向節
12.2.1 十字軸式剛性萬向節
12.2.2 准等速萬向節
12.2.3 等速萬向節
12.3 傳動軸與中間支撐
思考題
第13章 驅動橋
13.1 概述
13.1.1 功用與組成
13.1.2 驅動橋的結構和類型
13.2 主減速器
13.2.1 單級主減速器
13.2.2 雙級主減速器
13.2.3 雙速主減速器
13.2.4 貫通式主減速器
13.2.5 輪邊減速器
13.3 差速器
13.3.1 普通齒輪式差速器
13.3.2 防滑差速器
13.4 半軸與橋殼
13.4.1 半軸
13.4.2 橋殼
思考題
第14章 車架
14.1 車架的功用和要求
14.2 車架的類型和構造
14.2.1 邊梁式車架
14.2.2 中梁式車架
14.2.3 綜合式車架
思考題
第15章 車橋和車輪
15.1 車橋
15.1.1 轉向橋
15.1.2 轉向驅動橋
15.2 車輪與輪胎
15.2.1 車輪
15.2.2 輪胎
思考題
第16章 懸架
16.1 概述
16.1.1 懸架的功用
16.1.2 懸架的結構組成及特性
16.1.3 懸架的類型
16.2 普通懸架裝置
16.2.1 彈性元件
16.2.2 減振器
16.2.3 非獨立懸架
16.2.4 獨立懸架
16.3 電子控制空氣懸架
思考題
第17章 汽車轉向系統
17.1 概述
17.1.1 轉向系統的功用、類型、組成和工作過程
17.1.2 汽車轉向的條件與轉向半徑
17.1.3 轉向系統的角傳動比
17.2 機械式轉向器
17.2.1 轉向器的功用、類型和傳動效率
17.2.2 轉向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
17.2.3 轉向操縱機構
17.2.4 轉向傳動機構
17.3 動力轉向系統
17.3.1 動力轉向系統

基本組成


1.發動機:發動機是汽車的動力裝置。由2大機構5大系組成: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燃料供給系;冷卻系;潤滑系;點火系;起動系。
2.底盤:底盤作用是支撐、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總稱,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並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 正常行駛。底盤由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四部分組成。
3.車身:車身安裝在底盤的車架上,用以駕駛員、旅客乘坐或裝載貨物。轎車、客車的車身一般是整體結構,貨車車身一般是由駕駛室和貨箱兩部分組成。
4.電氣設備:電氣設備由電源和用電設備兩大部分組成。電源包括蓄電池和發電機;用電設備包括發動機的起動系、汽油機的點火系和其它用電裝置。

發動機


發動機是汽車的動力裝置。它將汽油和柴油等燃料燃燒轉變為機械能,供汽車使用。由2大機構5大系組成:曲柄連桿機構;凸輪配氣機構;燃料供給系;冷卻系;潤滑系;點火系(汽油機);起動系。
1.冷卻系:一般由水箱、水泵、散熱器、風扇、節溫器、水溫表和放水開關組成。汽車發動機採用兩種冷卻方式,即空氣冷卻和水冷卻。一般汽車發動機多採用水冷卻。
2.潤滑系:發動機潤滑系由機油泵、集濾器、機油濾清器、油道、限壓閥、機油表、感壓塞及油尺等組成。
3.燃料系:汽油機燃料系由汽油箱、汽油表、汽油管、汽油濾清器、汽油泵、化油器、空氣濾清器、進排氣歧管等組成。

汽車底盤


底盤作用是支承、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並接受
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正常行駛。底盤由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四部分組成。
1.傳動系:汽車發動機所發出的動力靠傳動系傳遞到驅動車輪。傳動系具有減速、變速、倒車、中斷動力、輪間差速和軸間差速等功能,與發動機配合工作,能保證汽車在各種工況條件下的正常行駛,並具有良好的動力性和經濟性。主要是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節、傳動軸和驅動橋等組成。
a.離合器:其作用是使發動機的動力與傳動裝置平穩地接合或暫時地分離,以便於駕駛員進行汽車的起步、停車、換檔等操作。
b.變速器:由變速器殼、變速器蓋、第一軸、第二軸、中間軸、倒檔軸、齒輪、軸承、操縱機構等機件構成,用於汽車變速、變輸出扭矩.
