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航母的結果 展開
- 武器裝備
- 陳文中,陳潤之創作的圖書
中國航母
武器裝備
中國建造航母是中國幾代海軍人的夢想,是大國的象徵。中國深受蘇聯航母的影響。蘇聯解體后,中國先後從烏克蘭購買了“基輔”、“明斯克”、“瓦良格”號等退役航母,並正式開始對航母的研發。
中國將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修理好後作為練慣用航母;然後根據修理經驗再建造兩艘排水量在4萬-6萬噸的中型航母,從而形成3艘航母的體制。現在中國的“瓦良格”號航母只是用於科研訓練,已初步形成戰鬥力。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25日正式交接入列,中國海軍從此邁入航母時代。
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成果。
2018年11月26日,新華社官媒首次確認中國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
中國航母[武器裝備]
1921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初,一度想擴充海軍。
1926年,改裝后的“鎮海”號在前後貨倉甲板上搭載上兩架“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這就是中國海軍歷史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
另外,原屬渤海艦隊運輸船的“華甲”號則被改造成了中國第一艘“兩棲攻擊艦”,她能搭載8架“施來克”水上飛機、14艘小火輪、士兵1000人的“兩棲攻擊艦”。
在1928年之前,這是中國唯一的兩艘水上飛機母艦。
1928年,閩系將繳獲自直系軍閥的武裝運輸船“決川”、“浚蜀”號進行改造,分別命名為“德勝”、“威勝”號,在兩船尾部增裝水上飛機維護平台及吊車等設施,可以搭載一架小型水上飛機。此時,北伐戰爭已經處於尾聲。
1929年8月14日,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通過的《整理軍事案》指出:“吾國海防線既長,版圖又大,現在海軍實力微弱,……。今後之國防計劃中,必須實事求是,發展海軍,……俾使國防計劃歸於完成。”
中國航母
1930年,海軍部提出了一份包含航空母艦、裝甲巡洋艦、潛水艇的龐大六年造艦計劃(見下表)。不過事實上當時內戰不斷,政府的財政極度困難,這份空中樓閣式的造艦計劃根本就沒有執行的可能。
1930(民國十九年)提出海軍六年造艦計劃案,但是國民政府的海軍戰略思想建構與具體發展策略遲遲不能定案。
類型 | 艘數 | 備註 |
航空母艦 | 1 | - |
裝甲巡洋艦 | 2 | - |
巡洋艦 | 2 | - |
驅逐艦 | 28 | 包含大小型驅逐艦 |
潛水艇 | 24 | 包含大小型潛水艇 |
另炮艦、掃雷艇、潛水母艦、魚雷艇、運輸艦等共計:106艘 |
1930年10月1日,英國交還租借地威海衛,當時外交次長王家楨等人率領東北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大隊乘坐“海琛”和“鎮海”艦前去接收。“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海軍各艦轉移至青島,被編為海軍第三艦隊。
1932年1月,陳紹寬將軍擔任海軍部部長后,中央海軍才開始轉入一段較為穩定的發展時期。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陳紹寬曾規劃4大戰區,提出20艘航母計劃。抗日戰爭爆發后,陳紹寬暫時放下了那些紙面上的規劃,開始部署現有艦艇的抗戰事宜。當時中國海軍的抗戰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江陰。
陳紹寬
1937年8月16日,江陰海戰自江陰海戰自江陰大戰拉開序幕。江陰阻塞作戰中日軍的空中肆虐讓陳紹寬進一步看到了航空母艦的作用。
1937年12月1日江陰失守(江陰炮台12月3日失守),前後共歷時108日,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
1937年12月26日,全面抗戰開始后,已是青島市長的沈鴻烈決心實行“焦土抗旱”,下令“鎮海”艦等第三艦隊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艦炮被拆卸由水兵組成炮隊繼續作戰。
中國第一艘飛機母艦自此沉入海底。長年威震中國海疆的艦隊,一部分在煙台自沉,主力則全數沉在江陰,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江陰保衛戰失敗。
曾載運過孫中山靈柩渡過長江抵達南京奉安的“威勝”號則和“得勝”號飛機母艦,一起在1937年8月12日,自沉於江陰防線阻滯日軍,為抗戰做出最後的貢獻。
