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人

吳川人

吳川人,一般指的是吳川籍地的籍民,吳川人大部屬漢族廣府民系支下的吳化民系(蘭石鎮、王村港鎮粵西閩語區屬閩南民系支下的雷電民系)。吳川人的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並遠涉海外,尤其是在廣州、深圳地區居多,吳川商人近年在全國尤其是廣東地區取得的成績,使這個族群見露頭角。吳川是著名的建築之鄉,數百名億萬富豪多為包工頭出身,是全國富豪數量最多的縣級市。

歷代才俊不計其數,吳川人胸襟宏闊、勤勞拼搏、敢為人先、開放兼容的精神品格為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民間吳川人有“粵西猶太人”之譽稱。

簡要介紹


居民由來

先秦時期
遠古時代,吳川這片土地上很早就生息繁衍著歷史悠久的人群,這就是中原史籍上所說的"越人"。《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交趾至會稽這一帶是古越人分佈最集中的地方。
越人有很多支系,吳川人屬古越人的分支南越部落(或稱南粵部落)。“南粵”一詞,始於《漢書》,秦漢文獻對廣東稱謂有幾種,《呂氏春秋》統稱"百越",《史記》稱"南越",而《漢書》中又把“南越”稱為"南粵"。古代"越"、"粵"是相通的(今廣東的簡稱“粵”就是來源於此)。
注 :秦漢文獻統稱百越一帶的人群為"越人"或"粵人",漢朝之後其地改為郡縣,此後"越"這名稱不見於史載。
秦至近代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動秦攻百越之戰將嶺南併入秦朝版圖后,在嶺南設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並把許多“滴徙民”強制遷到嶺南“與越雜處”,這是史上第一批外遷民;秦朝之後的歷朝歷代也有嶺北中原人逃難南遷,不過大多數都是跨過長江到江南蘇浙一帶建都定居,到達遠離中原的嶺南極少。
吳川人為本地粵人土著,也有少量的外遷徙人融入(境內黎話閩語系的應屬福建閩越人分支遷入)。據近代地方志記載:“吳川境內最早有吳、李、林、陳、孫等姓人定居,其餘許多姓氏的融合了來自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外遷人,外來人有的是來吳川及周圍州縣當官,任滿后定居吳川,有的是貿易經商定居,逐漸融入吳川先民;境內部分來自福建莆田(講古閩南語)於南宋時期遷入廣東吳川為高峰期。”現今吳川人,大部屬於廣府民系的吳化民系。

民系划屬

吳川粵語人划屬漢族廣府民系分支下的吳化民系。廣府民系下屬有九大分支,包括粵海民系、四邑民系、莞寶民系(原廣州府肇慶府)、羅廣民系、高涼民系、邕潯民系、勾漏民系、欽廉民系以及吳化民系。