汽車懸架
汽車懸架
2.行駛系:由車架、車橋、懸架 和車輪等部分組成。行駛系的功用是:
a.接受傳動系的動力,通過驅動輪與路面的作用產生牽引力,使汽車正常行駛;
b.承受汽車的總重量和地面的反力;
c.緩和不平路面對車身造成的衝擊,衰減汽車行駛中的振動,保持行駛的平順性;
d.與轉向系配合,保證汽車操縱穩定性。
3.轉向系:汽車上用來改變或恢復其行駛方向的專設機構稱為汽車轉向系統。轉向系統的基本組成:
a.轉向操縱機構主要由轉向盤、轉向軸、轉向管柱等組成;
b.轉向器將轉向盤的轉動變為轉向搖臂的擺動或齒條軸的直線往複運動,並對轉向操縱力進行放大的機構。轉向器一般固定在汽車車架或車身上,轉向操縱力通過轉向器后一般還會改變傳動方向;
c.轉向傳動機構將轉向器輸出的力和運動傳給車輪(轉向節),並使左右車輪按一定關係進行偏轉的機構。
4.制動系:汽車上用以使外界(主要是路面)在汽車某些部分(主要是車輪)施加一定的力,從而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制制動的一系列專門裝置統稱為制動系統。其作用是:使行駛中的汽車按照駕駛員的要求進行強制減速甚至停車;使已停駛的汽車在各種道路條件下(包括在坡道上)穩定駐車;使下坡行駛的汽車速度保持穩定。
a.按制動系統的作用
制動系統可分為行車制動系統、駐車制動系統、應急制動系統及輔助制動系統等。用
汽車構造
汽車構造
以使行駛中的汽車降低速度甚至停車的制動系統稱為行車制動系統;用以使已停駛的汽車駐留原地不動的制動系統則稱為駐車制動系統;在行車制動系統失效的情況下,保證汽車仍能實現減速或停車的制動系統稱為應急制動系統;在行車過程中,輔助行車制動系統降低車速或保持車速穩定,但不能將車輛緊急制停的制動系統稱為輔助制動系統。上述各制動系統中,行車制動系統和駐車制動系統是每一輛汽車都必須具備的。
b.按制動操縱能源
制動系統可分為人力制動系統、動力制動系統和伺服制動系統等。以駕駛員的肌體作為唯一制動能源的制動系統稱為人力制動系統;完全靠由發動機的動力轉化而成的氣壓或液壓形式的勢能進行制動的系統稱為動力制動系統;兼用人力和發動機動力進行制動的制動系統稱為伺服制動系統或助力制動系統。
c.按制動能量的傳輸方式
制動系統可分為機械式、液壓式、氣壓式、電磁式等。同時採用兩種以上傳能方式的制動系稱為組合式制動系統。
制動系統一般由制動操縱機構和制動器兩個主要部分組成。
a.制動操縱機構
產生制動動作、控制制動效果並將制動能量傳輸到制動器的各個部件以及制動輪缸和制動管路。
b.制動器
產生阻礙車輛的運動或運動趨勢的力(制動力)的部件。汽車上常用的制動器都是利用固定元件與旋轉元件工作表面的摩擦而產生制動力矩,稱為摩擦制動器。它有鼓式制動器盤式制動器兩種結構型式。

汽車車身


汽車車身結構主要包括:車身殼體(白車身)、車門、車窗、車前鈑製件、車身內外裝飾件和車身附件、座椅以及通風、暖氣、冷氣、空氣調節裝置等等。在貨車和專用汽車上還包括車箱和其它裝備。
1.車身殼體(白車身)是一切車身部件的安裝基礎,通常是指縱、橫樑和支柱等主要承力元件以及與它們相連接的鈑件共同組成的剛性空間結構。客車車身多數具有明顯的骨架,而轎車車身和貨車駕駛室則沒有明顯的骨架。車身殼體通常還包括在其上敷設的隔音、隔熱、防振、防腐、密封等材料及塗層。
2.車門通過鉸鏈安裝在車身殼體上,其結構較複雜,是保證車身的使用性能的重要部件。鈑等。這些鈑制製件形成了容納發動機、車輪等部件的空間。
3.車身外部裝飾件主要是指裝飾條、車輪裝飾罩、標誌、浮雕式文字等等。散熱器面罩、保險杠、燈具以及後視鏡等附件亦有明顯的裝飾性。
4.車內部裝飾件包括儀錶板、頂篷、側壁、座椅等表面覆飾物,以及窗帘和地毯。在轎車上廣泛採用天然纖維或合成纖維的紡織品、人造革或多層複合材料、連皮泡沫塑料等表面覆飾材料;在客車上則大量採用纖維板、紙板、工程塑料板、鋁板、花紋橡膠板以及複合裝飾板等覆飾材料。