1943年11月,陳紹寬代表海軍部再次提出海軍建設的規劃。在這次規劃中,他已經不再滿足於擁有幾艘航母了,而是要建造幾個航母群。他設想將中國沿海劃為四個海軍區:第一區從遼寧安東到山東半島成山頭;第二區從成山頭到長江口;第三區從長江口到廣東汕頭;第四區從汕頭到中越交界。每個區成立一支海防艦隊,擁有5艘航母,全國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價18億元。這個規劃令包括蔣介石在內的許多人瞠目結舌。陳紹寬卻說:“這筆錢國家是省不得的。”顯然,就戰時中國的狀況來看,上述規劃沒有實現的可能,陳紹寬也明知這一點,但在他看來,先給蔣介石吹吹風也是很有意義的。
1945年8月,在抗戰即將勝利之際,陳紹寬動真格的了。他拉上軍政部部長陳誠、銓敘廳(主管人事)廳長錢卓倫,結合現有海軍艦艇情況,制定了《海軍分防計劃》。該計劃對幾年前的規劃作了修訂,將擁有航母的數量從20艘減為12艘,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接受這一方案。陳紹寬解釋說,這12艘航母當然不是一次完成,期限為30年。第一個10年計劃先造1萬噸和8000噸航母各一艘,每噸造價6280美元。
“半人馬座"號航母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后,正當陳紹寬雄心勃勃地準備實現建造航母的計劃時,內戰的陰雲開始籠罩中國大地。此時蔣介石的腦海中思考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打內戰,建設海軍已被完全拋在腦後。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了對解放區的進攻,大規模的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海軍被捲入內戰中,航母的準備工作被擱置。陳紹寬的強海軍夢隨之破滅,1949年12月,因國民黨軍隊屢戰屢敗,英國單方面終止了贈給中國航空母艦的整個計劃。
新中國成立后,一方面由於師承蘇聯,另一方面鑒於當時中國的科技、工業水平和軍費都處於較低的現狀,人民海軍建立後有相當一段時間所堅持的是一套以飛機、潛艇、快艇為主的“空潛快”近岸防禦體系,對於航母採取了擱置態度。
1970年,中央最高決策層向海軍黨委發出了關於研製航空母艦的指令。同年5月16日,劉華清主持完成了題為《關於建造航母問題的初步意見》的報告。
同年5月27日,劉華清在海軍裝備部主持召開了航空母艦論證工作座談會。這次會議首先確定了航空母艦的型號方案,按護航航母和反潛航母兩個方案進行論證,重點是護航航母和艦載機。其次是把論證研製任務分解落實到位:由海軍提出航母及艦載機的性能與作戰使用要求,艦艇研究院(七院)負責航空母艦總體的論證研究,航空研究院(六院)負責兩型艦載機(殲擊機與反潛機)的論證研究,飛航技術研究院(三院)負責艦載導彈武器系統的論證研究。正是在這次會議上,航空母艦研製代號被冠名為“707工程”。這標誌著中國航母從紙上談兵的‘夢想階段’,進入實際操作的‘工程階段’。
同年9月28日,海軍造船工業領導小組再次召開專題辦公會議,確定航母研製分兩步走:從現在起到1972年底,重點完成科研設計;1973年開工建造,爭取“四五”(1971-1975)末期首艘航空母艦建成下水。然而由於文革的干擾,這項工程戛然而止。
1980年5月15日至6月6日,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劉華清率中國軍事技術代表團訪問美國,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軍委秘書長耿飈訪美預作準備。在聖迭戈海軍基地,劉華清先後參觀了“CV-63小鷹”號和“CV-61突擊者”號航空母艦。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級軍事將領首次登上美國航空母艦。
1984年澳大利亞將”墨爾本“號航母作為廢船賣給中國。1985年夏,駛進廣東中山港。海軍裝備部和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抽調3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調研小組迅速前往現場對“墨爾本”號航母平台進行全面考察和調研。
1987年10月,艦艇研究院首次航母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1988年8月,國防科工委幾位專家聯名上書,提出進行航母和艦載機發展可行性研究的建議。海軍司令員劉華清迅即作出批示,要求總參、國防科工委和海軍協同研究落實。
1988年12月,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兼秘書長聶力主持召開評審會議,通過《我國航母及艦載機發展可行性研究》課題,並報請國防科工委黨委批准立項,正式列入重大軟科學研究計劃。
1989年1月7日,由國防科工委統一組織領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跨行業、跨學科的航母論證課題組正式宣告成立。
1989年7月,艦艇研究院組織第二次航母論證研討會,著重就各分課題研究工作中提出的難點展開深入探討,並向國防科工委、海軍和相關工業部門領導進行了兩次專題彙報。