地方方言

吳化民系——講吳化方言,吳川話以吳陽鎮口音為代表口音。語言學系譜: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粵語語支——吳化方言——吳川話。吳化民系覆蓋範圍為鑒江中下游流域,包括吳川和化州的南部地區,是高涼民系(高陽民系)的一個分支,以鑒江作為文化傳播中心(古越人後裔),吳化方言屬於粵語方言九大片區之一。
吳川境內有土白話、東話(黎話)、海話等幾種方言。土白話又有吳陽口音、梅錄口音、塘綴一帶口音的差別。吳川講吳陽口音的人數最多,以靠近湛江的吳陽、黃坡一帶口音最為正宗。吳川話一般泛指吳陽、黃坡一帶的話音。
吳川話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古味濃重。融合了高陽片粵語、閩語、俚僚古越語的特殊混合型語言,某些發音至今還保留著閩語的特徵。後來由於受高州府白話的影響,逐漸白話化,然而其始終與其他白話保持著巨大的差距,與其他白話分支皆無法溝通。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也是吳化粵語的代表方言之一。發音上,吳川話平平仄仄極為協調,全國少有。
對親人的稱謂上,吳川話則頗具古意。如稱呼父親為爸或老竇,也有稱叔、稱哥的;稱呼母親為媽、娘或娜;稱呼父親的大姐為(杯奶),稱呼大姐為(女甫)。稱呼祖父為亞爹,祖母為亞奶,曾祖父母為公祖、婆祖;媳婦稱丈夫的父親、母親為家君爺、家婆;稱媳婦為新婦;稱外祖父為外公,外祖母為外婆;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祖母的兄弟和妻為舅公、妗婆;稱兒子為仔兒或馬騮仔等。
吳川境地除土白話之外還有東話(即雷話)、海話(吉兆話)。
一、土白話分兩類:一類是以梅錄話為代表的土白話,有梅錄口音、塘綴口音、長岐口音之分。梅錄口音主要通行於梅錄街道;塘綴口音主要通行於西北部的塘綴區;長岐口音主要通行於北部的淺水區和長岐區,和相鄰的茂名、化州白話口音接近。另一類是以吳陽話為代表的“土白話”(當地亦稱為黑話)。它通行於吳陽、黃坡、塘尾、振文等鎮街。據統計,講吳陽話(黑話)的人佔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今坡頭區屬湛江市,舊屬吳川縣轄,九成的居民也是講吳川話。梅錄話、吳陽話都屬白話,具有白話的共同特徵,大體上可以互相交流。比較之下,梅錄話跟“廣府話”稍接近,吳陽話跟“廣府話”有明顯不同,這就是所謂“土”。
二、東話即黎話,和雷州、徐聞一帶的雷話很接近,都是屬於閩南語方言。它主要分佈於蘭石、王村港、覃巴等鎮。據估計,說東話的人數近十萬人。有人說,這幾個鎮地理位置上正好位於吳川市東部,且與鄰近電白縣水東鎮相連,電白縣把水東鎮的話叫“東話”,吳川的東話也因此得名。
三、海話:海話也叫吉兆話,分佈在吉兆一帶,這是一種瀕危語言。
吳川話目前被歸粵語,不過這種劃法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吳川話無論從歷史還是語言的本身,都不屬於粵語。從歷史角度來說,多數講吳川話人的父系祖先來自福建,操古閩南語;從語言來說,吳川話和其它任何語言都無法溝通,包括相識度最高的化州話。而語言與方言的判斷標準,就能否相互溝通。
所以吳川話和粵語的關係存在爭議,主要有兩種看法:一、吳川話屬於粵語吳化片;二、吳川是一門獨立的語言,不屬於粵語,兩者平衡關係。

發展概況


得天獨厚

吳川位於廣東省的西南部,總人口約112萬,土地面積848.5平方公里。因境東郊有吳家地,納三川(江)之水(鑒江、袂花江、梅江),故名曰:“吳川”。吳川人之所以富裕,富在境地吸納三江之水,富在鑒江之靈氣;鑒江之出海口在吳陽沙角漩,鑒江出海口之外有三座礁山緊鎖水口,這三座礁山似三杯酒時時在朝禮吳川,如此拱浪潮、羅城緊密,即朝海拱辰之義。
吳川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地靈人傑,濱江臨海,三江過境,脈脈鑒江,干載揚波,碧綠的鑒江水千百年來無私的滋養著兩岸生靈。水的浩瀚、博大、剛勁和柔順,淘洗出吳川人宏闊的胸襟氣量、勤勞拼搏、勇於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秉性和開放兼容、熱情好客、熱心公益、熱愛家園的品格,為世人留下了深刻了的印象。吳川人以其聰明才智,在各行各業艱苦創業、磨礪進取、敢闖敢冒,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

繼往開來

天高海闊任我行,揚航競帆看吳川。吳川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歷代人才輩出,有狀元、進士、舉人等科甲士子,有政界、軍界、商界等精英,也有文人墨客、英才志士。自宋代至清末共有狀元1名,進士18名、130個舉人。歷史名人有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民國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愛國將軍張炎、前任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有為“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安全著陸作貢獻的中國地質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吳信才,有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康景軒博士等等。
改革開放后,每年外出務工經商的吳川人有30多萬。外出從事建築業、製造業者有之,從事各種商業貿易者有之,他們的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並遠涉海外,尤其是深圳、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是吳川人務工經商最集中的地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吳川人創造的“吳川模式”與浙江的“溫州模式”齊名,成為吳川發展的一面旗幟。