5.車身附件有:門鎖、門鉸鏈、玻璃升降器、各種密封件、風窗刮水器、風窗洗滌器、遮陽板、後視鏡、拉手、點煙器、煙灰盒等。在現代汽車上常常裝有無線電收放音機和桿式天線,在有的汽車車身上還裝有無線電話機、電視機或加熱食品的微小爐和小型電冰箱等附屬設備。
6.車身內部的通風、暖氣、冷氣以及空氣調節裝置是維持車內正常環境、保證駕駛員和乘客安全舒適的重要裝置。座椅也是車身內部重要裝置之一。座椅由骨架、座墊、靠背和調節機構等組成。座
墊和靠背應具有一定的彈性。調節機構可使座位前後或上下移動以及調節座墊和靠背的傾斜角度。某些座椅還有彈性懸架和減振器,可對其彈性懸架加以調節以便在駕駛員們不同的體重作用下仍能保證座墊離地板的高度適當。在某些貨車駕駛室和客車車廂中還設置適應夜間長途行車需要的卧鋪。7.為保證行車安全,在現代汽車上廣泛採用對乘員施加約束的安全帶、頭枕、氣囊以及汽車碰撞時防止乘員受傷的各種緩衝和包墊裝置。按照運載貨物的不同種類,貨車車箱可以是普通欄板式結構、平台式結構、傾卸式結構、閉式車箱、氣、液罐以及運輸散粒貨物(穀物、粉狀物等)所採用的氣力吹卸專用容罐或者是適於公路、鐵路、水路、航空聯運和國際聯運的各種標準規格的集裝箱。

基本信息

書名:汽車構造
書號:7-113-11930
作者:張春英
定價:32.80
出版日期:2011.01
適用專業:汽車類
出版社:中國鐵道出版社
內容簡介
本書按照高等職業教育汽車類專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編寫,系統地介紹了現代汽車的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內容包括總論、發動機基本知識、曲柄連桿機構、配氣機構、汽油機燃料供給系、柴油機燃料供給系、發動機冷卻與潤滑系、發動機點火與起動系、汽車的排放凈化、汽車傳動系、汽車行駛系、轉向系、汽車制動系、汽車車身、電氣設備、新能源汽車簡介。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本著實用好用的原則,重點突出國產轎車結構,內容涉及面廣,並體現了汽車新技術的應用;知識點與技能點要求明確,理論描述簡明,圖文並茂,深入淺出。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發動機基本知識
第3章 曲柄連桿機構
第4章 配氣機構
第5章 汽油機燃料供給系
第6章 柴油機燃料供給系
第7章 發動機冷卻與潤滑系
第8章 發動機點火與起動系
第9章 汽車的排放凈化
第10章 汽車傳動系
第11章 汽車行駛系
第12章 汽車轉向系
第13章 汽車制動系
第14章 汽車車身
第15章 汽車電氣設備
第16章 新能源汽車簡介
參考文獻

圖書12


書名:汽車構造(第2版)
書號:9787302189756
汽車構造[漢語辭彙]
汽車構造[漢語辭彙]
作者:關文達、吳明、王羽等
定價:45元
出版日期:2009-1-1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主要以國產轎車和部分進口轎車為主,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汽車的結構、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