1995年5月,烏克蘭準備出售一艘原蘇聯在黑海造船廠建造的未完工的航空母艦。劉華清指示總參、海軍和中國船舶總公司迅速調研論證,提出可行性報告。當時正巧中船總公司總經理黃平濤即將啟程前往烏克蘭,受命檢查劉華清親自批准的中烏燃氣輪機設備購買合同執行情況。劉華清急令副總參謀長曹剛川和海軍副司令員賀鵬飛向他傳達指示:“增加一項任務,到黑海船廠考察‘瓦良格’號航母,看看有沒有購買的價值。”黃平濤不辱使命,從烏克蘭考察回國后,迅即呈上考察情況報告,並建議購買“瓦良格”號航母。
此後不久,中國派遣大型航母考察團蒞臨烏克蘭,其成員囊括艦船裝備科技專家和軍政高層官員。據軍事科學院原政委、海軍原副司令員張序三中將和海軍裝備部原部長鄭明少將均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證實,這樣的考察團連續派遣過多次。海軍當時的思路,一是買個半成品,另一個是自行研製。
1998年,創律集團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瓦良格號,聲稱要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
1999年7月,創律集團僱用一艘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當該船駛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通過土耳其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在第三國的提醒下”,土耳其政府加以攔阻,強行命令瓦良格號退回黑海。隨後在8月,瓦良格號又試圖通過海峽,又遭到土政府的攔阻。瓦良格號返回原海港。
幾經交涉,土耳其國家安全委員會於2001年8月25日作出決議,同意讓瓦良格號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
2002年3月3日,“瓦良格”號航母抵達大連。
2011年8月10日清晨,瓦良格駛離大連港,開始首次試航。
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遼寧號,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由此結束了中國沒有航母的歷史。
遼寧號(瓦良格號)
作為中國現所擁有航母實體,“瓦良格”號航母是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二號艦,於1985年開始建造。
1982年5月7日,經過反覆醞釀和討論,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做出了按照1143.5設計方案建造第三代航母的決定。繼第一艘航母“定單105”(1143.5設計方案的工廠編號,“定單105”曾被命名為“第比利斯”號,就是現在的“庫茲涅佐夫”號)於當年9月開工后。
1983年蘇聯軍方決定建造第二艘航母“定單106”(1143.6),同樣由當時烏克蘭聯盟共和國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承建。大連碼頭上停靠的“瓦良格”號為建造這兩艘航母,蘇聯政府撥款對黑海造船廠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技術改造,包括建成了裝配和焊接車間,允許將船體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噸;裝備了2台載重各為350噸的自行平板車,和建成了從新車間到船台的運輸車道;0號船台的長度加長了30米;建成了裝配重達1700噸總段的水平船台旁平台安裝了船台和船台旁平台用的2台起重量各為900噸的龍門吊車,並加裝了其它新型吊車,使得整個船台上使用的吊車達到10台;同時,改造大渠舾裝碼頭。為了保障航母出廠駛往黑海,還將大渠和布格一德涅伯一利曼河道竣深到10.5米。這次技術改造,大大增強了黑海造船廠的生產能力。按照當初的設計,兩艘同級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為67000噸,全長306米,比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僅短22米。艦艏飛行甲板高度距離水面有七層樓高,艦艉飛行甲板寬度73米。航母最多可容納大約60架戰機,飛行甲板前部有12具SS-N-19反艦導彈發射器。其主要使命是確保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安全和戰鬥效能的發揮,消滅敵方海上和基地的海軍兵力。
1985年12月4日,“定單106”(“里加”號)在造船台安家落戶(一艦下水,後續艦於當日上船台)。到了1988年,“里加”號船體建造成功,並於當年11月25日下水。