轟動全國

擁有資產過億萬的成功人士在吳川並不鮮見,吳商群體中身家超億元就達到五百多人,超千萬身家更是數以千計。經各大媒體和門戶網站的報道,“吳川富豪”成為網路熱點,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各媒體紛紛描述這一群體如何富可敵國、業績非凡。吳川是廣東西部的一個縣級市,總人口約一百一十二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受大自然垂青,擁有得天獨厚條件的吳川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臨海,三條河流穿過,多個湖泊點綴在市區,既塑造了吳川人敢為人先的豪邁氣概,也造就了吳川人內斂含蓄的性情。吳川的個體和民營經濟非常發達,是全國億萬富豪人數最多的縣級市(縣),富豪群體佔總人口比例之高冠絕全國。

歷代精英


當代商要

廣東博澳鴻基投資集團(原廣東逸濤集團)總裁:韓慶雲(經營房地產、石化、礦業資源、高速公路及水力發電、物流園區、商業貿易、建築工程等等,旗下擁有“廣州63層”廣東國際大廈、南沙開發區名樓盤等物業)黃坡鎮上馬村。
深圳市京基集團董事長:陳華(擁有五星級海景酒店大梅沙京基喜來登、京基百納廣場、深圳在建第一高樓京基國際金融中心、深圳吳川商會永久名譽會長)吳陽鎮蛤嶺村。
中國高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深圳市華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陳陽南(香港上市公司、擁有國內柏麗酒店、深圳北京金龍騰酒樓、深圳水官高速、清平高速建造者)黃坡鎮平城村。
廣東省龍威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東莞虎門龍泉國際大酒店董事:龍觀生(五星級酒店東莞虎門龍泉國際大酒店的建造者、吳川商會總商會會長、吳川商會廣州商會會長、華夏龍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塘綴鎮山瑤村。
深圳市凱利來大酒店董事長:深圳市豪耀集團董事長:李華盛(深圳商會永久高級商務顧問,據說是吳川最早突破億元的老闆,成名已久,幾乎每年春節重金邀請CBA隊員來家鄉表演比賽)黃坡鎮牛路頭村。
深圳市銅鑼灣集團董事長、中國商業地產聯合聯盟主席:陳智(兼任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深圳商會高級商務顧問)梅錄鎮。
佛山市興海銅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寧建波(兼任佛山吳川商會會長、金屬大王,據說此人可控制國內甚至國際金屬行業的價格走勢)樟鋪鎮辦塘村。
此外還有很多當代商界精英。(詳見吳川富豪榜