全書在第1版的基礎上,對現代汽車發動機電控部分(如電控氣門正時、電控汽油噴射、電控柴油噴射、電控點火系)、底盤電控部分(如電控自動變速器、電控制動防抱死和防滑系統、電控懸架高度自動控制系統、電控動力轉向系統)、車身電控部分(如電子儀錶、電動座椅、電動後視鏡、電動天窗、電動中央門鎖控制、電子防碰撞系統、倒車防碰撞裝置、巡航控制系統、汽車導航系統和汽車黑匣子)等內容做了較多的充實;另外,增加了發動機渦輪增壓、發動機排放控制、車載網路系統、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氣汽車)和自動化高速公路等新內容。本書編寫內容實用性強、涉及面廣、圖文並茂、深入淺出。
本書為汽車工程類本科教材,也可作為成人教育、高職、高專、職大教材,還可供汽車工業部門和汽車運輸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同樣適用於高校相關專業師生擴展知識的需要。
目錄
0 總論1
0.1 汽車的分類1
0.2 國產汽車產品型號編製規則3
0.3 車輛識別代號編碼3
0.4 汽車的總體構造8
0.5 汽車行駛的基本原理9
第1章 發動機的工作原理與總體構造11
1.1 概述11
1.2 四行程發動機的工作原理12
1.2.1 發動機常用術語12
1.2.2 發動機的工作原理13
1.3 發動機的總體構造16
1.4 內燃機的名稱及型號編製規則19
第2章 曲柄連桿機構21
2.1 機體組21
2.1.1 汽缸體21
2.1.2 汽缸蓋24
2.1.3 汽缸墊26
2.1.4 油底殼26
2.1.5 發動機的支承28
2.2 活塞連桿組28
2.2.1 活塞28
2.2.2 活塞環32
2.2.3 活塞銷34
2.2.4 連桿35
2.3 曲軸飛輪組37
2.3.1 曲軸37
2.3.2 曲軸扭轉減振器44
2.3.3 飛輪44
第3章 配氣機構46
3.1 充氣效率46
3.2 配氣機構的布置形式46
3.2.1 凸輪軸的布置形式48
3.2.2 凸輪軸的傳動方式51
3.2.3 氣門數目及排列方式52
3.2.4 氣門間隙54
3.3 配氣相位54
3.3.1 進、排氣門的配氣相位54
3.3.2 氣門重疊55
3.4 配氣機構的主要零部件55
3.4.1 氣門組56
3.4.2 氣門傳動組58
3.5 可變進氣系統64
3.5.1 可變氣門正時及升程電子控制系統64
3.5.2 多氣門分段工作進氣系統65
3.5.3 雙進氣管分段工作進氣系統66
3.5.4 進氣管長度及面積可變進氣系統66
第4章 汽油機燃料供給系67
4.1 概述67
4.1.1 任務和分類67
4.1.2 汽油67
4.1.3 可燃混合氣成分的表示方法68
4.1.4 可燃混合氣濃度對發動機性能的影響69
4.1.5 發動機各工況對可燃混合氣濃度的要求70
4.2 化油器式燃料供給系簡介71
4.2.1 組成71
4.2.2 簡單化油器及其工作過程72
4.2.3 簡單化油器特性73
4.2.4 理想化油器特性73
4.2.5 化油器的工作系統74
4.2.6 電子控制化油器78
4.2.7 汽油箱80
4.2.8 汽油濾清器80
4.2.9 汽油泵81
4.3 電控汽油噴射式燃料供給系82
4.3.1 概述82
4.3.2 組成83
4.3.3 主要元件的結構與工作原理85
4.3.4 電控燃油噴射系統典型實例96
4.4 汽油機渦輪增壓98
4.4.1 汽油機渦輪增壓的特點99
4.4.2 汽油機渦輪增壓的布置方案99
第5章 柴油機燃料供給系101
5.1 概述101
5.1.1 柴油機燃料供給系的組成101
5.1.2 柴油102
5.2 可燃混合氣的形成與燃燒室104
5.2.1 可燃混合氣形成的特點與過程104
5.2.2 燃燒室105
5.3 噴油器108
5.3.1 孔式噴油器108
5.3.2 軸針式噴油器109
5.4 噴油泵110