1990年7月, “里加”號被改名為“瓦良格”(Varyag)號,以紀念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沉沒的“瓦良格”號巡洋艦。截至1991年11月,“瓦良格”的建造率已達68%。工廠在施工中發現,建造人員15%的時間是花在從一個工位移動到另一個工位的路途上。為了減少非生產性的浪費,在上甲板上設置了移動式機修車間、工具和工藝工夾具的貯存倉庫,並實施了在艦上事先規定的地點發放材料的辦法。為了便於進入內部艙室,在船體側壁處設置了專用工藝通道,為解決人員上下和運送小型貨物,還在船台和舾裝碼頭設置了自動電梯。擔任整艦設計的涅瓦設計局也改變了設計工藝,圖紙按總段和按專業設繪,圖紙明細表都在計算機上分發,這樣,可以相當快速準確地按照分類表將機械加工製件投入生產。一條航母由24個總段組成,工廠則把每一個總段都看作完整的製件。在船台旁平台上總段內進行尾軸架、舵和軸轂的安裝,在大範圍內實施了封艙前向總段內吊裝機械設備、管道和其它工藝單元的工藝路線,大大縮短船台周期,生產管理達到的水平相當高、相當嚴密有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已完工70%的“瓦良格”號航母部停工,成為新獨立的烏克蘭的財產。蘇聯解體后,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今天的烏克蘭共和國獲得(在最初的幾年之內名義上仍歸屬俄黑海艦隊)。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於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廢。
1993年,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海軍司令格魯莫夫在烏克蘭總理庫奇馬的陪同下來到黑海造船廠,研究把“瓦良格”號航母建造完畢、並移交給俄羅斯的可能性。此後俄烏之間對此船仍有協商,但都是無果而終。1995年,已經成為烏克蘭總統的庫奇馬決定將“瓦良格”號的命運交給黑海造船廠處置。
1995年12月,庫奇馬總統訪問了北京。1996年1月,國際文傳電訊社(InterFax)引述隨總統出訪的副總理阿那托利·基納赫的話說,中烏正在為烏克蘭未完成的航空母艦“瓦良格”號運往中國造船廠一案進行談判,他表示“瓦良格”號最終有可能在中國進行解體作業。
1997年,駐港中資機構創律集團(同年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的贊助商)總裁助理、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姚柏良等人前往烏克蘭常駐,洽談購買事宜。而《簡氏防務周刊》刊登了一條似乎是在人們意料之中的消息:《瓦良格號開始解體作業》。實際上報道有誤,拆解的並不是船體本身,而是船上已安裝的各種設備。
1998年四月,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Agencia Turisticae Diversoes Chong LotLimitada,香港創律集團的子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實際總共花了一億美元)的代價買下“瓦良格”聲稱要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包括迪斯科舞廳、旅館和博彩設備等,日後將其停泊於澳門附近海域。
1999年7月,澳門公司僱用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Cape號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
2002年3月3日,歷盡艱險的“瓦良格”號航母終於抵達大連。
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輪的護航下,被緩緩地拖進了大連造船廠第一工場2003年建成的30萬噸船塢,整個過程約3個小時。
2005年12月,飛行甲板大部已經漆上黃色的底子,甲板上有汽車吊在活動。
2009年4月27日早晨,瓦良格在多艘拖輪的推動下離開了原來的泊位。當天上午,瓦良格就進入了剛剛落成的大連船舶重工在香爐礁新建的第三工場30萬噸級船塢。
2009年5月底,艦艏的蘇聯海軍航空兵徽章正在拆除,舷側的俄文艦名瓦良格——“Варяг”也被鏟去。 2009年8月21日,瓦良格的艦島改造作業正式開始。
2009年9月初,瓦良格的艦島上又一次出現了腳手架。
2009年10月初,瓦良格修補后的艦島上出現了相控陣雷達的安裝基座。
2009年12月4日,瓦良格的艦島上開始吊裝塔狀桅杆。
2010年3月19日上午,瓦良格在拖輪的推動下,離開了度過近11個月的船塢,停泊在距原船塢僅“一牆之隔”的30萬噸南舾裝碼頭。飛行甲板上出現了新的起倒式護欄。航海艦橋正中心的舷窗被封閉,將用顯示器代替。船體的艙室改為全封閉設計,原有的舷窗全部取消,將大大改善居住性和三防能力,尤其適合炎熱的南海海域。
2010年4月3日,瓦良格的艦島已經開始塗裝灰色的無機富鋅底漆。
2010年5月16日,瓦良格號艦島的灰色底漆已基本刷完,煙囪部分則為白色塗裝。
2010年5月30日,瓦良格號汽輪機組的鍋爐開始點火吹管。
2010年8月20日,瓦良格航母蒸汽試驗排煙囪井。
2010年9月,瓦良格號滑躍甲板前端和飛行甲板尾部的人員防墜網支架已經安裝完畢,相控陣雷達的支架正在安裝中。
2010年10月下旬,瓦良格號左舷中部和尾部的近防武器平台安裝了726-4型艦載干擾彈火箭發射炮。
2010年11月2日,塔狀桅杆上的“頂板”三坐標雷達天線和“塔康”相控陣戰術空中導航系統信標天線安裝完畢,左舷前部的近防武器平台安裝了國產海紅旗-10艦艇自衛防禦導彈武器系統。右舷前升降機前方的起重機安裝完畢。