歷史名人

吳川歷史上計有進士十八人,翰林二人,欽賜翰林三名,舉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進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雲,元江淮指揮使劉承忠將軍,宋代進士鞠杲、林廷,江南提督曾秉忠,福建金門鎮總兵楊元超,清同治朝提督陳紹,澎湖水師協副將潘韜,明進士林廷獻,清狀元林召棠,粵東七才子之一林聯桂,雲南監察御史吳孔昭,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御前侍衛司馬官駱家猷,海南盟軍道按察司副使歐光宸,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越南著名華僑領袖陳上川,山東登州鎮總兵陳輝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錦衣衛籍戶部主事蕭惟昌,翰林院檢討麥國樹,南京兵馬司指揮李芳,名標儒林傳之吳懋清,清才子李文泰。他們之中有位列尚書、御史、道台、知府、知州、通判、教授、知縣、教諭、總兵、提督等職,多達數百人且大都政聲卓著、清正廉明。清朝武官有十四總兵,兩提督。
• 李凌云: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為三柏始祖李穆公之長子,李穆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人,乃北宋乙丑狀元。李凌雲高中解元后,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極浦亭”,隱居設帳,傳播文明。
• 劉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當時江淮地區大旱,蝗蟲成災,劉承忠率領鄉民奮勇撲滅蝗災,立下大功。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皇帝詔令全國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 麥為儀:(1695~1762年)綽號劏狗六爹,吳川塘尾鎮院村麥屋人。六爹為清乾隆歲貢生(秀才)、廣東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機智勇敢、膽略過人、見義勇為、才思敏捷的大學者,一生敢於與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及神鬼作鬥爭。
• 陳上川(1626~1715),明末抗清將領,后因為戰事不順不願剃髮降清而移居到越南南部,成為當地華僑領袖。死後受到當地人的尊崇,立廟祭祀。他的後代亦世代享受阮主的功臣待遇。到了明命、紹治年間,越南皇帝冊封他為“上等神”
• 曾秉忠(1816—1863),字允堂,今吳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生於清嘉慶丙子(1816年)十月十二日,行伍出身,先後任把總、參將、總兵,咸豐年(1860年)為江南水師提督,在兩廣、湖南、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國隊伍,於江南洙涇一戰為太平天國所敗,受滸職發往兩江總督曾國藩軍營差遣。后卒于軍伍,著加恩開復革職。時同治癸亥(1863年)三月十八日,47歲,歸葬本鄉。
• 林懷蘭:吳川明代名醫。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註解:“其本出於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於粵,因不患凶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
•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吳川振文鎮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鵬九龍協副將、後任瓊州督撫,告授武顯將軍晉授“振威將軍”。彭玉一生仗義疏財,賑濟災民,興辦學校,現振文中心小學乃由彭玉捐建的“振文書院”改建而成的。據《吳川縣誌》載:彭玉曾數次用火輪船運米回吳川平賣賑災,救人無數。
•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吳川板橋鎮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進士,1745年駐京任提塘官。易甚得和親王賞識,解組時,親王親贈墨跡及對聯,聯云:“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如”。他一生豪爽仗義,舉粵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聲名大振。易中詩文亦佳,有著作傳世,可謂文武全才。易三個兒子都中武舉人。易中墓在今吳川尖峰嶺,墓前有石牌坊,右額刻“山高”,左額刻“水長”,正中刻“聖旨”二字。
• 吳懋清:(1774~1845年)字澄觀,號回溪,廣東吳川黃坡鎮水潭村人。公元1810(嘉慶15年)庚午科舉人。和海南定安縣張岳松(探花),邑人林召棠(狀元)交善,名噪一時。因以求天下賢者學益廣大,潛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學多才,擅堪輿術數。
• 曾敏行,字燮堂,1827年生,今吳川市吳陽鎮曾屋村人。咸豐五年(1855年)投曾秉忠軍伍,歷任參將、副將、南韶連鎮總兵、貴州威寧鎮、古州鎮總兵,記名提督(頭品頂戴、賞穿黃馬掛)。光緒十入年壬辰)1892)卒;時年六十六歲
• 林聯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吳川市塘綴鎮新村人。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中進士,“粵東七子”之一,曾任湖南綏寧知縣,后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政聲卓著,極受上級器重,林聯桂著作等身。
• 林召棠:(1786~1872年)字愛封,號芾南,謚文恭,吳陽(廣東吳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召棠少年隨父教館攻讀。清 嘉慶八年(1803年),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讚為“海濱俊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張芾(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名,后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污濁,以終生奉母為名告假還鄉。
• 陳蘭彬:(1816~1895年)字荔秋,吳川黃坡鎮黃坡村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中國首任駐美大使。咸豐三年中進士,選拔為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資政大夫,是首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為幼童出洋肄業局之“洋局”第一任正委員,帶領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學生官費赴美留學。
• 龐雄:(1891-1911)字蘇漢,早年投入新軍,秘密從事革命活動。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吳川人。1909年(宣統元年)冬,與倪映典等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春起義失敗。赴香港,又東渡日本,歷經南洋各島,準備再舉。 1911年初歸國,參與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同年4月29日被俘,直認革命不諱,遂遇害。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 張世德:(1893-1930年)名世德,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人,張炎堂兄,61師第9旅旅長。北伐時在湖南衡陽七塘戰役中陣亡,1930年犧牲后被追封為中將師長。在“八一”南昌起義時,世德隨葉挺參加起義。1929年提升為蔡廷楷師副師長、旅長,轉戰廣東。1931年,廣東軍政領導人陳濟棠等,撥款在樟山建世德中學,以示紀念。
• 張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吳川塘綴鎮樟山人。原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時任第四軍中將軍長。后被蔣介石密令委人殺害,解放后毛澤東主席簽字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
• 詹式邦(1896~1946)又名德堃。吳川龍頭人。粵軍講武堂肄業,黃埔軍校燕塘分校第二期步科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師(第四軍縮編)十一旅教導團中校團副,中央訓練團黨政研究班第三期學員中隊長。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第六十二軍一五二師四五四旅九○七團上校團長,第四戰區總部副官處上校副處長。1943年任吳(川)廉(江)化(縣)聯防區主任兼警備司令及吳川縣長。1944年任第四戰區司令部少將參議,兼電(白)梅(菉)吳(川)游擊挺進縱隊司令。1945年初與張炎組織高雷人民抗日軍,任副軍長。失敗后避居越南,后在返香港途中沉船遇難。
• 李漢魂:李漢魂(1895-1987),字伯豪,號傑華,廣東吳川嶺頭村人。他是一位能文善武的愛國將領。在第一、二次國共合作時期,曾先後參加統一廣東、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迭著戰功,由排、連、營長、團參謀長而擢升為團長、師長、軍長、軍團長、集團總司令、省政府主席,乃至國民黨總統府參軍長,內務部長等職。為國家的自由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出色的貢獻,受到人們的讚揚。