5.4.1 柱塞式噴油泵111
5.4.2 轉子分配式噴油泵118
5.5 調速器126
5.5.1 調速器的功用及分類126
5.5.2 機械離心式調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127
5.5.3 RAD型兩速調速器129
5.5.4 全速調速器132
5.6 柴油機燃料供給系輔助裝置134
5.6.1 輸油泵134
5.6.2 噴油提前調節裝置136
5.7 電控柴油噴射系統138
5.7.1 控制原理與分類139
5.7.2 電控直列泵噴射系統140
5.7.3 電控分配式噴油泵142
5.7.4 電控共軌式柴油噴射系統145
5.8 渦輪增壓器149
5.8.1 增壓的作用和方式149
5.8.2 廢氣渦輪增壓器的工作原理149
5.8.3 廢氣渦輪增壓器的構造150
第6章 發動機排放控制152
6.1 三元催化轉化器152
6.2 廢氣再循環裝置153
6.3 曲軸箱強制通風裝置153
6.4 汽油蒸發控制裝置155
第7章 發動機冷卻系156
7.1 概述156
7.1.1 功用與分類156
7.1.2 冷卻液157
7.2 水冷系157
7.2.1 水冷系的組成及水路157
7.2.2 水冷系的主要部件158
7.3 風冷系164
第8章 發動機潤滑系165
8.1 概述165
8.1.1 功用與潤滑方式165
8.1.2 組成165
8.1.3 潤滑油166
8.1.4 潤滑脂168
8.2 潤滑系油路169
8.3 潤滑系的主要部件171
8.3.1 機油泵171
8.3.2 濾清器173
第9章 汽油發動機點火系176
9.1 概述176
9.2 傳統點火系176
9.2.1 傳統點火系的組成176
9.2.2 傳統點火系的工作原理182
9.3 半導體點火系184
9.3.1 有觸點半導體點火系184
9.3.2 無觸點半導體點火系185
9.4 微機控制點火系189
9.4.1 有分電器的微機控制點火系190
9.4.2 無分電器的微機控制點火系194
9.4.3 直接點火系195
9.5 汽車電源196
9.5.1 蓄電池196
9.5.2 交流發電機196
9.5.3 電壓調節器198
第10章 發動機起動系199
10.1 起動機的組成199
10.1.1 直流電動機199
10.1.2 傳動機構200
10.1.3 控制機構202
10.2 起動機簡介203
10.2.1 減速起動機203
10.2.2 永磁起動機204
第11章 汽車傳動系206
11.1 傳動系的組成和功能206
11.1.1 組成206
11.1.2 功能206
11.2 傳動系的分類及布置形式207
11.2.1 分類207
11.2.2 布置形式209
第12章 離合器211
12.1 離合器的功用211
12.2 摩擦離合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211
12.3 摩擦離合器的分類212
12.3.1 膜片彈簧式摩擦離合器 212
12.3.2 周布彈簧式摩擦離合器215
12.3.3 中央彈簧式摩擦離合器216
12.4 離合器扭轉減振器217
12.5 離合器操縱機構217
12.5.1 液壓式操縱機構 218
12.5.2 機械式操縱機構 219
12.5.3 彈簧或氣壓助力式操縱機構219
第13章 普通齒輪變速器222
13.1 概述222
13.2 變速器的傳動機構223
13.2.1 兩軸式變速器223
13.2.2 三軸式變速器228
13.2.3 組合式變速器230
13.3 同步器231
13.3.1 作用231
13.3.2 無同步器時的換擋過程231
13.3.3 鎖環式慣性同步器232
13.3.4 鎖銷式慣性同步器235