2010年11月18日,尾部近防武器平台上的海紅旗-10導彈發射器和近防炮也已安裝。
2010年12月10日,瓦良格號上錨鏈筒的噴水孔開始噴水,標誌著甲板水管系已正常使用。
2010年12月15日,瓦良格號艦島後部的衛星通信球形天線罩已經安裝。
2010年12月24日,製冷機和No.2 動力艙的蒸汽發電機組啟動運轉成功,低頻段雷達信號干擾機已安裝
2011年1月,瓦良格號艦島中部安裝了“燈泡”數據鏈天線,一台利勃海爾LR1350型履帶式起重機上艦施工。
2011年2月,瓦良格號艦島一前一後安裝了兩座364型低空與對海搜索雷達,艦島側面安裝了多套電子戰系統天線。
2011年3月初,瓦良格號艦島後部安裝了兩部347G型火控雷達。
2011年3月中旬,瓦良格號的主桅裝上了避雷針,艦島塗上灰色新漆,煥然一新,艦尾的兩套摺疊舷梯已安裝完畢。
2011年3月下旬,瓦良格號艦島的腳手架被拆除。
2011年4月2日,瓦良格號艦島前方的導航雷達安裝完畢,著陸攔阻裝置的液壓油罐安裝完畢。
2011年4月29日,瓦良格號艦島側方相控陣雷達(中華神盾)安裝完畢。
中國航母[武器裝備]
2011年5月11日,瓦良格號艦島後方相控陣雷達安裝完畢。
2011年6月中旬,瓦良格號甲板上的履帶式起重機施工完畢,下艦。
2011年6月22日,瓦良格號甲板第一塊擋焰板安裝完畢。
2011年7月1日,晚些時候,軍方消息人士透露,由於零部件出了待修復的問題,航母暫時不會在原定的7月1日進行海試,消息人士表示,初步是延後1個月,要等到8月份。
2011年7月11日,“88”大型輔助船現身大連,停靠在“瓦良格”邊上,是為“瓦良格”服務的。
2011年7月19日,瓦良格兩艘工作艇到位,瓦良格改裝進入收尾階段。
2011年7月22日,瓦良格飛行甲板開始多處同時塗裝,前擋焰板仍未完工。
2011年7月27日,當日播出的新聞聯播援引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大校在7月27日下午舉行的國防部新聞發布會上的答記者問的講話,並輔以大量清晰照片及視頻予以播報,並特意強調這艘航母的出海時間將視具體實驗情況而定,與南海局勢無關。這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首次被中國官方媒體曝光,也是中國首次官方承認有關部門正在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認真研究航空母艦發展問題。而“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前甲板的白房子拆除,已裝有5根天線前檔焰板調試中,后升降機開始刷漆。 2011年8月1日,決不適航。
2011年8月10日清晨,瓦良格駛離大連港,開始首次試航。
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遼寧號,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2013年11月,遼寧艦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47天的海上綜合演練,期間中國海軍以遼寧號航空母艦為主編組了大型遠洋航空母艦戰鬥群,戰鬥群編列近20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亦標誌著遼寧號航空母艦開始具備海上編隊戰鬥群能力。
001A型航空母艦
01A型航母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2017年4月23日,首艘國產航母已穿上海軍艦艇的統一“正裝”——標準的海軍灰色,腳手架也在陸續拆除中,預計將很快“下水”。
2017年4月26日上午,中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出席儀式並致辭。
2013年8月31日,香港《信報》報道,大連造船廠正在建造新航母,結構類似“遼寧艦”,屬於中型滑躍起飛常規動力航母,型號為001A,有居民在拍攝遼寧艦時發現遼寧艦旁邊的大型廠房內有一個酷似遼寧艦艦艏的黑影。
隨後香港《南華早報》也報道稱,遼寧艦駛離大連港后,大連造船廠的大型廠房內一個酷似航母艦艏的分段全景圖曝光。報告據此分析指出,大連造船廠正建造新航母,結構類似遼寧艦,型號為001A。
001A型航母也被認為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
2013年8月29日國防部新聞事務局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針對中國國產航母的問題,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給予的明確答覆。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有關媒體報道目前中國已經開工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也是我國的第二艘航母是在大連造船廠,國外多家媒體也報道了中國即將開工建造新一艘航母的消息,請問繼遼寧艦之後,我們有無製造國產航母的計劃?”
