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4條詞條名為太平鎮的結果 展開

太平鎮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轄鎮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位於湛江市西南部,西北部與遂溪縣城接壤,西南部與雷州市毗鄰,距離市中心36公里,境內有粵海鐵路、黃企線(省道)通過,是湛江通往海南省的捷徑,鎮通村硬底化道路已全部開通,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鎮轄21個村(居)委會、93個自然村,全鎮總面積125平方公里,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總人口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2萬人。該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常年氣溫10℃—33℃,太陽光照年時數為1500—1900小時,雨量充足。現有耕地面積4.2萬畝,林地2.5萬畝,是一個農業大鎮。

行政區劃


主要部門

太平派出所、太平邊防派出所、里光派出所、太平工商所、太平財政所、太平稅務所、太平國土所、太平司法所、太平武裝部、太平計生辦。

村級政區

通明村委會、洋村村委會、東岸村委會、六坑村委會、呂宅村委會、嶺頭村委會、仙村村委會、里光村委會、山後村委會、山尾村委會、其連村委會、陳漁村委會、肖漁村委會、六禮村委會、塘邊村委會、新聯村委會、王村村委會、調浪村委會、卜品村委會、北山村委會、南夏村委會

黨政機構

鎮黨委下設六大辦公室:
1、黨政辦公室
2、社會事務辦公室
3、規劃和建設辦公室
4、經濟發展辦公室
5、農業辦公室
6、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

建設方面

我鎮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合理布局的工作方針,強化鎮區規劃建設。鎮通村委會硬底化道路全部開通,圩鎮民主路、建設路、東風路等主要道路全部完成硬底化建設,並綠化、美化;生活、商貿和工業區等各種功能建設規範,功能齊全;隨著我鎮市政建設的不斷深入,各項基礎設施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

特色經濟

1、速生林種植及木材加工業
2、海水養殖業
3、紙製品加工業
4、蒲草和花卉種植以及工藝品加工業
5、選礦業.

經濟


工業區

工廠
工廠
森工製造業:規劃建設太平森工產業集聚區,該集聚區位於太平鎮,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園區定位是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基地,依託晨鳴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重點發展製漿造紙、建築材料、印刷包裝、傢具製造、配套物流等項目,形成林漿紙一體化全產業鏈。集聚區規劃建成兩園:一是林漿紙產業園。主要發展造紙及下游產業,依託本地林木資源優勢和港口、區位優勢和依託晨鳴65萬噸高檔文化紙、80萬噸銅版紙項目,做大造紙規模,做長產業鏈。二是林板傢具產業園。主要發展傢具製造業,依託湛江的港口和物流優勢,在麻章建立南中國新的傢具製造基地,與商貿物流城形成“前店后廠”的效應。
工業
工業
2011年8月3日上午,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啟動按鈕,湛江晨鳴林漿紙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朱小丹,省委常委、秘書長徐少華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晨鳴集團董事長陳洪國,湛江市領導劉小華、阮日生、趙志輝、麥教猛、張榮輝等參加了投產儀式。湛江晨鳴林漿紙一體化項目是國家大型重點項目,也是國家推進林漿紙一體化建設的重點工程。項目一期工程佔地2740畝,總投資150億元,配套建設速生豐產林300萬畝。項目達產後每年可生產木漿100萬噸,高級文化紙65萬噸,實現年產值100億元,年創利稅26.8億元,並提供4000餘個就業崗位。

農漁業

漁業
漁業
依託晨鳴木漿項目,推廣速生林技術,建設漿紙原料林種植基地。加快建設通明國家一級漁港,扶持海洋捕撈業,推廣太平鎮東岸村網箱養殖經驗,大力發展海水養殖,加快建設農海產品深加工基地,做大做強海洋經濟,抓好太平王村圓椒。