13.4 變速器操縱機構236
13.4.1 功用與要求236
13.4.2 結構236
13.4.3 鎖止裝置238
第14章 汽車自動變速器240
14.1 概述240
14.1.1 分類240
14.1.2 組成241
14.2 自動變速器的工作過程247
14.2.1 辛普森式行星齒輪機構247
14.2.2 拉威娜式行星齒輪機構252
14.3 典型結構253
14.3.1 一汽寶來轎車自動變速器253
14.3.2 廣州本田雅閣轎車自動變速器255
第15章 萬向傳動裝置259
15.1 概述259
15.1.1 功用與組成259
15.1.2 在汽車上的應用259
15.2 萬向節260
15.2.1 十字軸式剛性萬向節260
15.2.2 准等速萬向節和等速萬向節262
15.3 傳動軸與中間支承266
第16章 驅動橋267
16.1 概述267
16.1.1 功用267
16.1.2 分類與組成267
16.2 主減速器268
16.2.1 單級主減速器268
16.2.2 雙級主減速器270
16.2.3 貫通式主減速器271
16.2.4 雙速主減速器272
16.2.5 輪邊減速器273
16.3 差速器273
16.3.1 對稱式錐齒輪差速器273
16.3.2 防滑差速器276
16.4 半軸與驅動橋殼279
16.4.1 半軸279
16.4.2 驅動橋殼281
第17章 汽車行駛系283
17.1 功用283
17.2 組成283
17.3 分類283
第18章 車架285
18.1 功用與分類285
18.2 邊梁式車架285
18.3 中梁式車架287
18.4 綜合式車架288
第19章 車橋和車輪289
19.1 車橋289
19.1.1 功用與分類289
19.1.2 轉向橋289
19.1.3 轉向驅動橋294
19.1.4 後輪定位295
19.2 車輪與輪胎296
19.2.1 車輪296
19.2.2 輪胎298
第20章 懸架304
20.1 懸架的組成與分類304
20.1.1 組成304
20.1.2 分類305
20.2 彈性組件305
20.2.1 鋼板彈簧305
20.2.2 螺旋彈簧306
20.2.3 扭桿彈簧306
20.2.4 氣體彈簧307
20.2.5 橡膠彈簧309
20.3 減振器309
20.4 非獨立懸架311
20.4.1 縱置鋼板彈簧式非獨立懸架311
20.4.2 螺旋彈簧式非獨立懸架312
20.4.3 空氣彈簧式非獨立懸架313
20.5 獨立懸架313
20.5.1 橫臂式獨立懸架314
20.5.2 縱臂式獨立懸架316
20.5.3 車輪沿主銷移動的獨立懸架318
20.6 電子控制空氣懸架320
20.6.1 分類321
20.6.2 結構及工作原理321
20.6.3 凌志LS400型轎車電控空氣懸架326
第21章 汽車轉向系328
21.1 概述328
21.1.1 類型及工作原理328
21.1.2 有關概念329
21.2 機械轉向系330
21.2.1 轉向操縱機構330
21.2.2 轉向器331
21.2.3 轉向傳動機構333
21.3 動力轉向系335
21.3.1 組成335
21.3.2 電控動力轉向系336
21.3.3 轎車四輪轉向系337
第22章 汽車制動系341
22.1 概述341
22.1.1 類型341
22.1.2 工作原理341
22.2 車輪制動器342
22.2.1 鼓式制動器343
22.2.2 盤式制動器349
22.3 駐車制動系353
22.4 液壓制動系354
22.4.1 液壓制動系管路354
22.4.2 液壓制動系主要零部件355
22.5 氣壓制動系362
22.5.1 氣壓制動系迴路362