楊宇軍回答:“我們早就說過,“遼寧艦”是我國的第一艘航母,但絕對不會是唯一的一艘,今後我們會根據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統籌考慮國防的發展建設問題。”自從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號服役以後外界對於中國今後要建多少艘航母,先建造常規動力航母還是直接建造核動力航母就有不少猜測。
另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根據已有的資料,中國計劃再建一艘常規動力航母,中國擁有兩艘航母后,就可以逐漸積累使用它們的必要經驗,提高中國海軍近海攻擊潛力。
基輔號
“基輔”號是前蘇聯“基輔”級航母的首制艦,建造於1970年,它歷史上雖沒有參加過任何戰役,但服役間曾出訪印度、朝鮮和阿爾及利亞等國,被喻為“水晶理想”、“國家名片”,一度是前蘇聯海軍的象徵。
由於前蘇聯的解體,“基輔”號於一九九四年提前退役,2000年,“基輔”號作為廢金屬拍賣。對於“基輔”號的命運,俄羅斯國內一片唏噓。
基輔號
基輔號航空母艦全長273米,全寬53米,吃水9.5米,排水量43000噸,4組渦輪機,20萬馬力,航速32節(1節=1海里/時)。屬於典型的蘇聯航母布置。基輔號航母搭載了12架Yak-38A“鐵匠”戰鬥機,一架Yak-38B“鐵匠”戰鬥機,19架Ka-27“蝸牛”反潛直升機,3架Ka-25“荷爾蒙”直升機。
基輔級航母武器裝備:8具SS-N-12反潛導彈發射器,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對SA-N-3B防空導彈發射器,4具SA-N-4防空導彈發射器,4具SA-N-9防空導彈六聯裝垂直發射器,一具SUW-N-1反潛導彈雙臂發射器,2座雙聯裝76毫米炮,8具30毫米六管機炮,2具RBU 1200十二管火箭等。
明斯克號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Minsk)由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屬“基輔”級中型航母,排水量42000T,集航母和巡洋艦的功能於一身。1972年12月28日開工,1975年9月30日下水,1978年9月27日完工。隸屬太平洋艦隊。
1981—82年在 Vladivostock進行大修。 1989年後基本不能使用。1995年賣給韓國,準備拆毀。
1995年,財政最緊張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作出驚人之舉——將該艦隊噸位最大的兩艘航空母艦明思克號與新羅西斯克號當廢鐵賣給韓國大宇重工集團,代價為1300萬美元,而這兩艘主力艦的服役期還沒到一半。這樁交易的前提是韓國必須把它們拆解成2平方米左右的鋼板並且不能用于軍事目的。
蘇聯解體后,明斯克號沒有了後勤保障基地,因為生產它的烏克蘭已經獨立,而航母卻在俄羅斯手裡,要修可以,但要給美元,同樣揭不開鍋的俄羅斯海軍只好任其自生自滅。
1995年10月22日,明斯克號與諾沃羅西斯克號被幾條拖船牽出海參崴港灣,許多俄羅斯水兵流下傷心的 眼淚。韓國國防部門以及美國情報官員仔細地分析其奧秘,儘管俄軍方在交付之初便將武器和電子系統拆除或者炸毀,但遺留的技術思路仍讓韓美雙方驚喜異常。在俄羅斯的一再催促下,諾沃羅西斯克號航母在韓國人的焊槍下變成廢鐵;但韓國卻試圖讓明斯克號起死回生,提前實現自己的“航母夢”。天有不測風雲,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一下子把亞洲四小龍變成四小蟲,明斯克號也頓時變成累贅。聽說中國有家公司想購買,韓國便馬上同意以530萬美元廉價脫手。1998年9月明斯克號來到廣東東莞沙田港,1999年8月拖至廣州文沖船廠,進行封閉式大規模修整與改造。目前明斯克號整修一新,2000年5月9日駛向深圳大鵬灣,成為目前世界上少數由四萬噸級航母改造而成的大型軍事主題公園。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是前蘇聯基輔級中型航母的第二艘,明斯克號是世界上有特色的航母,因為它的構造一半像航母,一半又像巡洋艦。在西方航空母艦拚命為艦載機空出甲板的時候,明斯克號卻佔用40%的甲板空間。1978年服役並於1979年被調到太平洋艦隊。當時明斯克號相當風光,它的到來使前蘇聯結束了在遠東沒有大型主力艦的歷史。尤其是明斯克號的母港設在海參崴,離日本只有200多海里,在冷戰的80年代,日本對明斯克號如芒在背。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原設計性能指標 |
排水量:40500噸,採用4台汽輪機,航速32節,續航力達4000~13500海里,全艦成員超過2000人。 搭載戰機:艦上攜帶12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和19架卡27反潛直升機,前者可以奪取局部制空權,能夠配掛AA-8、AS-17等空戰和對地/海攻擊武器,性能與我們常說的英國海鷂飛機相當;後者則全力打擊美國的核潛艇,以保障航母及艦隊的安全。 武器配備:安裝諸如SS-N-12巡航導彈、SA-N-4防空導彈、SS-N-14反潛導彈、雙聯裝76毫米艦炮等本該由其他艦艇配備的武器。 |
中國航母[武器裝備]
墨爾本號原設計性能指標 |