民俗民風


民俗風情

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發展,文化呈多元化,宗教信仰環境寬鬆,原有民俗民風、理想信念、宗教信仰受到衝擊,形成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外地外國傳入的禮儀習俗,與原有思想、原有文化、原有時尚,互相交融、共存共榮。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生老婚喪祭、歲時節日喜慶、社會禮儀習俗、生產生活習俗、陋規陋習惡習等,既受到嚴重衝擊,又與新思想、新文化、新時尚共存。人們碰到相對應的事,往往既行舊禮、沿襲舊俗,又行新規,開創新時尚。

人文精神

• 勤勞拼搏
吳川人自古以來就有勤勞的傳統,拼搏的志氣,敢為人先的精神。遠古時期,吳川為蠻荒之地。過去連年風災旱災不斷,百姓衣食無著,生活十分困頓艱辛。如今,吳川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這中間,浸透了吳川人多少辛勤的汗水,奮鬥的淚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減輕風災水災旱澇的侵害,吳川人民開鑿了兩條人工河流:一是博茂減洪河,對治理袂花江澇區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是塘尾分洪河,使鑒江縮短28公里流程,直排入南海,大大減輕澇災,並蓄水灌溉,使近萬畝的旱地變為水稻良田。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這兩條河流全靠吳川幾十萬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自帶糧食和工具,日夜苦戰,肩挑背扛開鑿而成。吳川人為改造家園,翻江倒海,戰天鬥地,無私奉獻的精神的確可歌可泣,他們群策群力,勤勞奮進,致力改造山河的壯志豪情堪可載入史冊。
• 敢為人先
吳川人敢為人先。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個體商人和手工業者便走街串巷,收廢品,從事各種小營商活動,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商品經濟的萌芽。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吳川的手工業十分繁榮,覃巴鎮手套針織廠、梅錄城區的麻紡廠、塘尾的漁網廠相當紅火。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吳川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大辦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快速興起,呈現出“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蓬勃發展局面,創出鎮辦、村辦、聯戶辦、個體辦“四個輪子一齊轉”的“吳川模式”,與浙江“溫州模式”齊名,成為吳川發展的一面旗幟。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吳川人更是緊抓機遇謀發展,捷足先登。吳川的工業和民營經濟在湛江地區一直保持領先地位,區域產業迅猛發展,全市形成了羽絨、塑料鞋、機械製造、家電、農海產品加工等為主要支柱的產業群體。特別是羽絨業,吳川是全國兩大重要羽絨生產基地之一,被譽為“北有蕭山,南有吳川”,成為“中國羽絨之鄉”。塑料鞋業也有長足發展,鞋業企業發展到700多家,產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有“南國鞋城”的美譽。此外,吳川還是全國有名的糖酒食品機械製造基地、網具生產基地、海蜇加工出口基地、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基地、家用電器生產基地等等。
• 崇文重商
吳川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文物古迹甚多。從晉代開始,就建有私立學校茂山書院,元朝至正九年在縣城修建學宮,亦則孔廟。明清時期,官學私學並舉,設立了正疑書院、寥山書院、梅坡書院、川西書院等官立私立學校,講經讀書成為綿延不衰的人文風氣。因此,吳川自古以來才俊輩出。一個小小的縣,就出了1個狀元,18個進士,160多個舉人,現當代還出了2個外交官和3個將軍。清朝道光三年中了狀元的林召棠,是科舉取士以來廣東9位狀元之一,更是粵西地區唯一的狀元。此後中了進士的陳蘭彬,是清朝第一任駐美公使,為溝通中西方和維護中國公民在西方的合法權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民國期間的著名愛國將領李漢魂和張炎,都為國為民立下過汗馬功勞。