22.5.2 主要零部件363
22.6 輔助制動系368
22.7 防抱死制動系統369
22.7.1 概述369
22.7.2 組成370
22.7.3 工作過程371
22.8 驅動防滑系統373
22.8.1 概述373
22.8.2 組成373
22.8.3 工作過程373
第23章 汽車車身377
23.1 概述377
23.1.1 作用和組成377
23.1.2 車身殼體分類377
23.2 車身殼體與門窗378
23.2.1 轎車車身378
23.2.2 客車車身380
23.2.3 載貨汽車駕駛室和車廂381
23.2.4 車門、車窗及附件385
23.3 車身內部裝置387
23.3.1 座椅387
23.3.2 電動車窗390
23.3.3 電動天窗391
23.4 乘員保護裝置392
23.4.1 座椅安全帶392
23.4.2 安全氣囊393
23.5 電動後視鏡397
23.6 汽車暖風空調裝置398
23.6.1 通風、採暖裝置398
23.6.2 空調裝置399
23.7 風窗刮水器與風窗洗滌器402
23.7.1 風窗刮水器402
23.7.2 風窗洗滌器404
第24章 汽車車身電子控制裝置406
24.1 汽車儀錶與顯示裝置406
24.1.1 傳統儀錶406
24.1.2 電子儀錶407
24.2 照明與信號裝置409
24.2.1 照明裝置409
24.2.2 信號裝置411
24.2.3 常用標識符號413
24.3 中央控制門鎖414
24.3.1 無遙控功能中央控制門鎖414
24.3.2 無線遙控中央門鎖416
24.4 防盜報警裝置419
24.4.1 概述419
24.4.2 組成420
24.4.3 典型防盜報警裝置421
24.5 汽車防碰撞控制裝置421
24.5.1 概述421
24.5.2 超聲波倒車防碰撞裝置422
24.5.3 雷達防碰撞裝置423
24.6 汽車音響424
24.6.1 組成424
24.6.2 轎車多媒體簡介425
24.7 巡航控制系統426
24.7.1 組成426
24.7.2 典型結構428
24.8 汽車導航系統429
24.8.1 GPS系統簡介430
24.8.2 汽車GPS系統430
24.8.3 汽車GPS系統功能431
24.9 汽車黑匣子432
24.9.1 功用432
24.9.2 組成 433
24.9.3 典型結構433
24.10 智能汽車與自動化高速公路434
24.10.1 智能汽車434
24.10.2 自動化高速公路435
第25章 車載網路基礎知識436
25.1 概述436
25.1.1 結構與組成437
25.1.2 常用基本術語438
25.1.3 區域網439
25.1.4 汽車車載網路協議標準440
25.2 車載網路信息傳輸系統441
25.2.1 多路傳輸系統441
25.2.2 CAN數據傳輸系統 442
25.2.3 汽車MOST技術442
25.2.4 局部連接網路442
25.3 典型車載網路系統443
25.3.1 一汽寶來CAN數據傳輸系統 443
25.3.2 廣州本田雅閣多路傳輸系統445
第26章 新能源汽車448
26.1 純電動汽車448
26.2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449
26.3 混合動力電動汽車450
26.3.1 分類450
26.3.2 組成451
26.3.3 典型結構452
26.4 燃氣汽車453
26.4.1 概述453
26.4.2 結構455
26.4.3 專用裝置459
附錄A 部分國產汽車技術參數及簡明結構插頁
參考文獻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