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花橋

廣東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吳川花橋是廣東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晚,踏著夜色,遊人傾城而出,擁向花橋。花橋是由吳川市梅錄鎮上隔海村群眾裝飾的。他們把梅江上一座橋樑點綴得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橋頭龍飛鳳舞,逼真動人,即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歷史意義


春宵一刻值千金。元宵佳節,又是一個吳川人狂歡的火樹銀花不夜天。
“正月十五晚行花橋,買支白花生個仔。”這個吳川人民的風俗習慣來由已久。而今,不僅僅是吳川人游花橋、賞花燈,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也趕來吳川一睹風情,更有不少外賓亦慕名而來,這給粵西古鎮――梅錄增色不少。遠遠望去,花橋猶似一條火龍騰出水面,橫跨梅江,氣勢磅礴,無比壯觀。走近花橋,橋的兩側,鮮花爭妍鬥麗,詩書畫高懸,彩燈交輝,倒映水中,任人欣賞,隨人聯想。花橋與泥塑、飄色,被譽為梅錄元宵“三絕”,多次被廣東電視台攝入熒屏,響譽中內外。

花橋盛況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傳統的花橋,都是位於吳川市梅錄鎮的上隔海橋。由於地形位置上的限制,舊城區的窄街小巷,容不下潮湧般的人流。人們要行花橋,往往要排成一公里多的長隊伍等候,人潮擁擠,給遊客及管理人員都帶來不便。今年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去年又是吳川人民大豐收的一年。吳川人民的熱情十分高漲,吳川市政府也十分重視,因此,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搞得隆重。為減輕人流擁擠的壓力,便於疏通管理,今年市政府在江心島大橋上搭起了新的花橋,把游花橋與江心島樂園溶為一休。人們游過花橋,便可到江心島樂園去玩個痛快,嘗遍吳川風味小食。
傳統風俗習慣要被改變,把花橋由梅江搬到鑒江上來,隔海村的群眾可不同意啊。於是,隔海村群眾決定自己籌集資金,在傳統花橋的舊址(上隔海橋)上搭起了傳統的花橋,準備與江心島的新花一爭輝煌。因此,今年的遊客可以觀賞到兩條不同特色的花橋。江心島樂園的新花橋具有新時代的風格。江心島花橋橋寬10米,長200多米,橋頭大牌樓懸掛兩個1.8米大燈籠上的“花橋”兩字十分搶眼,兩支激光彩燈,耀眼繽紛,橋上懸吊著燈籠彩旗、彩帶、氣球、字畫,處處襯托出節日喜慶熱烈的氣氛。橋頭上“花枝招展迎新紀,橋路寬舒向小康”、“恍惚嫦娥臨月殿,優遊士女步花橋”反映遊客發自內心的讚歎。隔海的花橋則保持著傳統的風格特色,古色古香,傳奇故事色彩繽紛,誘人思緒。兩橋爭相輝映,遊人大飽眼福。

製作藝術


“花橋”顧名思義。就是用花裝飾點綴的橋。這種解釋用於古時的花橋或許正確。不過,花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鮮花裝點橋了。今天花橋,與其說是花橋,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民間藝術展館更為恰當。它構成包含了雕塑藝術、盆景工藝、燈光效果、詩書情畫意和古牌樓建築藝術風格等等。
一座完整的花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橋身,二是橋的兩端的點綴。花橋的入口處,有一座古建築風格的牌樓,這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的繼承,牌樓上有各種各樣的圖案花紋,龍飛鳳舞,紅牆綠瓦,檐角四翹,上有橫匾,兩邊有對聯,十分壯觀。花橋的另一頭,正對著橋有一座以仙女散花為主題的大型泥塑,兩米多高的仙女,坐落在繁花擁簇之中。泥塑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形態栩栩而生,令人嘆為觀止。這座泥塑不僅工藝精湛,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凡是遊客們買到一支經過泥塑上噴泉噴灑出來的水淋過的白菊花,今年就會生仔,如果是紅菊花,就是生女。因此,這就是年輕的夫婦和情侶特別鍾愛的地方。這也是花橋年年人流不衰的主要原因。花橋最漂亮的地方還是主體部分(橋身)。花橋是在原來的鋼筋混凝土橋的基礎上,用竹木搭架,把整座橋形成一個四方形通道。花橋頂部蓋有彩色塑料膜,縱橫交錯掛著五顏六色的彩旗,裝點著一串串葡萄草莓等果實及綠葉;上面及兩側的各種顏色的日光燈,把整座橋照得五光十色,燈火輝煌,一串串、一盞盞的彩燈,有如繁星點點,銀河瀉地;橋的兩側貼掛著吳川各界名流文豪們的詩書畫等傑作,走進去如入詩書畫廊。兩邊的繁花擁簇,爭奇斗研。怒放的鮮花,輝煌的燈飾,映入水中,蕩漾著一束束瑰麗的光環,溶洽著恰到好處的詩情畫意,真可謂良宵一刻,美景醉人。