如今的吳川人秉承傳統,繼往開來,讀書尚學的風氣仍然十分濃烈,很多村莊建有文化樓,設立了圖書館、閱覽室等文化娛樂設施。尤其是一些先富起來的村莊,投入大量的資金,興辦學校,引進外地教育人才,致力振興當地教育事業。
讀書與經商都是吳川人謀求出路的首選,尚文重商是吳川千百年來延續至今的良好風氣。吳川的地理交通環境,也為吳川人外出發展創造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改革開放的浪潮風起雲湧,先知先覺的吳川人最先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外出從事各種各樣商業貿易、製造業等等,他們的足跡踏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及遠涉海外。
• 聰明睿智
吳川讀書成才者不計其數,每年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一流高校的都有一大批。他們當中,有前任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有為“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安全著陸作出貢獻的中國地質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吳信才,愛國鉅賈許愛周次子,地質工程專家、地理學家許士芬,有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康景軒博士,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首席專家。易顯河
• 熱情好客
吳川人的人情味特別濃,到過吳川或與吳川人打過交道和相處過的,無不為吳川人的真誠、熱情所感動。
吳川人以誠待人、熱情好客的濃濃情意,單從吳川的“年例”上便可領略。吳川一年四季,民間傳統“做年例”連續不斷。做年例也是農村的“文化節”,各村各鄉都有自己不同的風俗。每到年例,外出人員一般都回來,把家園打扮一番,邀請聚慶。就算經濟並不寬裕的農家,也想辦法籌辦酒菜,款待親戚朋友,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
• 真誠坦蕩
人無志不立,商以誠為本。吳川人誠實守信、真誠待人、熱情豪爽的秉性,有口皆碑。正是這樣,吳川人普遍贏得了四海朋友的信賴和尊重,也贏得了發展的機遇。他們走南闖北,打拚天下,靠的不僅是自己的聰明才智,還有遍天下朋友的鼎力支持。可以說,有建築的地方就有吳川人,這是吳川人艱苦創業的寫照,也是吳川人廣交朋友、誠信待人的佐證。
• 兼容務實
吳川古屬百越之地,長期艱苦的生活磨礪了吳川人勤勞淳樸的民風特質;吳川歷史悠久,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吳川濱江臨海,本土江海文化別具特色;吳川銜接嶺南,飽受嶺南文化的輻射熏陶。因此,以厚重的儒家文化為根基,獨具特色的江海文化與嶺南文化交匯融合,在這種文化土壤上生活的吳川人有著開放兼容、務實奮進的精神。
追本溯源,吳川人很早就具有開放兼容的精神和務實奮進的品格。其中,吳川人林懷蘭把番薯從越南引入中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吳川縣誌》記載,明朝年間,吳川人林懷蘭游醫交趾(今越南),見當地種植番薯,民不患饑饉,便借治癒國王之女,國王賜食熟番薯之機,求食生者,懷半截而出,歷經艱險,回歸鄉梓。自此,番薯遍種於南粵,後幾遍及全國。此外,上述的吳川人陳蘭彬,也曾是清朝第一批公派留學生的督學,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維護中國勞工的合法權益作出很大貢獻。林懷蘭、陳蘭彬是吳川人最早具有開放意識的傑出代表。
• 熱心公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讓一大批外出務工經商的吳川人先富起來,他們富不忘本,富而思進,把熱愛家園的綣繾情懷化作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紛紛慷慨解囊,爭著做有益於廣大人民群眾的公益事業,捐資辦學、架橋鋪路、扶危濟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實踐新的人生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吳川人外出創業經商,人數超過20萬,他們經過努力拚搏、艱苦創業,有不少人成了大大小小的老闆,其中有的還創出了輝煌的業績,據不完全統計,超億元身家的企業家就有500多個,超100億元身家的有近10個。吳川老闆不僅敢想敢幹、熱愛家鄉、慷慨捐資建設家鄉,還積極支持各地的公益事業,贏得社會的廣泛讚譽,打響了“吳商”的品牌。