文化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動,流傳在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麒麟村,旨盼驅邪消災,祈福平安。每年農曆二月十一、十二日為年例,主要內容有游神、走轎、爬刀梯、過火海等。其中“爬
爬刀梯
爬刀梯
刀梯”是一種獨特的項目,即在平地上豎起高18米的對稱木梯,36把鋒利閃亮的鋼刀分別斜綁在木梯二側,謂之“刀梯”。光腳裸掌的表演者在歡快的嗩吶、鑼鼓、鞭炮聲中,手抓刀刃,腳踩青鋒,一步步攀登上刀梯頂部。鋼刀鋒利無比,而表演者卻手腳絲毫無損。村裡人歷來把每年農曆十一、十二日“年例”視為至高無上的節日。“爬刀梯”是節日活動的重頭戲,分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四個部分。晚上接著舉行“下火海”表演。村中廣場火坑裡的木炭,經過4個多小時的燃燒,已燒得通紅。凌晨四時左右,祭師揮舞著短劍輕輕挑起燒得通紅的犁頭,然後用牙齒緊緊將犁頭尖咬住,繞火炭堆走一圈后。接著,另一祭師帶著小夥子們赤足闖過火場,無一燙傷者。
古迹
古迹
麻章區太平鎮通明港村是明清兩代雷州水師營地白鴿寨。港內紅樹林茂盛,數百艘漁船相接,岸邊保存著有400多年歷史的“宣封”廟,廟內文物眾多。村民都是當年駐軍留下的後代,共有48個不同姓氏,但村風純樸,村民世代和諧相處,村內保存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古迹,比如六角井、惜別碑等,是我市一處難得的尋古之地。
呂宅
呂宅
太平鎮呂宅村是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舊村落保護完好的典範。村外有一片保護完好的紅樹林,岸邊一廟中保存著一塊清嘉慶年間朝庭設立保護紅樹林的石碑,據了解是目前為止發現保護紅樹林最早的記載。呂宅舊村整體保護完好,村前一口老井依然甘泉清澈,一條清未民初十多個大戶人家聚居的巷子,兩旁民居建築藝術獨特,昔日富貴依稀可辨,走到巷子的盡頭,拾級而上是一棵“飛龍在天”的古樹。古樹另一側卻是我市新農村建設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公共場所里戲樓、體育場、亭台樓閣、石雕噴泉一應俱全。是一處新舊對比,古今遐想的好地方。
建築
建築
太平鎮孝祥公深謀遠慮,精通地理,公見此地邊園村地勢尊嚴,山容聳翠而來,且后負重山起伏轉灣之勢,面臨小河流水,其來龍去脈自東而西有數十里之長,南北兩邊還有清泉滾滾而流歸納深海是為前面之景,左有青龍抱護右有白虎捍衛,顯明遠潮浩翰龍則正而竒穴朝對天然,其土沃田美,真可謂之聖地也;孝祥公為邊園村開基始祖,也是太平鎮鄭氏始祖。
邊園村至今後世子孫蕃盛,子孫後分居草坑村、仙坡村以及湖光新圩、太平鎮、湛江市、海南省各地、海外等地均有房派移駐,家聲顯名遠播,後裔人才輩出。

太平年例

正月十一、十二:卜品村黃氏、羅氏、楊氏;
正月十二、十三:海嵐村何氏、梁氏、塘邊村楊氏、譚氏;
正月十四:海嵐村何氏、梁氏、造甲村陳氏;吳宅村吳氏;山後村、下六仔唐氏族;通明村七十二姓共祝;甘園村馮氏;
正月十五:呂宅村呂氏;東岸村盧氏、肖氏、湛氏;
正月十六:邊園村、草坑村、仙坡村鄭氏族;文里李村李氏;
正月十七:王村周氏;陳漁村陳氏
正月十七、十八:六禮村、後頭村、新坡村、只湖村陳氏族;
正月廿六:調浪村謝氏;
正月廿八:譚禮村陳氏;陳漁村陳氏;肖漁村肖氏;調浪村謝氏;
二月初二:太平圩、太平村;
二月十一、十二:麒麟村陳氏;后坡村、北山村、塘尾村彭氏族;店坡村吳氏;山尾村李氏;東黃村黃氏;
三月廿二:嶺頭村、仙鳳村陳氏族;王村、百龍村周氏族;文里李村李氏;洋村;
五月十三:東岸村盧氏;
七月初七:仙村徐氏族;
十一月廿七:仙村徐氏族