歷史傳說


今天的花橋,來由已久,據說起源於清朝年間,具休為哪個朝代哪一年,現已不可考究。最初的花橋並沒有現在的花橋這樣五彩繽紛,燈火輝煌。起初是用竹排或小木船連接而形成的上座浮橋,並沒有鮮花和燈飾裝點。有關它的歷史傳說各有不同。
花橋原是隔海村群眾為過江進城鬧元宵而搭起的橋。據說,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連成的一座浮橋,後來因為浮橋危險,就改用竹木搭橋。那時候,因為人們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條橋,擁擠時免不了摩肩擦背,於是又改搭男女二橋,還把女橋蓋住,裝飾一番,越裝越美,便成了“花橋”。
又一傳說,很久以前,隔海村群眾為了過江鬧元宵,每年都用小船或竹排連成一道浮橋,把人們渡過江去。有一年元夜,人們正擠擁著過橋,突然一陣大風把浮橋打翻,人們全部跌落水中,男女老少,哭爹喊兒,十分悲慘。正在這時,忽然一位仙女從天上飄下來,把彩帶一揮,彩帶立即變成了一道彩虹橋架在江面上,這條橋全是用花編成的,十分美麗,跌落水中的人們立即爬上花橋,沒一個人傷亡. 從此以後,隔海村群眾為了紀念這位仙女,每逢元宵就仿照這條仙橋的樣子用竹木搭橋,然後裝飾成了花橋,並在橋頭雕造一個仙女的泥塑,以庇佑後世。
有關花橋的歷史記載曰。河北上村,梅江橫其前,聖廟建其後,景色壯麗,風俗敦厚,一水相隔,小舟駕渡,元宵佳節,賽會中心。清前年間,元宵之夜,有女神送花,浮江而來,降臨聖地,灑下花朵,得之財丁興旺。於是每年元宵節目,架搭花橋,恭迎神駕,造福人民,青年男女,到橋取花,成為吉利象徵,紅男綠女,攜手如來,四方賓客,連袂而至。梅六花橋,名揚遐邇,不知幾年幾世矣。梅六架彩橋,澗跨長虹,弦歌燦爛,尋踏月追侶之風情,橋內鮮花燦爛,彩旗飄揚,詩畫滿廊,燈色迷人,身在其中,好似嫦娥臨月殿,廣寒仙子游蓬萊。人傑逢地靈,橋頭泥塑百載傅承不衰,物華耀天寶,神女獻花千秋曆數常興,固取吉利,財丁興旺,善男信女,爭先恐後,到檀取花,構成一幅人間天上的圖景。正是梅六元宵迷遠客,隔海花橋醉遊人。

重要地位


過去花橋由吳川城區梅菉隔海橋裝飾而成,現在則改用鑒江上的江心島橋搭建,橋上點綴得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橋門龍蟠鳳翦,兩側鮮花爭艷鬥麗,詩畫、書法點綴,花燈、彩旗交輝相映水中,是天河?是燈海?任人聯想,供人玩賞。元宵之夜,男女老少傾城而出逛花橋,因為傳說行花橋可以行好運,可以發財添丁。
吳川每年的慶賞元宵活動必定少不了製作和搭建飄色、泥塑、花橋,吳川民間藝術“三絕”早已聞名中外,2000年,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鎮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已成為吳川靚麗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