信息


• 與“溫州模式”齊名的“吳川模式”: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開放初期廣東出現了全省僅有的兩種發展模式:即“南海模式”,另一種就是現在沉寂的“吳川模式”。“南海模式”與後來的"江陰模式"相似,而當時的“吳川模式”與同時期的“溫州模式”並駕齊驅,在當時便以“北有溫州,南有吳川”享譽全國,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當時的“吳川模式”主要體現在整個吳川都形成了“鎮辦、村辦、個體辦、聯戶辦”的發展局面,人人爭先,個個都要爭做老闆的心態,並創辦了當時全省第一間股份制合作企業,1986年吳川縣在全省鄉鎮企業會議上作了千家萬戶辦工業的經驗介紹,吸引了包括當時的省委書記林若數度帶隊及珠三角地區的領導和企業深入吳川慕名前來參觀考察,這在當時的吳川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 中國民間邀請柯林頓第一人:
吳川人陳華先生因2002年請來柯林頓,交流中美文化,造勢經典名盤,被譽為“中國民間邀請柯林頓第一人”而轟動一時。
• 吳川商幫傳奇:
吳川商幫,是指敢為人先,不甘落後和誠信勤奮的吳川人自發崛起的商業群體。“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吳川商幫形成的前提,他們都是根據各自特色來經營各行各業,並且對社會有著很強的敏感影響力,吳川的商幫形成是吳川人始終堅信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激勵自己願意從小事做起,不怕付出艱苦努力的人,才能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的結果,吳川人的創業精神,是中國崛起最具影響力的榜樣。
“我們這些吳川人,為了各自的理想,走出吳川,走向中國,甚至走向世界。但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故土。別人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是吳川人,無論我們是企業家也好,創業者也罷,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永遠不改的吳川人!”——吳川深圳商會會長李雅林。
• 吳川斥巨資拍電影第一人:
2007年11月2日,由吳川人黃金明先生斥巨資拍攝的電影《生死二十八小時》的劇組舉行了隆重的開機儀式和新聞發布會,這是由吳川人出資在吳川市拍攝的第一部電影,並邀請香港影視名星周海媚主演該電影的女主角。當時中央、北京、省、湛江、茂名、吳川等地的電視、報刊、網路媒體的記者和湛江、茂名兩市有關部門的領導以及吳川市黨政領導、吳川各大商會代表、各界來賓幾百人出席了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