蒲草簡介

蒲草,多年生宿根性沼澤草本植物,宜種水田、深水田或半咸田。植株直立,高一般1.4-2米,可加工編織各種蒲製品。據司馬遷史記》所載,我國商周已使用蒲席祭祀及床用,“結括草為席也”,括草“既潔且柔:潔可以祀神,柔可以養體”。括草即蒲草,由此推算約有四千年歷史。雷州半島,素有“蒲草之鄉”之稱.,古代已開始種植。雷州市、遂溪縣、麻章區太平是主要產區,有專種植蒲草的農戶,也有加工編織蒲製品為生的農民,他們世代相傳,經久不衰。湛江是全國重要的蒲草及蒲織品市場之一,曾有過三次大的輝煌歷程。第一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尼龍塑料尚未廣用,商品包裝大多使用蒲草編成的蒲包,最大宗的用於糖、鹽、乾貨、土特產包裝和船隻、倉庫墊倉。日寇侵華期間,我國沿海各地相繼淪陷,香港成了大量物資集中轉運地,需要大量蒲包。當時,湛江(前身廣州灣)是法帝殖民地,又是蒲包生產地,湛港水陸交通方便,特殊的地理位置,蒲包成了湛江的最大出口商品。輸入香港的蒲包,1936年已高達3000多萬張,1940年增至6000萬張,湛江運載蒲包到香港的木帆船就有四、五十艘。香港商人設有“蒲包商會”,工人建有“打包工會”,而湛江靠種植蒲草及加工編織蒲製品為生計的人達十多萬。1943年日軍侵略湛江,見到蒲草的經濟價值大,強迫太平產區的農民提供種子,試圖引進日本種植。太平農民巧妙地把蒲草種子蒸熟曬乾給日軍,種子到了日本根本無法育苗,粉碎了日寇的美夢,也記下了湛江蒲草光輝歷史的一頁。第二次是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湛江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黎湛鐵路、湛江港,雷州青年運河,湛江堵海等一系列大型建設工程,需大量蒲包作施工使用,僅修築黎湛鐵路用於路基的蒲包就達10多萬條,建造湛江港用於碼頭圍堤的蒲包就有13萬條。湛江不但自身需要,而且還向全國各地的大小建設項目供應蒲包,蒲草種植面積大增,由原來的1.2萬畝擴大到1.7萬畝。為適應工地勞動需要,一種簡易輕便價廉蒲草帽應運而生,除工地上人手一頂外,城市鄉村的人也以戴此帽為時髦。一些外省人到湛,對一角幾分錢的草帽甚感興趣,一買就是十多頂,帶回送親朋戚友。那時,湛江草帽檔比比皆是。第三是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一大量民工湧進城市,大批學生外地求學,他們都需要床褥,蒲席輕便易帶,價格便宜,大顯用場,蒲席需求量猛增,年銷售量由過去的309萬張上升至588萬張。一些眼光獨具的農民,抓住機遇,走蒲草致富道路,湛江農村出現一批蒲草種植、加工、運銷的專業戶,湛江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並形成專業市場。隨著社會前進,人民生活提高,尼龍、塑料、竹木製品不斷向蒲草製品挑戰並爭奪市場,在城市席夢舒墊、竹席等佔領了半壁江山,但蒲席這個涼席元老,仍有廣闊的空間。湛江一些蒲草專業戶,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改變舊觀念,開拓新路子,他們跑市場,尋信息,聯網建站,擴大銷路,並改變產品結構,取得顯著成效。他們在傳統的蒲織品上加入花紋、文學、圖案,使產品新穎別緻。如“孔雀開屏”、“雙龍戲珠”等色澤鮮艷,製作精巧的蒲席,很受歡迎。他們開發新的旅遊產品,編織精緻的蒲包、蒲袋、蒲籃,在一旅遊區用蒲草作材料,建造民俗或仿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