排水量: 標準14200噸 滿載20250噸 船體:長211.2米,寬24.8米 吃水深度:7.2米 武器裝備: 4門3磅炮 12門40毫米對空火炮 277Q型對空搜索雷達 293Q型水面搜索雷達 艦載飛機: 固定翼飛機42架(設計標準) 4架A-4G“天鷹”攻擊機 6架S-2E“跟蹤者”反潛飛機 10架反潛直升機 動力裝置:4鍋爐,帕森式汽輪機,2軸 推進功率:40000馬力 最大航速:25節 載員:平時860名艦員,620名航空人員 |
2009年2月27日日本朝日新聞稱,“中國已開始正式建造國產航母”。該報道列出中國航母的建造時間表,宣稱中國國產的常規型航母在2009年開工,預計在2015年完成,而2020年後則開始建造兩艘核動力航母,這兩艘核動力航母屬於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中國計劃建造兩艘擁有幾乎無限續航力的核動力航母,顯示中國有意朝遠洋積極發展。到2020年之前,中國將確立航母的運用體制,跨越“第一島鏈”,從而突破只限於沿岸防衛的現況。針對種種傳言,中國航母可分為實體航母與傳聞航母兩部分。
2009年7月4日在 香港,中國航空母艦是一艘同名號的模型與其他近百件國產現代化軍備模型公開展出,吸引眾多民眾前往觀看。這艘航母模型按照一比三百五十的比例建造,模型外形極似俄制“瓦良格”號航母。模型艦長三百零六米,艦寬七十三米(含甲板),標準排水五萬三千噸,滿載排水六萬七千噸,吃水深度十點五米,航速三十節。艦載飛機則約四十架。
亮相的近百件展品中,包括一點四米長的殲十及殲十一戰機模型,以及中國各型潛艇、驅逐艦、坦克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等的模型。
中國航母[武器裝備]
2011年7月27日國防部發言人表示:中國正對一輛廢舊航母平台進行改造,航母用途為科研試驗和訓練。對於航母的出海實驗時間視改造進程而定。
2011年8月10日,根據改造工程進展情況,8月10日我航母平台進行出海航行試驗。按照試驗計劃,首次出海試驗時間不會太長,返回后將繼續在船廠進行改裝和測試工作。
發言時
2012年11月25日,中國進行了首次“遼寧”號航母艦載機的起降試驗據。
2014年,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中國海軍在上海等六個地方的工廠,開始建造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航空母艦及護衛艦的船體主要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大連、成都、武漢、杭州和蘭州等地的軍工廠負責製造電力控制設備和雷達等零部件。中國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很可能將採用滑躍起飛甲板,而不是蒸汽彈射器。首艘航母將在上海的長興島造船廠建造,有望在2010年鋪設第一根龍骨,第二艘航母則應該在一年之內緊隨其後。設想的中國航母:6-7萬噸中等噸位、常規動力、彈射起飛、三部彈射器、40餘架戰鬥機。
2014年4至6月,中國中央軍委領導今年4至6月視察了各家工廠,指示工廠負責人建造航母,並傳達了計劃的概要。中國的目標是在2015年前建成一艘5至6萬噸級的航母。
2014年10月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大連造船廠2013年底已經舉行了航母鋼板的切割儀式,這意味著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正式開工建造。
報道稱,目前在大連造船廠的室內船台上,正在進行第一艘航母的分段建造工作。為此,大連造船廠準備了十年以上,建造了長達400米的室內造船台。為了加強保密工作,室內造船廠設立了專門的安全區,任何外人不能接近,報道稱,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將在遼寧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因此被稱為001A型。001A型航母艦橋部分將有所縮小,另外雷達、武器系統都會有調整。與此同時,航母上的生活設施將會更加完善。權威消息稱,航母動力系統採用的是哈爾濱生產的鍋爐,採用蒸汽輪機動力,而航母的鋼板則是由上海寶山生產。
報道稱,航母整個建造工期預計為6年,船體的室內建造時間大概需要2年,因此最快在2016年船廠會把各船體分段集中到370米長的船塢內進行合攏,屆時外界就可以通過衛星、目視進行確認。
2015年1月31日,常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及《常州晚報》的消息披露,該市某電纜企業已“又中標第二艘航母”。儘管此前有很多關於中國是否建造國產航母的話題,但這次是首次有官方機構正式明確中國“第二艘航母”的消息。
國防部談國產航母:有顏值更有氣質
據國防部網站消息,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上校今日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進展順利,正在按計劃推進。吳謙稱,這艘國產航母“既有外在顏值,更有內在氣質” 。
有記者問:最近國內外媒體大篇幅報道了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的建造情況,網上還流傳著這艘航母“高顏值”的照片,顯示船體裝配已經接近完成,建造工作接近尾聲。請問以上情況是否屬實?這艘航母離列裝還有多長時間?有沒有時間表 ?
