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經天

廖經天

廖兆祥,1913年出生,廣東梅縣水車鎮小立村人。

目錄

正文


廖經天(1913-1998),原名廖兆祥,字經天,廣東梅縣水車鎮小立村人。1926年在梅縣學藝中學讀書,加入共青團,投身革命。1927年5月12日參加梅縣武裝暴動。1931年流亡到南洋,先後創辦了《嫩芽》、《摩登》等刊物,宣傳馬列主義,傳播新文化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1938年2月抵延安,作為戰地記者,采寫了許多重要消息和通訊。1946年服從組織安排,克服困難,赴熱中創辦《熱中報》。建國前後,參與籌建《新湖南報》,歷任《新湖南報》副總編輯,《桂北日報》總編輯、社長,《廣西日報》副總編輯、總編輯和社長。1952年冬出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文革”后創辦《傳記文學》。
文旗隨戰鼓 許國未惜身
廖經天原名廖兆祥,字經天,梅縣水車鎮小立村人,1926年在梅縣學藝中學讀書,加入共青團,投身革命。
梅縣共青團建立的初期,工作十分困難,建國后曾任國防部辦公廳主任、國防科委第一副政委的肖向榮將軍當時任共青團梅縣地委秘書,廖經天被組織上調去幫助他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共青團梅縣地委機關設在下市一家倒閉的“安昌”商店。這招牌後來就成了團地委機關的代號。1976年4月,當肖向榮同志在“四人幫”掀起的反擊右傾翻案風中再次遭到慘酷迫害而猝然病逝時,廖經天曾飽蘸著巨大的悲傷滿懷深情地寫下他的悼念:“憑誰共話‘安昌’,將火種點燃在故鄉。數當年戰友,幾人健在?今朝俊秀,成隊翱翔。老驥新駒,長驅並駕,掃盡妖氛日月光。安息吧,看槎游碧漢,震懾遐荒。”
1927年,梅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武裝暴動,廖經天義無返顧地參加了革命武裝鬥爭,後來革命受到敵人的殘酷鎮壓,我們的羅永香奶奶就在一次大搜捕中慘死在敵人的刺刀下。1931年,廖經天被迫流亡南洋。在1932-1936年這段時間裡,廖經天在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團結一批革命流亡者和進步華僑青年,先後創辦並主編了《嫩芽》《摩登》《胡笳》《大眾之友》《大眾世界》等周刊和《華僑月刊》,宣傳馬列主義,傳播新文化運動。廖經天主編的這些刊物屢遭國民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總支部的迫害,但停刊——再辦,再停刊——再辦,始終頑強堅持鬥爭。廖經天后來回憶這段往事時,曾說:“在印尼這一個時期編輯出版刊物,雖然不是公開打著‘文旗’、擂著戰鼓前進,但也是聽著黨的號角,跟著黨的步伐,在海外留下了幾點革命報刊工作者的腳印。”
辦報在馬背 敵後筆作槍
1937年,“七七”事變震驚中外,廖經天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歸國共赴國難,1938年2月抵達延安,先後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教育廳副科長、總政日本問題研究室和《解放日報》國際問題研究室研究員,同時作為戰地記者,采寫了許多重要消息和通訊。1945年8月,日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下旬,中央決定解放日報、新華社總社組織先遣隊奔赴張家口和“晉察冀日報”合作成立總分社。這個先遣隊共16人,由吳文燾同志帶隊,成員中有後來的著名記者、擔任過新華總社社長的穆青,擔任過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的王揖等,廖經天也是這個先遣隊的成員之一。1945年10月6日,先遣隊告別延安,踏上了征途,歷盡艱辛於11月14日到達張家口。剛要著手工作,博古同志來電,要求先遣隊要繼續兼程東進,到瀋陽去建立新華總分社, 因為中央為了建立穩固的東北根據地,以彭真同志為書記的東北局已進駐瀋陽。11月30日, 先遣隊抵達熱河省會承德,但此時國民黨軍隊切斷了熱河至東北的交通,博古同志指示先遣隊留在承德參加《大眾日報》和新華分社的工作。12月中旬,承德-瀋陽的交通線又被我軍打通,12月21日,中央又來電決定先遣隊繼續去東北,冀熱遼中央分局要求留下部分骨幹幫助工作, 廖經天被分局留下,從此開始了在承德的戰鬥歲月。
先遣隊赴瀋陽后,留下的爺爺沒有絲毫怨言,滿腔熱情地投入到報社的工作中,采寫了大量的新聞和通訊,報道了熱河人民在日偽鐵蹄下的苦難生活和反抗鬥爭,報道了人民群眾對漢奸、特務、惡霸的憤怒清算和我軍自衛反擊戰的勝利。1946年2月,《冀熱遼日報》在李銳同志具體領導下創刊,廖經天和後來的著名作家黃鋼、著名詩人郭小川等同志先後參與了報社的領導工作,任副總編輯。
《冀熱遼日報》是當時解放區僅有的幾家大報之一。1946年春,蔣軍開始大規模進攻熱河。同年8月26日,蔣軍向承德推進。8月28日,我黨政機關全部撤出承德。在敵情嚴重、報紙一時不能正常出版的日子裡,廖經天和他的戰友們就每天支起電台,抄收新華社電訊稿,編輯出版《每日新聞》。有時敵機隆隆飛過來了,大家就隱蔽在樹叢中,敵機一走,立刻照常工作。當時熱中地區形勢最為嚴峻,根據地沒有一個完整的縣,沒有一座縣城,周圍被敵人佔領的七百餘里鐵路線、一千多里的公路線和大大小小20多個據點團團圍住。但熱中緊挨熱河省會承德,它的鞏固和發展,不但直接威脅敵人對承德的佔領,也牽制著東北戰場,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積極參加熱中的鬥爭,李銳社長和分局商量決定,由廖經天帶領一個小分隊赴熱中,出版《冀熱遼日報熱中版》。廖經天到熱中后,因地委已編輯出版了一期《熱中報》,廖經天便和地委商量仍用《熱中報》名稱,發稿則用“新華社熱中支社”名義。熱中的敵情相當嚴重,熱中地委、專署駐地往往離敵人據點不過百數十里,有時甚至不過十餘里之遙,敵人完全可以在瞬息之間突襲。因此報紙只能用鋼板刻寫油印。每轉移一處,立刻架起天線收發電訊,在炕上擺開鋼板蠟紙油印機,一有敵情,立刻收拾攤子,把全部家當馱在馬背上迅速轉移。廖經天后來回憶這段經歷,自豪地說:“熱中根據地在馬背上,我們就在馬背上辦報!”
《熱中報》半年間在極為艱苦的環境里編髮了37期,刊印大量新華社的重要新聞和本地區的重大戰鬥、重大事件,有力地鼓舞了熱中軍民的鬥志和信心。1947年6月,赤峰及熱中周圍各縣相繼收復,冀熱遼中央分局已搬回赤峰辦公,《熱中報》便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6月28日,廖經天凱旋赤峰,和報社的老戰友們會師了。
丹心留晚節 桑榆猶芬芳
1948年10月下旬,冀熱遼分局奉命撤消分局建制,全體幹部開赴平津前線。2月15日,廖經天和冀熱遼分局南下幹部隊伍離開戰鬥了三年的灑過戰友鮮血的土地, 向平津進發。1949年1月底,廖經天出任北平市委宣傳部編審處處長。5月21日,中央通知在北平幫助接管的冀熱遼幹部立即在天津集中,編為“湘江大隊”,南下武漢。此後,廖經天隨著南下大軍,飲馬長江,進入長沙,參與籌建了《新湖南報》,創辦了新聞幹部訓練班,任《新湖南報》副總編輯、《新湖南報》、新華社新聞幹部訓練班班主任,培訓了大批新聞骨幹。廣西解放后,廖經天再次南下,歷任《桂北日報》總編輯、社長,《廣西日報》副總編輯、總編輯和社長。1952年冬出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1953年冬任中蘇友好協會總會黨組副書記、副秘書長兼第一副總幹事(時劉少奇主席任會長、文化部錢俊瑞副部長任黨組書記),主持實際工作並分管《中蘇友好報》。
1958年7月30日,廖經天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貴州,任銅仁專區文教局副局長、銅仁師範學校副校長,從此,廖經天這個參加革命30多年的高級幹部開始了“長流夜郎”的生活。1978年12月31日,中組部中宣部推倒了一切不實之詞,恢復了廖經天的政治生命、級別待遇和工作。廖經天平反后被安排到民政部擔任革命史料研究室主任(享受副部級待遇)。他為了彌補20年損失掉的時間,以極大的熱情忘我工作,不但從事革命史料的研究,還和一些老同志一起,創辦了《傳記文學》,任主編。現在《傳記文學》蜚聲海內外,這與廖經天初創時期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廖經天在新聞戰線上嘔心瀝血,戎馬一生,1986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向廖經天頒發了“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的《榮譽證書》,充分肯定了廖經天對革命新聞事業的貢獻。
廖經天的老戰友肖向榮將軍在“五七”幹校勞動時,曾寫下一本“五七生活素描”的詩集,廖經天讀後寫了七律兩首題后。其中一首里有這樣幾句:華髮未忘勤鍛煉,錦篇長讀貫初衷。篋中遺篇殷勤語,閃耀平生一點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