吳謙就此表示,“我可以授權告訴你的是,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進展順利,正在按計劃推進。”吳謙表示,關於記者提到的“高顏值”,只說對了一半,我們這艘國產航母“既有外在顏值,更有內在氣質” 。
2018年11月26日,新華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一篇文章透露了中國第三艘航母的研製狀況。這是官媒首次確認中國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第三艘航母有可能採用直通甲板。2018年11月6日上午,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已完成第三次海試,在數艘拖輪的協助下緩緩駛入大連港。
一直在水中的中國航母
廠家測試十分具體,一般要達到以下標準:一是重大建造問題已經解決;二是所有的設備、配件、指揮系統、導彈、火炮和提升裝置均已正確安裝、調試,並且滿足性能參數的要求;三是甲板和艙壁噴漆、管線外殼、標籤標識必須完成;四是完成對電子干擾、照明、輻射雜訊、空傳雜訊、熱應力、振動和自雜訊等方面的檢查;五是完成對聲吶及其他聲學處理設備、戰鬥控制系統、航空設備、導航燈光以及排污、空氣、飲用水等的認證。
第二階段:交付部隊前的試航,即入列前的試航。
第三階段:航母戰鬥群形成戰鬥力之前的試航。
軍方測試主要測試航母的機械性能和指揮通信、偵察、火力、航空系統功能,主要包括航行設備和系統測試、動力裝置測試和滿功率航行及倒車測試、損管和消防及救生系統的試驗、彈射器無載荷運行試驗、直升機起降測試、航行補給試驗以及空調等輔助系統檢查等。
中國航母[武器裝備]
作為飛機的海上起降平台,航母的甲板無疑是最繁忙的地帶,在飛機轟鳴的巨大雜訊當中,如何去辨別人員的分工?軍事專家表示:“這個時候,顏色各異的服裝可算是幫了大忙。”據了解,除飛行員外,甲板上的人員必須按職責任務穿戴指定顏色的服裝,通常分7大類;而被指派負責某類單獨作業的人員,則佩戴不同顏色的頭盔或穿著特殊記號加以區分。
黃馬甲:控制起飛的控制員
專家表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典型的畫面,就是一架艦載機從航母甲板上呼嘯而起,旁邊會站著一個身穿黃馬甲的人,比出一個很酷的手勢,這個人就是控制起飛的控制員。
綠外套:安檢
黃馬甲的身後或者是不遠,會有穿綠色外套的人。這些人負責做安檢,當然這個安檢不是我們坐民航飛機進機前的安檢,是飛機起飛前的一系列的安檢。
紅衣服:裝載彈藥
身穿紅色衣服的人員根據頭盔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工:紅色衣服配有黑色條紋頭盔的是軍械人員,負責裝載彈藥。如果穿紅衣服的人佩戴的頭盔上有“H”字母,代表他是直升機著陸信號人員。而如果紅衣人佩戴紅色頭盔,他們就是失事及打撈人員。
棕外套:負責飛機降落
有時候還會看到穿棕色外套的人,這表明這個人是負責飛機降落這一部分的。
紫色衣:加油掛彈
中國航母[武器裝備]
藍色衣:駕駛牽引車
穿藍色衣服的人一般是負責飛機裝卸和牽引車駕駛任務的。
白色衣:貨物處理或醫務
而穿白色衣服的人根據頭盔樣式的不同可能是貨物處理人員、安全人員或者是醫務人員。
要想把航母上所有人員的工種分清的話,恐怕要花上一些時間,因為衣服的顏色僅僅區分了大概的工種,更細部的還有他們的頭盔以及頭盔上的英文字母。
此前,國內某網站進行了關於“中國第一艘航母命名”的投票,共收到了6000多個回復,“毛澤東”、“和平”以及“北京”,成為最受支持的選項。
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副主任、海軍少將張召忠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的航空母艦可以按照國家領導人的名字起名為“毛澤東”號。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李傑認為,首艘航母可能會用直轄市的名字命名。按照海軍艦艇命名的相關條例,我國的驅逐艦、護衛艦是以大型與中型城市命名。
按照慣例,首艘航母很可能以我國四個直轄市的名字命名,因此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都有希望成為中國首艘航母的正式名字。儘管網上有不少軍事迷建議叫“天津”號,但有媒體報道稱,“重慶”號才是最符合中國首艘航母特質的名字。
中國首艘航母試航,美國國務院8月10日回應表示,對中國航母可能加劇地區緊張局勢表示關切,呼籲中國軍事發展公開透明。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表示,美國對亞太盟友維持地區軍力平衡的承諾不會改變,同時美國呼籲中國對發展航母的需求和用途做出解釋。美國希望與中國建立健康、可靠的軍事關係。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我們想看到透明化。我們歡迎中國給出任何解釋,對於航母的需求”。
中國官員一直以來都強調中國首艘航母的用途是研究和訓練。而美國仍然表示對中國航母發展的關切,有分析認為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中美之間缺乏軍事互信。對此紐蘭進一步解釋,透明化本身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信任。